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8/28 觀自在、大悲行講座圓滿_以平等大悲心成就眾生

法鼓山安和分院「觀自在大悲行」講座進入圓滿課程,果慨法師以《楞嚴經》及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勉勵大眾起大悲心,將佛法落實在生命的每一時刻,以平等大悲心廣度眾生以平等大悲心成就眾生

入流亡所 反聞聞自性

延續上週課程,果慨法師援引聖嚴師父開示解釋,《楞嚴經》提到「觀音法門」的特性,即是「聞」──用耳根聞聲。聞什麼聲?這個聲音不是外在的聲音,也不是音響的聲音,而是收攝心意。「反聞」聲音的自性,以及一切萬法的自性,即是空性。

也就是說,現下所有的一切萬法、萬緣,皆是因緣生、因緣滅。自性本空,沒有一樣是真正永恆、不斷、不滅、壞的自性,因此,稱之為「空性」──反聞,聞空性。

所以,入流亡所之後,要練習反聞聞自性,見空性,聞見空性、了悟空性、實證空性,即與諸佛的智慧圓滿相應,而能證入諸法實相,這便是「耳根圓通法門」,也就進入大乘修道五位的「見到位」。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的修持,是「從耳朵開始聽、再思惟、然後修行等三個階段。聽,是聽聲音,先聽有聲之聲,然後聽無聲之聲。開始時一定是有聲音的,聽到最後,自己與聲音不一不二,此時聲音已經不存在,但是仍然在聽。」

也就是說,思,不是思想,而是維繫著、維持著心情的平和,雖然力量不夠,但是心情始終維持著平靜的狀態不灰心、不著急,繼續用方法修行。修,是不斷地維持下去,在生活裡的任何時間都不離開聞與思的工夫。聞與思交錯地用:很清楚地聽到有聲音,於是用思惟,思惟是觀想,觀想聲音、聽到聲音、心繫聲音。實際上聞、思、修是同時進行。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就是一直在聽、聽、聽,自己已經融入了聽的那樁事,心裡面究竟是在聽呢,還是有東西可以被自己聽,已經無法區分,渾然打成一片了。進入了被聽的聲音之流,此聲為無聲之聲,進入了無聲之聲的音流,而忘掉自己是在音流之中,也把音流忘掉了。

「聞聲音法」,共分四個步驟:1、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2、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任何雜念現前。3、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4、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歷歷分明,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

修行體驗自然顯發無造作

果慨法師慈悲叮囑,這都是實修體驗,不要被文字綁住。修行過程所有的體驗都是自然而然,不容多一個念頭造作;而是知道方法後,好好用方法實修。

持《大悲咒》亦可入流亡所,法師再度提及,入流亡所,是入所修法門之流,而亡失了法與自我中心,即是能所合一而進入能所雙亡的解脫境。

如聖嚴師父開示,當我們持《大悲咒》也好,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好,你在持念聖號,你聽到聲音,但是漸漸地你把聲音忘掉,名號就不是與你對立的。「入流亡所」的意思是,你自己用功,不斷地用功,用功到心無二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念觀世音菩薩。

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不要想到有一個觀世音菩薩在裡頭,你念觀世音菩薩直到你忘了自我,而你還是專注於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這就叫作「入流」,就是心止於一境,身止於一念。

這個時候,你不要再抓住它,如果你說「我在念觀音菩薩」,這還是有對立的,那還不叫作「忘所」。「所」就是對象。持觀音聖號而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聖號,不把聖號當成自己修行的對象,也不把持名當作修行的方法,就叫作「入流亡所」。

但是「入流亡所」,是不是等於開悟了?沒有。只能夠說你的心是統一的。「入流亡所」之後要「反聞聞自性」。你持念的時候有聲音,這個時候,你聽到了聲音,慢慢地用心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念觀音菩薩,心外也沒有觀音菩薩的名號。

不用耳朵去聽,耳朵聽到的聲音已經不存在了。聽自己的內心,內心是什麼?內心是無我的自性,自性即是緣生的空性,空性即是無性。這個時候,反聞聞自性,自性你聽到了,你就悟得三昧了。這是《楞嚴經》告訴我們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修行到此境界,就是《教觀網宗》所云「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諦,開佛眼,成一切種智……隨可化機緣,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

觀音法門核心 修菩薩道

觀音法門的重點,是在修行菩薩道。果慨法師說明,讓自己從「念觀音」、「求觀音」,進一步提昇至「學觀音」,而「學觀音」的目的,就是為了「做觀音」,普濟群生。依此次第修行最好的例子,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參禮觀世音等大善知識,請求開示菩薩行時皆秉白:「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在此表明,修菩薩道,首先要發菩提心,同時也彰顯善知識的重要性。

果慨法師分享,「善知識」即良師益友,範圍很廣,自佛、菩薩以至一切修行有德者,也就是《維摩詰經》「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不待眾生請法,而自能隨緣攝化的「眾所知識」。《雜阿含經》亦云,入初果有四關鍵「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親近善知識終將趨向全梵行。

聖嚴法師也說:「文殊代表佛的智慧,普賢代表佛的行願,善財代表修證的人。」修學菩薩道,以文殊菩薩的大智為修行的指引,以普賢菩薩的大行為實踐的驗證,以諸善知識的法門為學習的次第。

而觀世音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修菩薩道的方法就是,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但在這無邊的法門中,我是修學了大悲行解脫門。亦即,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使他們免除怖畏,以平等大悲心來廣度眾生,以平等大悲心來成就眾生,即修行菩薩道。

怎麼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菩薩道?我們應秉持聖嚴師父的期勉:「當我每到一處,每見一人,第一個念頭便是我能夠給他們什麼?他們會因我而得到什麼利益?」這就是大悲三昧的修法。

課程圓滿之際,果慨法師殷殷叮囑,修學佛法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學習佛法貴在接受,信受奉行。

 

文:陳麗珠/攝影:溫景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