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課程報導】《大悲懺法》第三講~因緣和合自性空 善念處世淨土成

《大悲懺法》第三講~因緣和合自性空 善念處世淨土成

法鼓山安和分院《大悲懺法》講座第三場正式進入母法—《法華三昧懺儀》修持方式的講解,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勉勵菩薩們,修學佛法要起「欲心所」,生起歡喜心;還要具備正知見,如實知道宇宙萬法因緣和合,自性本空,一切隨心所造,故平日當用功調心,透過持咒誦經…等方法,將心安住,遇到境界以善念引導,所有的人事物必能朝著正向發展。

果慨法師於講授《法華三昧懺儀》懺儀之前,首先介紹編寫該懺儀的智者大師及其師父慧思禪師兩位天台宗祖師,從慧思禪師悟得法華三昧,智者大師賡續法脈,法師皆做了詳實的說明,兩位祖師為法忘軀的行誼令我們望塵莫及。尤其,慧思禪師於弘法過程屢遭毒害,卻從未起嗔恨心,取而代之的是抱持「如是因、如是果」的態度,坦然接受,懺悔往昔所造的種種,慧思禪師的風範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其所示現的意義無非是因果朗朗,不昧因果才能從中解脫。

瞭解了兩位祖師生平之後,果慨法師緊接著介紹《大悲懺法》的母法—《法華三昧懺》,該懺法共分五個單元,首先是勸修懺法,主要讓行者知道懺法的功能,了解益處所在之後,接著進入前方便。對此,果慨法師強調,作任何事應該都要前方便,如懺儀所云:「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進入正修之前如法做好前置準備工作,包括道場布置、調心、息諸緣事,才能剋期取證,得到真實利益。

果慨法師解釋,菩薩們正式進入道場修懺的行前準備與師父所說的「五調」有異曲同工之妙,指的是調睡眠、調飲食、調身、調息、調心。重點是調心,其目的在於練心,將其繫在一處,活在當下。持咒誦經打坐…就是練心的方法,方法猶如一條線,無非是讓妄心繫在所緣境上,繫在當下一念,久而久之,心不易為外境所動搖,心的力量便會增強。如杯子的水沉靜後,就會看到水中的雜質;相同的,當心安定時,我們也會如實覺照自己的身心狀況,從而讓心不向外馳求,將其引導往向善、向上的方向前進。

果慨法師強調,修行就是調心的過程,應如實了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由於世界是隨心所造,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宇宙萬法自性本空、無自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端看我們如何引導。倘若我們將面對的人事物,引領朝向善的方向,那麼事情就會往善的道路前進。然而,唯有具有般若智慧,才能所有的事物引導到好的方向發展,故需鍛鍊我們的心,練心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心安住,安住在持咒誦經,當方法純熟後,境界一來,提起方法,心自然產生力量,不隨妄念境界所牽動,觀慧順勢開展。

果慨法師勉勵我們,修行不要有壓力,而要起「欲心所」,想到有機會修學佛法就自然而然起歡喜心,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親身體驗,語言文字僅是方便,如金剛經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此種種都是說明萬法由心造,無自性,可以掌控,只要導之以善,不要執取,修行要如火箭升空一直放下,才會往上開展,學佛就會愈學,路愈廣;愈學,緣愈寬。

如果慨法師所言,六道之中,人道是樞紐,今生又遇到修學佛法的良好環境,豈不更殊勝,所以修行路途上即使帶點苦,也不要逃避。「苦」本是娑婆世界的真實現象,當我們願意面對時,就可以找到方法解決,由苦起解脫,由苦起大悲,這是修學大乘佛法很重要的關鍵!

文.陳麗珠/圖.吳佩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