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從《楞嚴經》談禪的生死觀第二堂~一切唯心造

從《楞嚴經》談禪的生死觀第二堂~一切唯心造


安和分院「從《楞嚴經》談禪的生死觀」第二堂依舊受到菩薩們的踴躍護持,果醒法師透過《六祖壇經》及《金剛經》引導菩薩進入《楞嚴經》的法義,透過禪法練習觀照生活中的起心動念,藉此體悟凡夫眾生大都以自己的經驗解釋世間現象,又執取不斷生滅的現象為「我」,以攀緣心為自性,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如何返妄歸真,回到本自清淨的佛性?法師慈悲期勉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念頭,當個如實的錄音機、錄影機,面對現象的生滅沒有討厭或喜歡的情緒,也就是聖嚴師父經常勉勵我們︰「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生活中多點平等心,就會少煩少惱、少妄念,照見清淨的「本來面目」。


從真起妄 煩惱覆心


「從《楞嚴經》談禪的生死觀」第二堂課一開始,果醒法師就給菩薩們來個不小的震撼,法師問大家,平常喝水是因「相信」水沒毒才喝?還是水真的沒毒才喝?一時之間,人人陷入思考。藉此,法師想提點我們,生活中充滿著「相信、信心」,甚至高達90%是建立在相信的世界,而且,「相信、不相信與事實無關」、「你相信與我的體驗沒關係」。


隨後,法師以GPS導航詳實解說,GPS導航的地圖不等於實際狀況,如同語言有其功用,但不等於實際。法師又以駭客現象繼續說明,對於他人的經驗,我們是不可能完全體驗,因為一般人很難駭到對方心中的記憶檔案,在此,法師特別點出,所謂的不相信,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記憶。


因此,「這個世界只有經驗的世界,沒有相信的世界。」「你的記憶經驗不等於我的六根建立的經驗世界。」法師接連幾句開示,讓大家震撼不已,原來「一切都是心內所顯發,並非心外,心外無法。」

為了讓菩薩們知道我們如何被內心被慣性所欺矇,法師以「我從北京回來,三個鬼坐在我旁邊」這句話解釋。當這句話的聲音被耳朵聽到後,一般人的經驗是「我」聽到聲音,其實第一念是「聲音」,聲音消失後,第二念才浮現「我」聽到聲音。因此,聽到聲音當下那一念若沒聯想,那麼就像錄音機,錄到聲音而已。只是我們的心沒那麼乖,會判斷、會聯想、會加料。然而,我們卻根本碰觸不到法師的經驗,我們無法像個駭客,真正駭入法師的經驗世界。


因此,「無論我們心中浮現的是相信的想法或不相信的想法,完全碰觸不到當事人的經驗。」例如,當有人描述對某件事的經驗時,聽者心中必然先動念頭,接著心中會浮出相信或不相信的想法。但是,所謂的「相信或不相信」都是聽者自己的經驗世界,根本與當事人無關。果醒法師的解析,讓我們再度領略「你不相信跟我的經驗無關。」這句話的真諦。


除此,一般人在生活中常犯的錯誤就是經常跟已經消失的前一念互動,以為第一念可以碰觸到第二念,第二念生起還自己加料,進一步誤以為第一念是心外之物,才產生「我相人相」,眾生輪迴不已的原因在此。法師以布袋戲為例,眾生經驗的世界或可接觸到聲音,或可接觸到色相,就是接觸不到掌控布袋戲的「那隻如來手」。這就是《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要義,「如來」指的就是空性、佛性。


那麼,我們每個當下的想法,是怎麼產生的?需不需要用佛性產生相信或不相信的想法呢?法師說,這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那個可以選擇的那個能力,就是「佛性」。佛性真的有無能力做選擇嗎?法師肯定的說:「有!」並以《六祖壇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提點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本自清淨。


佛性這麼好用,但我們總是抓取會消失的現象為「我」,而且抓取的現象是心中的經驗記憶或影響,非心外。因為我們經常將許許多多的記憶影響串成連續劇,還加料,在其中有個「我」看到、聽到、感受到,每個當下都這樣,有個主體的「我」在看、感受,建立起「相信或不相信」的經驗世界。殊不知,佛性含攝萬象,本是無相。

能禮所禮性空寂


佛性本是無相,山河、大地、眾生...從哪裡來?人人本自清淨的佛性又是為何從真起妄?因為有「能、所」,也就是無明。法師一語道破眾生流轉生死的原因。因為有了能、所,就有能知的心以及感知的外境,就會產生虛空、世界、眾生、業果。法師逐一解說,虛空、世界..這些種種都是因為相續心所致,地水火風同樣是心念取相產生,我們所感知的世界都是自己創造出來,若想體驗世界的空性必須放捨諸相。


至於眾生又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因為我們將相續生滅的現象當成心性,以身體為參考點建立相信的世界,以為心在身體之中,這是妄心。也因為一直取相就會將身體與身體以外(外境)的切割為二,眾生由此而來。同時,有了身體就必須活命,透過身口意造業、找食物等等,接著還會想活得舒服,對外境產生合意或不合意,就有爭奪、煩惱。


該怎麼練習,才能讓煩惱少一點,找回本自清淨的佛性呢?果醒法師期許大眾,平時多多觀照自己的念頭,清楚知道有相續念頭,但沒有喜歡或討厭的分別,也就是佛法所講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跟「無念」相近。


聖嚴師父也曾這麼說: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課程最後,果醒法師幽默的提點,生活中不如意真的很少,能站能走就是如意。
我們的心無所障礙,始終是如意的,總能讓自己想要的現象出現,就算是懊惱不如意,也是一種如意。只因無明,才煩惱覆心,若體悟空性,就能明白能瞋所瞋皆空寂、能信所信皆空寂,自在看待世間現象生滅,明瞭沒有一個主體的「我」在時空中(現象)穿梭。

文.陳麗珠/攝影.周淑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