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19/1/5_晚美人生的生命關懷

《佛法與醫學講座》~自在的告別

高齡化帶來諸多生命挑戰,怎麼做才能身心安詳的善終?2019年法鼓山安和分院再度舉辦《佛法與醫學講座》啟動全方位的生命關懷,除邀請專業醫師分享居家醫療走出白色巨塔陪伴病患及家屬的溫暖善行,也了解自主醫療的規定,明白善終是一種責任,要準備、要發願、要討論、要演練,才能免於受苦;更藉由法鼓文化副都監果賢法師所分享的佛法知見,體悟若欲善終必須先善生,把握每個當下好好生活,行善止惡,才能改編生命劇本。讓這一期生命展現美好的下台身影。

近年來,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法鼓山安和分院積極展開長者關懷行動,除了開辦長青班外,也開設多樣關懷講座,邀請大眾一起來學習,預防失智失能,共同迎接燦爛美好的晚年。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表示,法鼓山的長者關懷是順勢而為,應時而生,希望結合眾人的力量,期許大家都能活到老、學到老、健康到老、臥病更少,身心健康的面對老病死。

因此,2019新年度的講座再度結合佛法與醫學兩個面向持續關懷失智失能照護問題,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醫師分享居家醫療,長年從事安寧關懷的黃醫師談及醫療團隊啟動「藍鵲計畫」走出白色巨塔、走入社區的謙卑,體悟到病人用生命教導醫療團隊,非世俗的金錢物質可以衡量。

「居家醫療以人為本,介入生活、守護生命,不是看病,而是照顧病人及家屬,是關懷與陪伴。」黃醫師以一位15年病患因行動不便未曾出過家門,後因居家醫療與鄰居有了交流,變得開心歡喜。因此,醫療社區化其實結合了自助、互助、共助、公助四個面向,在於透過生命態度的交流,讓病人、家屬以及醫療體系互相尊重,在照護過程中降低負能量,共同創造社會和諧。

由於見證數千個安寧照護案例,黃勝堅醫師慈悲建議,善終是一種責任,可以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但是,善終不是理所當然,要準備、要修、要發願、要討論、要演練,面面俱到。所以,鼓勵大家了解自主醫療相關規定,自己做決定,壓力才不會落在所愛的人身上。

黃勝堅醫師也以親身照護案例分享,面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最重要的是彌補生命的裂痕,要跟生命和解、請求原諒,記得「道愛、道歉、道謝、道別」,生命就不會徒留產生遺憾。同時,善終也是一種學習,要從家人或朋友的死亡事件中,關注死亡識能,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健康識能,預防受苦,也能珍惜活在當下的美好。

善終如此重要,那麼台灣病人有善終權嗎?有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陳秀丹醫師明確告訴大家,病人自主權利是普世價值,台灣目前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你我可以善終的機會。只是,台灣臨終前無效醫療,儼然成為另類的台灣第一,長期靠呼吸器維生人數是美國的五點八倍,超過五成為避免醫療糾紛實施無效醫療。陳秀丹醫師直言,「不顧一切代價延長末期病人生命是恐怖的仁慈,造成「病人苦、家屬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慘」四輸局面。

陳秀丹醫師提點,人生無常,死亡是必然,自己的人生大事要事先交代,有尊嚴自然死才是王道。《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讓人民保有自然死權益的法律。只是,台灣家屬或醫療體系常有盲點,以愛之名霸凌病人,導致死亡被拖延,其原因不外乎家屬放不下,醫師放不下,病人自己放不下。其實,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傳記式的生命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不是生物式的生命。

「從臨終發現,越早接受死亡的病人,善終機會比較大,家屬比較心安。」陳秀丹醫師以照護經驗指出,我們應該尊重上天給人舒適的退場機制,例如,老到不能吃,相對脫水,腦內嗎啡增加,讓身心比較安定,照顧者不需要罣礙。所以不要對患者隱瞞病情,沒有人可以取代病人受苦,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做出最圓滿無遺憾的道別,故家屬應以善巧方便引導病人對死亡的害怕擔憂,轉化對另一個世界的期待,這是智慧。

陳秀丹醫師特別分享了一位82歲阿伯的臨終告別,透過錄影向家屬道別,影片中的老菩薩身心輕安意識清楚的說著:「今天要離開地球,要跟著觀世音菩薩走...我的性命做善事撿來的,感謝家屬及所有人,自覺生命很圓滿,沒有遺憾...。」陳秀丹醫師歡喜的說著,老菩薩還慷慨的布施,願意將此道別影響提供出來,做為後世社會大眾的生命教育課程,如此美好的下台身影,真正達到生死兩相安。

陳秀丹醫師慈悲建議,面對死亡一定要提早準備比較不會心慌,正向看待死亡,所以想要善終,除了需要修行外,還必須他人護持,找一群人當自己的往生後援會,同時也期許每個人都能簽下預立醫療指示,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不要做生命的延畢生。

同時,陳秀丹醫師也從陪伴病患死亡過程悟出人生道理,人生是不斷取捨的過程,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種哲學,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如果想要善終必須先善生,死法是反映活法。每天都要把握當下好好生活,少點我執,遇到煩惱善用「四他」。

講座中,除了有醫師們專業的知識分享外,也邀請前花旗銀行董事長管國霖菩薩分享照護父親的心路歷程,管國霖菩薩以「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 」為題,述說著自己早早退休,照護父親從亞健康轉變成臥床的過程。「多年的照護功課給自己跟父母關係重新洗練,面對同樣肩負照護責任的母親,只能用柔軟方式溝通,跟職場大相逕庭。人生也因此起了很大轉變,面臨父親病危的絕望時刻,能做就是持咒回向,宗教給了很大的穩定力量。」管國霖菩薩還將照護經驗化成悲心,目前正致力於改變制度改變,讓社福、產業必須平行,同時因應少子化,提議廢校資源釋出,規劃成長照中心及日照中心,讓長照照顧社區化。管國霖菩薩的悲憫之心與智慧令人讚嘆。

講座最後,由法鼓文化副都監果賢法師壓軸,透過佛法對宇宙觀、生命觀以及死亡觀說明一切命運都是自己的業緣決定,這一期生命的業緣已了,留不了,業緣未了,走不了。能不能善終都在檢視自已平日修持,想要善終要先善生,生活中就必須時時運用佛法,起心動念都要思考是否能幫助自己善終,把握每個當下結善緣,就是在做改編生命劇本的事。

法師期許大眾,學佛要把握當下,除了以戒律行善止惡,還要進一步過宗教生活、覺悟的生活,培養智慧,少點執著,最後要過解脫生活,隨時隨地練習「捨」,滋養法身慧命,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充滿法喜。

文/陳麗珠菩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