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12/13《楞嚴禪心》講座第二堂~因緣有,自性空

法鼓山安和分院《楞嚴禪心》講座第二堂持續以禪觀來引導大眾如何在生活中觀照妄念的生滅,以及圓滿無礙的心又是如何受到外境牽引而煩惱相續。果醒法師以馬祖道一禪師「日面佛、月面佛」公案慈悲提點大家,所有外境都是「因緣有,自性空」,都是佛性的妙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可以四念處「觀受身法」為下手處,先放鬆身心,不改變任何現象,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心內之物,破除虛妄,學習聖嚴師父所思所行都是「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引領生命往善的方向產生量變與質變。


以禪心觀「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這句話頭,果醒法師多年來殷切引導大家參一參,只因我們慣性操作模式難以瞬間領悟其中妙義,法師在第二堂講座中持續以幽默又生動的例子引導菩薩們建立新的認知模式,了解凡夫眾生如何以五蘊之身自導自演,妄念紛飛,進而從顛倒夢想中覺醒,出離煩惱。


果醒法師以自身禪修經驗分享,禪修過程會生起「消滅」妄念的念頭,在此過程,會發現自己將「記憶」當「真」。此時,因尚未能體悟「無我」真諦,只能知曉所有浮現的念頭都是「妄念」,甚至還將這些妄念湊成一連串的「故事」。


為止息這樣的狀態,法師分享自己一開始會用「不用跟記憶互動」、「用記憶修理自己」緩解妄念,就是「不要拔劍自射」之意。例如,別人苛責你一句話,每想一次就氣一次,此時就可採取「不跟記憶互動」的方式讓自己不要想到一次就氣一次。


其實,無論高興或憤怒都是妄想,「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也是妄想,凡夫眾生卻當「真」。原因不外乎,我們覺得「記憶」是「真」的。


懂了這個概念如何運用於生活?果醒法師慈悲提點,就是觀照自己是如何「勤修貪瞋癡」,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練習的次第可先從觀照自己對外境「合意或不合意」為下手處。每當想到外境「不合意」,可以選擇歡喜包容或憤怒,選擇不同,果報自然不同。


亦即,這些外境的影像或聲音是「記憶」,不是「人」,不具「佛性」,所謂「認物為己」就是這個概念。若能常常練習會發現,每個「當下眼前」的念頭都是「心中所現之物(現象)」。也就能體悟「心中的媽媽」是記憶的影像聲音。


還有一個紓解引起貪瞋癡記憶的方法就是「後念碰不到前念」。簡單的說,後念生起之時,前念早已滅失。即使自己修行的功夫還無法體悟,但必須了解,對於「記憶」中的人事物(外境)是以歡喜心接納或繼續怨懟,「現前」這一念可以自由選擇。如同,天氣如何變化,我們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的是應對外境的態度。


最後,必須知曉,因為第一念消失才會產生「現前」這一念。故無論因為「現前」這一念選擇「寬恕」或「怨懟」都是「能寬所寬皆空寂」「能怨所怨皆空寂」。
究竟來說,外境是自己心中之物。外境不可能傷害你,如同波浪不可能傷害海水,都是心中之物。若能有此體悟,就不會被外境變化牽動,心不顛倒。

日面佛 月面佛


「觀念不難,就是我們「沒察覺」所有外境都是心中之物。例如生病時,老是問「為什麼是我?」,就會身苦,心也苦。」果醒法師如是說。法師以馬祖道一生病時,弟子前往問候。馬祖道一回:「日面佛、月面佛」。儘管生病與健康的「現象」不一樣,本身都是「佛性」。馬祖道一禪師所說的「日面」佛,「月面」佛指的是無論生病或健康的「現象」都是佛性的妙用。相較於凡夫眾生,卻滿腦子想改變不合意的「現象」。


法師解釋,當個「當下」,會隨因緣改變而變化,有時「日面」,有時「月面」,這都是現象,都是佛性妙用。沒有喜歡不喜歡,只有佛性的體與用。「心中媽媽不是媽媽」源自於這樣的觀照與體悟。若一時之間達不到這個境界,可以選擇歡喜接納外境,方能不受苦。


法師再度以布袋戲偶為例,臨濟禪師稱控制布袋戲偶的幕後之手為「無位真人」,意指不在任何位置上。佛性可以透過嘴巴產生講話的功能.....等等,這種種現象就是佛性的功能。佛性是「我」,現象也是「我」,這些「現象」「無常」,卻也沒離開「佛性」。例如,黃金做成各種造型,是黃金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的現象,這些現象都是無常,但黃金所形塑各種造型都是從黃金變化而來,所以這些無常現象「無常」「無我」都是「空性」。但這些「無常的現象」非真正的「我」,因為真的「我」是具有「見聞覺知」的佛性,不生不滅。


法師繼續解釋,在「真正的我」(佛性)當中,有五蘊產生,有吃飯現象,但沒有「我」在吃飯。以經驗而言,就是有個能動的、能講話的五蘊身體,或是說,有造業的現象,沒有「我」在造業。造業的現象從「佛性」而來,就是「從真起妄」。
「真」就是「佛性」,空無一物,具有產生貪瞋癡或選擇戒定慧的佛性。凡夫眾生操作模式就是產生能所、無明→虛空→世界→眾生...,又將這種種現象當成「真正的我」,不會覺得是「我心中」產生的現象。


以禪宗而言,講的是體用,佛性為體,功能為用。「借用顯體,由體顯用,借功明位,借位明功。」借著心的種種功能,體會種種功能。佛性就是體,體產生功能變成「相」,我們在「相」中被迷惑,這就是從真起妄,「真」本是無相,眾生卻被「妄」所迷惑。


也就是說,現象「有」,本質是「空」。《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不表示「沒有」,而是「暫時有」,非「恆常有」。如同貪瞋癡是「波浪」,我們要處理的是貪瞋癡的「現象」,非與貪瞋癡「互動」,這樣就可以避免陷入「認物為己」。

轉化煩惱生活禪


知曉「一切唯心造」的觀念,為何,佛菩薩總能心有妙用,慈悲濟拔眾生,我們卻老是顛倒,處處「不妙」,遇到不如意的事,心生排斥抗拒,到底該怎麼操作,才能轉化煩惱?果醒法師提點菩薩們修四念處,其內容是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先以身體為基礎,放鬆身心,不要抓、不要排斥,再觀察色受想行識各種作意,都是佛性的功能。觀這些現象時,如馬祖道一禪師所說「日面佛、月面佛」,不轉化現象,而是知曉這都是某一時空之下的因緣所產生的現象,慢慢由外而內轉化。


果賢法師讚嘆,四念處是修行轉捩點。我們與人互動習慣爭合理、不合理,對與錯。但是,對與錯其實不重要,謹記「現象」都是有的,這都是「波浪」,我們不要追波浪,要追自己的佛性。


果醒法師也以師父修行方法期勉大眾,就是「放心」,也就是心無所住。師父曾在僧大分享,每天18小時都在用方法、體驗佛法。先念佛號,接著放掉,心不住相。


但我們煩惱重,無法如師父一般。果醒法師則建議,可先放鬆身心,不要想改變任何現象,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心內之物。接著,學習師父所思所行都是對眾生有利的。亦即「有世諦流佈想,無有顛倒想;隨順世間法,而在出世間。」


總括來說,遇到煩惱,有幾個方法練習緩解。其一,參一參馬祖道一禪師「日面佛、月面佛」公案,接受所有現象;其二,將身體受報的苦與心分開來;其三,觀照世間是自己變現出來。


果賢法師簡要的分享遇到煩惱時,可以採用的五個操作模式,一、不跟不壓;二、不碰觸,就是默照;三、心不住相;四、問自己生氣的是誰?五、放鬆。


為了避免菩薩們誤解「無我」真諦,以為「無我」,誰在開悟?誰在受報?
還需要修福修慧嗎?對此,果賢法師補充,我們出生時有「我」,有報身,這是五蘊和合的我,因緣有。但也要利用這個因緣和合五蘊身的「人格我」,勤修戒定慧,「破妄執的「我」。故不需要否定五蘊和合的「我」,而是知曉這是因緣有,自性空。


課程最後,果賢法師以聖嚴師父的開示勉勵大家--「因果不空,功德不空」。我們是來受報還願,且要透過這一期五蘊和合的生命修福修慧;透過因緣可以破妄執,修無我的智慧,提升生命的質量。

文: 陳麗珠 圖: Henry/許綺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