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8/21「觀自在大悲行」講座報導_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法鼓山安和分院「觀自在 大悲行」講座由果慨法師透過《大悲懺法》及《楞嚴經》講述觀音法門修持,法師以世間萬物都是因緣所生法,幻化無常,期勉大眾要把握善因緣,隨緣隨份自利利他;既要練習自己不起煩惱,也要時刻起善念祝福他人不起煩惱,祝福每個人更好,這份善念就是大慈悲心,可證得無上菩提心。

懺悔法門是前方便 亦可直至究竟

 果慨法師說明,眾生本具清淨佛性,與佛陀一樣圓滿,卻因一念妄動、無明而造業,對治之法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學,斷除與惡道相應的因,顯發智慧、慈悲度眾,惟眾生無法持戒清淨,這源自於「障」,故需要修持懺悔法門「破障」。

懺悔法門可以是所有法門的前方便,也可以直至究竟。果慨法師介紹《大悲懺法》作為修行下手處,透過《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架構,闡釋大悲懺深意。此架構內容有十,依序為嚴道場、淨三業、結界、修供養、請三寶諸天、讚嘆申誠、作禮、發願持咒、懺悔、修觀行。

法師延續先前課程,解釋修供養的重要性,因為修行必須有三寶加持以及資糧福報,資糧則從布施供養而來。大悲懺文:「當念一切三寶。及法界眾生。與我身心無二無別。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翻障故。禮事三寶。作是念已口當唱言」,從懺文可知未起修之前就先發菩提願,起大悲心,這是修學菩薩道重要關鍵,一人得益整個法界都能得到法益,故起心動念要經常祝福每個人都有善因緣學佛。

緊接著,懺文:「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香花如何遍十方?」法師解釋,佛法是緣起法,一切都是眾因緣和合,花也是一樣,每個因緣又可延伸出無限因緣,人身亦復如是,以致彼此不可分,眾生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眾生的一部分,對眾生好,就是對自己好。故修學佛法莫停留在自利,還要起大悲心,一起共好,世界就有機會「轉染成淨」。

因緣有、要努力 自性空、不執著

「請三寶諸天」部分,祖師在制儀軌時,藉由請佛法僧諸天闡釋這部懺法的修持方法,於此可透過請佛偈子:「我三業性如虛空。釋迦牟尼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法師解釋,第一義諦裡沒有佛、眾生之差別,只因我們不能得利,所以諸佛「與眾俱來受供養」,旨在讓眾生得利益。整段懺文闡述重點就是「空假中」,請法請僧亦復如是。

「空假中」何義?法師說明,「空」就是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就會緣滅,無常變化,亦是「無我」之意。「空」並非沒有,而是「現象有,自性空」,凡夫以假為真,執著有「我」,無法得解脫原因在此。從中道來看,則非假非真,即假即空,便是中道第一義諦。

 

法師進一步說明,「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幻化無常,知道這個道理,而起大悲心,就是從「空」入「假」,「空假」同時則為「中」。也就是默照──「清楚、不動,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怎麼達到此境界?首先必須有定課,練習心不隨外境起伏。

為避免菩薩們無法理解,法師再度援引懺文「能禮所禮性空寂。空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闡釋「空假中」真諦。「能禮所禮性空寂」說明的就是「能禮的我們」,或「所禮的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因緣有、自性空」,因此才能「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這就是「從空入假」。至於最後一句「頭面接足歸命禮」指的是「該怎做就怎麼做」,闡釋的是「中」的真實義。

「智慧就是空、不動,慈悲就是入假」,果慨法師慈悲叮囑大眾時時起善念,隨份隨力把握因緣、創造因緣自利利他,秉持聖嚴師父開示:「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在菩薩道上,既練習自己不起煩惱,也祝福他人不起煩惱。

法師並以天台宗順逆十心講解眾生流轉原因及發露懺悔修持方法。如圖所示。

總括來說,大悲懺修持是從事到理,最後是修觀行。智者大師所講的修行法門中,有四種三昧,就是「常坐三昧」、「 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隨恣意三昧)。大悲懺法就是隨自意三昧,以禪宗來說,就是「心在哪裡,身在哪裡」,所有的時間空間都可修持。

為了讓大眾修行實踐有更清晰的地圖,法師以天台宗圓教十法乘修持,說明眾生從度生死海到成聖階段,共分三次第十階段,一是目標發心(觀不思議境、發真正菩提心),二是次第起修(正修──善巧安心止觀、破法偏、識通塞;助行──道品調適、對治助開),三是修證成就(知次位、能安忍、離法愛)。

大悲懺法講解即將告一段落之前,法師再度以大悲咒真實狀相引導大眾如何修持,持大悲咒真實義是具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大家時刻要練習沒有揀擇,遇到每個人可藉由持咒、念佛給予祝福,讓每個人更好,這份善念就是大慈悲心,就可證得無上菩提心,也是成佛之心。

耳根圓通法門最殊勝

法師接著從《楞嚴經》講授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修持,《楞嚴經》以「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為主旨,這兩句話是說明六根、六塵本來同源;煩惱、解脫也是二,這與《六祖壇經》所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思相同。而在修行方法上,它提倡「三摩地」(三昧),用三摩地按菩薩的修行次第一個一個修,直到開悟,實證佛的境界為止。我們必須要「解行並重」,從理論上去理解,就是正知正見,從實際修行上努力,就是正行。

經文先是說明眾生都有真性,也就是佛性,本來是清淨的,眾生造了種種的業,所以產生了顛倒、分別,變成眾生。也就是,我們本來跟佛陀一樣清淨,因一念不覺(暗動、妄動),依真起妄,因無明產生能所虛空世界眾生業報流浪生死。如何反妄歸真?從入流亡所下手能所雙亡真心顯現不生不滅(輪迴結束)。

 經文第五卷和第六卷闡述的是佛大弟子阿羅漢和菩薩們,在佛前述說自己最初是如何修行?如何得道?用的是什麼方法?證得什麼果位而得到圆滿通達?一共有二十五種圓通法;第六卷則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圆通法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用耳根聽聞佛法、廣度眾生,成就了三十二種化身。這二十五位成就了的聖者,都可以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其中以耳根圓通最為殊勝。

法師說明,眾生用耳朵聽到的聲音,其中傳達了一些名詞、名相。但聲音的本身並不代表什麼,而是眾生計較、執著分別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可愛或不可愛。如果從聲音、語言、文字本身觀察,聽聲音就是聽聲音、聽名詞就是聽名詞,與自己的利害得失毫無關係,能夠如此想,就不會產生喜怒哀樂的種種煩惱,這就叫作「圓通」,也就是心不執著,那就是開悟。

《楞嚴經》中到「觀音法門」的特性,即是「聞」──用耳根聞聲。聞什麼聲?這個聲音不是外在的聲音,而是收攝心意,「反聞」聲音的自性,以及一切萬法的自性。萬法的自性即是空性,也就是說現下所有的一切萬法、萬緣,皆是因緣生、因緣滅,自性本空,沒有一樣是真正永恆、不斷、不滅的自性,稱之為「空性」──反聞聞空性。聞見空性、了悟空性、實證空性,即與諸佛的智慧圓滿相應,而能證入諸法實相,這便是「耳根圓通法門」。

文:陳麗珠/攝影: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