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感性和理性間的抉擇

過度理性往往缺少慈悲,毫無彈性變通的餘地;反之,過度感性往往缺乏智慧,好心做壞事而不自知。

在一次的活動當中,主辦單位請我們發結緣品給前來的信眾。因人數眾多,為使動線流暢,信眾們排成兩列,一個接一個地往前接收結緣品。當結緣品從我的手中要遞給一位小女孩時,發現她手上已經有結緣品了,於是我直接反應地收回我的手,然後對她說:「喔,你已經有了,給下一位好嗎?」看著小女孩帶著失落的眼神離開時,我突然生起對小女孩的深深歉意。

事後的自我檢討時,我在想,當時事情的經過發生得太快,如果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形,我要怎麼做?也許有人會認為人人平等,不分老少,每人一份合情合理;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就是跟眾生結緣,令眾歡喜嗎?

《本生經》中記載,佛陀曾三次在路邊上等待,成功阻止琉璃王領軍進攻祖國,但是到了第四次,佛陀知道祖國共業的果報無可避免,也就不再阻止,最終釋迦族還是逃不過被琉璃王趕盡殺絕的厄運。

從這故事中,看到了佛陀感性及理性的一面。佛陀雖已看透因緣果報的道理,仍三次阻止琉璃王入侵祖國,表現了感性的一面;第四次時,佛陀深知因果法則不可違背而不再阻止,體現了理性的一面。

談到感性和理性,讓人聯想到佛教講的慈悲和智慧。聖嚴師父在《禪的世界》書中說道:「無相與無我是理性的超越;大慈與大悲是感性的超越;悲與智雙運是自在的解脫。」

過度理性者往往缺少慈悲,待人處事一板一眼,毫無彈性變通的餘地;反之,過度感性者往往缺乏智慧,意氣用事,好心做壞事而不自知。縱然慈悲和智慧不等於感性與理性,卻也離不開感性與理性,而是感性與理性的調和。

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向內觀照,當覺察到自己的心硬邦邦時,要用感性自問:「有必要那麼堅持和執著嗎?」當發現自己被情緒牽引時,要用理性自我疏導,這才合乎佛法的中道原則。

◎文:果然是大師 ◎摘錄自《心靈電子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