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學佛Q&A:長期處於恐懼之下,對身心的影響為何?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恐懼的壓力下,身心時時保持在警戒的狀況,處理「應戰」的「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當壓力持續,會讓有「壓力賀爾蒙」之稱的可體松(cortisol,又稱為「皮質醇」)從腎上腺爆發出來,協助對抗壓力;但是過多的可體松會讓血壓不穩定、胃酸增加、骨質變化、大腦皮質細胞縮減、記憶力變差,還會壓抑免疫系統。

另外,恐懼的保護機制為了對抗外來威脅,可體松會強化交感神經功能,壓抑副交感,造成失眠、焦慮、心悸的症狀,而失眠、焦慮又會讓壓力反應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在臨床研究上,提出容易患心臟病的人有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稱為A型行為模式。此型的人脾氣比較火爆、有幹勁、急躁、喜歡競爭、好鬥,以及對人常存戒心等,聽起來是不是跟恐懼的情況很像?如果長期處於恐懼的壓力下,首當其衝的是心理功能障礙,例如產生精神官能症;在生理上,小的影響可能是失眠、胃潰瘍等,但長久下來,也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為何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Robert Sapolsky)在《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中,描述斑馬的壓力是來自食物、水、天敵等方面的生存威脅。斑馬必須在獅子從灌木叢中跳出來時,第一時間拔腿就跑,但牠們卻不會得胃潰瘍,這是因為壓力對斑馬來講只是一個短期的心理過程,壓力結束有可能是壓力消失(順利大逃亡),之後斑馬又悠哉地吃草(不再全身緊繃);不然就是變成了獅子的一頓飯。人面臨危險時,如果把恐懼的短期生理反應,變成規律性甚至頻繁的生理反應,這正是危險所在,身心都會出現嚴重問題。

◎文:林以正、摘自《人生》430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