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收心

對開悟者而言,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可從止觀方法來練習,沒有特定的對象,不作對。

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比如打坐時腿痛,怎麼辦?是想辦法讓腿不痛,還是消除腿痛與心的界線?多數人以消除腿痛為目標,究竟來講,應以「不作對」為目標。因為即使能讓腿不痛,坐得安穩,還是停留於「作對」層次。有些人可以久坐,感覺很舒服、很寧靜,還是處於「作對」。坦白說,我在禪修前二十年,也以追求寧靜為目標,以為寧靜、舒暢是禪修必經過程。其實這只是修定的工夫,如果沒有配合慧的知見,往往會與日常生活脫節,想要遠離人群,覺得與人互動很煩。

祖師大德常說:「貴見地,不貴行履。」但也不能以為只要有觀念就好,否則就是純粹研究佛法。若真修行,每個當下的身、口、意行為,都要與佛法的知見相應。比如佛法講無我,要怎麼修?無我,是沒有自我中心、不執著,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知道這個觀念,還要落實於身、口、意行為。如果不去實踐,終日口說無我,還是眾生。

練習不作對,可從止觀著手,先收心。剛開始修行,心是飄忽、散亂的,經常在不同的對象之間游移,一會兒跑到色相,一會兒跑到聲音,一會兒跑到身體……,這都是散亂心。禪修的第一步,是把散亂心收到一個對象。如果是念佛,就收回到佛號上,也可以收回到身體的動作和感覺。比如折毛巾,就用全身放鬆的感覺折毛巾;走路,就用全身放鬆的感覺走路。全身放鬆,就是我們清楚的對象。

把心從攀緣於色、聲、香、味、觸、法等不同的對象收回來,以身體為對象,是練習止觀的第一步。具體方法是觀、照、提。把心收在方法這個對象,叫作「觀」。知道自己正在用方法,叫作「照」。發覺心跑掉了,再把心拉回到身體,叫作「提」。

止觀的方法,是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去做每一件事。打坐、用方法、折毛巾、站起來、走路,都要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就連喝水、抓癢,也要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為什麼我們的心性與佛相同,所顯現的功能卻不一樣?原因是我們的知見與操作方式習於「作對」。作對與不作對,是修行的一大分野,一個是有東西做為對象,一個是沒有東西做為對象;方向不同,所努力的目標和操作方式完全不一樣。基礎還是要從收心做起。

◎文:釋果醒
◎圖:Scott Lee
◎本文摘自:《楞嚴禪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