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9-05-20
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精神飽滿、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如果說或半夜不適合打坐,沒有其它原因,只是因為這些時間應該是在休息,精神不濟還勉強打坐,當然效果不彰,無益於健康了。但假使你平常時間都在休息,反而只有這些時段體力最好,當然可以打坐了。 ---本文摘自《動靜皆自在》
2019-05-20
禪修的人同時也需要「調五事」,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五種基本工夫: (一)調飲食:飲食要適當,不宜過量或不足,營養要均衡。不吃太刺激的食物,例如濃茶、咖啡等,這會影響打坐的心情,酒當然更不可以喝。 (二)調睡眠:我們一生下來就會睡覺,睡覺很容易,但要睡好覺也並非易事。能好好睡覺是一大福報,覺睡得好,心情好,健康也好;覺睡不好,精神欠佳,脾氣會暴躁,易與人爭吵,精神壓力大,久而久之身體也不會好,打坐自然得不到效果。睡眠要充足,但時間長並不一定好,若求睡眠品質良好,右脇臥的姿勢很重要,頭腦、身體都放鬆才能睡得安穩;在緊張的情緒下睡覺,一定胡亂做夢,不是真正的休息。睡覺前要放鬆情緒,頭腦中的事暫時放下,沒做完的事不要擔心,擔心也沒有用,還是安心睡覺,睡好了起來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三)調身:調身可分動和靜兩方面,動的方面可以做柔軟運動,不要太劇烈;靜的方面可以用靜坐,姿勢要正確,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要有壓力。靜坐也不一定非要坐,走路、站立、平躺均可,重點是一定要輕鬆、自然、安定;只要做到心不混亂,就是禪的基礎。
2019-04-13
禪堂古稱僧堂或雲堂,為重要的禪宗寺院建築,做為禪僧專心參禪修道的空間。《禪林象器箋》說:「僧堂亦謂禪堂,言眾僧坐禪於此也。」僧堂是眾僧起居禪修之地,因眾僧雲集,所以又稱雲堂。《勅修百丈清規》說:「所裒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依夏次安排。」依夏次是指受戒長短,僧眾不論受戒長短都要入禪堂禪修,由此可看出禪堂的重要性。 禪堂集體禪修 佛陀時代的出家僧眾,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禪坐修定,禪坐地點有的在樹下,有的在精舍、窟院內。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很多僧人住無定處,也是在山林間、岩窟中禪修。直到唐朝,僧眾多達數百人集體修行後,馬祖道一禪師建叢林,其弟子百丈禪師立清規,創建中國特有的禪門叢林制度,禪堂的形式與功能也完備了,讓僧人能在此專心禪修。在百丈禪師所設的僧堂內,具有坐禪、飲食、睡眠三種功能,設置長連床(大通鋪),讓僧眾晝夜都可用功不斷,禪修方式為集體禪修,和佛陀時代大為不同。但是發展到後世,僧堂不再兼食堂,於禪堂外,另設齋堂,亦即集體過堂用餐的地方。 禪堂鐘板建立生活秩序 禪堂對於飲食、睡眠等生活作息與方式都有統一的規定。如《百丈清規》卷
2019-04-11
一生一定要去的私房景點、尋找生活小確幸.........,緊湊忙碌的生活中,人們都期待抽離日常環境,從外在的事物、各種刺激中尋找快樂;但往往在短暫的休閒娛樂過後,心中的空虛感依舊,生命依然沒有方向和目標。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常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太複雜、工作大緊張,因此需要休閒活動,舒散一下自己的心境,平衡一下自己的情緒,所以休閒活動並不是壞事而佛門的禪修教導從官能的享受,進入拓展精神領域的層面,比休閒更好。在禪修期間,首先教大家放鬆身心,放下所有的塵勞、情緒、煩惱,保持身心的自在與寧靜,是休閒生活的最高境界。 佛法度假 生前駐錫美國弘法的仁俊長老,從西方人安排度假的生活習慣著眼,新創「佛法度假」一詞,鼓勵各忙各事的社會大眾,安排假期參與寺院生活;目的不是度過享樂的休閒假期,而是藉「度假」機緣,聽聞佛法,放鬆身心,對知見與行為也有啟導與提昇作用。 休閒與修行的效果是不同的,雖然休閒活動可以帶來放鬆,卻是沒有方法與目的性的放鬆,休閒過後,身體疲累,心仍然散亂;而修行則是有固定節奏,依照禪堂排定的行程,一步一步跟著行程走,因為有方法的引導,所以身
2019-03-25
對於臨終而還未皈依的人,家屬可以依照其意願,帶他皈依三寶。授皈依時,必須請一位法師到病房或休息處,舉行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最好能在受皈依者意識尚清楚時,開示皈依的涵義,若病人已無法講話、起身禮佛,可以由家屬代念皈依詞,念的時候字字分明,代其向十方三世諸佛行禮,一念心誠,同樣可令其種下善根。
2019-03-25
不一定。但家中如果能有一處可以安心誦經、念佛、打坐的空間,是再好不過了。置佛堂主要是表示對佛恭敬、繫念、感謝之心,最重要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因此,設置佛堂不用強求,佛堂的地點與布置,也沒有一定限制與形式。
2018-11-07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因此可說,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相反的,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閉關可能是淵源於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當喇嘛教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 從修行的方法而說,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境許可、事實需要,也可為期一年、三年,乃至於六年、九年、數十年。但不一定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中國大陸禪林的冬、夏兩季禪期,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臺宗祖師們所編的懺法、儀軌,都是結合六、七人、十數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或於樹下,或於洞窟,或於自建的茅舍,或於居士家的空舍,個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現在所說的閉關。 在早期的中國,也有一些禪者,於悟發之後,而由善知識囑其到水邊林下、山間洞窟,單獨過木食澗飲的修行生活數年。最有名的例子是終南山,據說那兒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
2018-11-07
有人問我,禪修對於酒精中毒及麻藥上癮者,能有幫助嗎? 在美國,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沒喝過酒的人很少,沒有用過麻藥的人也不多。喝酒時會給人一種安慰感或安全感,用麻藥時則使人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感受。但是,酒醉或麻藥用過之後,身體的感覺則非常地不舒服。而且飲酒跟犯罪及意外死亡有密切關係,根據美國青少年酗酒情況的調查報告所稱,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撞車、暴力攻擊、自殺,皆與飲酒有關;在美國青少年學生中,一半以上的性攻擊、約會強姦案,均與酗酒相關。其實,縱然不犯罪,飲酒吸毒都是慢性自殺的行為,所以必須戒酒、戒毒。 在禪中心,就有人是曾用十幾年的麻藥,而漸漸地改掉。因為,用禪的修行方法和觀念,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如果學會放鬆身心,這種感受,要比麻藥和酒的刺激更舒服。用禪坐時,身體舒服,心裡平靜,如果一天有一次打坐時間的話,能使你覺得整天心裡平靜,身體舒暢。所以,如果是已經酒精中毒的人,或是麻藥已經用了很久的人,只要有一點決心學禪的打坐方法,學會以後,就能越來越覺得酒、麻藥並不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打坐。 酒與麻藥,是讓我們緊張刺激
2018-11-07
有可能,但是,可能性非常少。釋迦牟尼佛就沒有人告訴他什麼是禪法而自己發現了所謂「佛性」就是空性的事實。但是,歷史上也只有佛一個人是這樣的。在佛之後,所有的人都是因為聽到佛法的說明;所謂「佛性就是空性」,只有親證空性才是徹底的自由、自主、解脫等。先從觀念上認同它、接受它,否則的話,開悟這個事實,不容易發生。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 》
2018-11-07
消融私心.提昇精神 現代人,有許多是缺乏關懷他人的精神,其關鍵就在於太自私了,所以要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融私心,提昇精神。如何減少自我中心?首先應知自我是什麼。如何認識自我?則有賴於動中的禪修方法了。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從放鬆身心、注意呼吸開始,繼而舉手投足,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說話時,知道在說什麼,對人有益、無益,了然分明;走路時,步步清楚,知道自己的步伐,自己的方向;吃東西時,不要胡思亂想,而要細細地嚼,認真地嚥;甚至如廁之時,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念念分明,然後覺知無念,這時候才會最清楚地知道,自我即是無我。 當你在心無雜念的時候,當下只有單純的自我;如果心中尚有任何念頭,都不外乎是環境的現象以及過去、未來的印象,而不是真實的自我。若能再進一步,體會到所有的人、所有外在的環境,和自己是不一不異、融為一體,那便是統一的「大我」顯現,這時你自己會心生歡喜,感覺非常的舒服,愛心亦油然而生。 如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連「大我」亦消融淨化,便是進入「無我」的空性,這就是智慧、解脫、自在。許多人由於不瞭解「小我」,所以畏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