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8-08-01
修行的目標是開悟,禪師也教人開悟的方法,但為何祖師大德卻說沒有「開悟」這回事。例如夾山禪師對弟子說:「明明沒有開悟的法,你卻當成有,東奔西走追求開悟,像這樣的話,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覓處,你則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 期待開悟的人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早一點開悟,這種追求開悟的心便是執著。還有些人自以為已經開悟,其實是被悟的觀念所迷,沉醉在悟境的執著。 曾有弟子自認已經開悟,要師父印可,可是師父不承認,於是弟子就自立門戶自成一派,這其實是他們執著修行上的體驗,抱著不放。聖嚴法師也說:「有執著、有開悟, 那就不是悟,根本沒有開悟這樣的事!」 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智慧的顯現,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不論是有的經驗、空的經驗、統一的經驗,都不是開悟。修行就是不斷地捨、不斷地捨,有什麼就捨什麼。在心尚未統一之前,雜念、妄想隨時都要捨,但是方法不能捨;有了統一心之後,連統一心也要捨。如果無此認知,進入統一心就出不來,誤把統一心認為是開悟,那個「悟」可能是英國倫敦的「霧」啊!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01
很多人認為真正悟道的高僧,是不拘小節、放浪形骸,即使違反了戒律,也不影響他的修行成就。事實上,佛教的禪修者有三種戒律。第一種是「別解脫戒」,即如果你奉持其中一戒,就能在這個個別的戒條上得到解脫。以持守不殺生戒為例,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惡業,而走向解脫的大道;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便不會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也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而然地都屬於戒律的範疇。一個開悟的禪師必定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遵守戒律的。若是出家人,必定堅守叢林清規。 在中國,那些修行深度不夠,以及生活不守戒律,放浪形骸的「禪師」,被稱作「野狐禪」或「邪禪」。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01
《大悲懺》是深受華人社會歡迎的一部懺法,幾乎每個海內外的寺院道場都會定期舉辦「大悲懺法會」。 緣起 這部懺法最初是由宋代的四明知禮法師根據唐朝伽梵達摩法師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編寫而成。《千手經》中的〈大悲咒〉,從唐朝以來普遍為社會大眾所稱念禮拜;而知禮法師在懺儀序文也說,雖然從小就會背〈大悲咒〉,但一直不了解其修持方式,出家從修習天台教觀,綜覽經典時,發現《千手經》既可以修觀,還能滿足舉辦儀式的需求,因而創制《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即現行《大悲懺》的底本。 儀軌內容 知禮法師保留經中的〈大悲咒〉和觀音十大願文,加入發露懺悔、禪觀等儀 軌,依《法華三昧懺》的架構發展為「嚴道場、淨三業、結界、修供養、請三寶諸天、讚歎申誠、作禮、發願持咒、懺悔、修觀行」等十科,整個行儀如要完備進行需要二十一天。 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大悲懺儀》,則是根據清代的懺本而來。元朝以降,佛教教理研究式微,明末律宗大師見月讀體律師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及眾生的不同根器,將知禮法師的版本簡化,重新命名為《大悲懺儀》,即今日通稱的懺名。其後,清代僧人寂暹法師再次修纂,制
2018-07-27
通常在法會的迴向儀軌中,法師會帶領眾人齊念「願我誦持這部經典的功德,迴向給往生的某某人」,或是唱誦〈迴向偈〉,藉此將誦經功德迴轉朝向他人,這是屬於心方的感應。 將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 迴向,是將自己的心力,透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到達所要迴向的對象,猶如天空中的太陽光經由一處的折射後,可以讓光線普照到另一個黑暗的地方,雖然這裡沒有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也能接收到陽光,只要持有堅強的信念,都能將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對象便能接收到這份迴向而來的功德, 迴向展現慈悲心 將功德迴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不會因此而减小。就像是一燈、能夠點亮許多燈,卻不會因為點燃其他的燈,而減弱了自身的光芒。 雖然有些人參加法會的目的,是希望將功德迴向給生病或往生的親友,或是為全家人祈福,但是佛教鼓勵大家將迴向範圍擴大,擴及親人以外的一切眾生,只要每做一件功德,便做迴向,這正是慈悲心的一種自然流露。 ---本文摘自《法會50問 》
2018-07-27
Q:參加法會要穿什麼服裝? A :參加法會所穿的服裝,稱為海青。海青服飾源流來自唐裝,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原本是中國漢民族平日所穿的大袍;當揮舞起又寬又長的袖子時,遠看如同海東青鳥,所以稱這樣的服式為「海青」。 穿著海青的注意事項 穿著海青要注意什麼呢?首先,海青是外衣,直接穿在日常便服外面,不必更衣再穿上。便服的衣領,以不露出海青為原則,外套也穿在海青裡,所以要避免穿有帽子或高領的外套。有的海青質料較薄,因此內搭的衣服以深色為宜,以免透出顏色或花紋顯得不莊嚴。同理,若需要保暖,最好戴上深色的帽子、圍巾。若為長髮,需要綁起來,更加整齊有精神。 穿著海青時,行為舉止必須莊重,行進間操手,站立時操手或合掌,勿奔跑、挽起袖子或打鬧嬉戲。如廁前脫下海青放於乾淨處,如廁後洗手再穿上。 海青的下擺及踝,在法會中,經常需要禮拜、長跪,最怕起立時不小心踩到海青絆倒。其中,關鍵訣竅在於,跪拜時,腳趾踩地不要翻腳掌、移動,這樣起身時就不會踩到衣擺。 上、下樓梯時,衣擺拖地也很容易踩到,造成他人與自己的危險。上樓時, 請先用手指鉤著海青的腋下往上提,跨出腳步時就不會踩到前擺;下樓時,請將
2018-07-24
禪修不宜看書自學,以免盲修瞎練,身心發生問題而不自知。禪修是有次第方法的,不適合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自己嘗試摸索。禪修不只是靜坐,靜坐比較簡單,只要姿勢坐對了,心中不想其他雜事,心平氣和,隨著呼吸自然起伏 即可,這是一般人可以自行做到的。 禪修必須有老師指導 然而禪修必須要有老師指導,因為禪修不只是身體的靜坐,還需要具有正確的觀念調心、調身。如果禪修時雜念不斷,或昏沉打瞌睡,甚至產生幻覺時,就 要老師用觀念及方法來導正了。假如是看書自學,沒有老師在一旁糾正身心的反應,可能會用錯方法,愈學愈亂。因此,禪修一定要有老師指導,而且要慎重選擇老師。 禪宗非常重視代代的傳承系統、法脈,即表示老師很重要,他必須知道幫助弟子禪修的方法、系統與歷程。在禪宗來說,一個明師的條件,第一是他修學正信的佛教,能正確認識佛法,相信因果、因緣。第二是他具有禪法修行的內證體驗,當弟子在修行過中遇到種種困難,能做出正確指導。 不能隨便拜師學打坐 很多人剛開始學禪,既不知道如何入門,也不知道如何找老師。尋找老師要找正信佛教的良師,才能遵循正
2018-07-24
禪宗有一句口頭禪:「開悟不靠腿,說法不在嘴。」可見得開悟不僅僅靠打坐,真正的弘法也不僅用嘴說。 打坐是修行禪定的最好姿勢 印度的各種宗教多半會用打坐做為修行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打坐是修行禪定的最好姿勢。中國原來沒有用打坐修練身心的方法,它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來的。 打坐有三種用途:一是靜坐,能使身心安寧;二是修定,能使心念統一;三是禪悟修行的基本坐姿。因此,打坐並非佛教所獨有;佛教的修行者,則常會採用打坐來修行。 禪宗主張初學者應當從練習打坐著手,因為打坐的姿勢能夠健身,也最容易集中心念而祛除妄想雜念。 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 真正的禪宗修行,不在修練身體,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不要被環境的刺激所困擾及動搖,這種工夫稱為「心不隨境轉」。雖然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可是打坐能幫助人修行。 禪的方法,有動、有靜。對一個初學者,動的方法不太可能深入,而靜坐的練習,能獲得較深的經驗。 特別是禪修初學者,禪坐的方法具體易學,修行方式採用禪坐,對治煩惱比較有著力點,容易掌握身心變化。因此,初學者可不能以「修行不等於打坐」為 理由,而推託偷懶不禪坐了
2018-07-24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自在?必須要懂得放鬆,有的人在觀念上可以做到輕鬆自在,一旦面臨到問題的時候,雖然頭腦裡知道要放鬆、要冷靜,才能臨危不亂,卻沒有辦法自在。放鬆,並非用頭腦要求自己就能做到,需要透過方法來練習,禪修正是一種好方法。 禪修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學會放鬆身心,二是隨時都能安定身心。放鬆身心與安定身心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只要能放鬆就能夠安定,能夠安定就會放鬆。但是,首先要練習的是放鬆,安定可以說是放鬆的結果。 心不隨境轉 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以讓我們放鬆與安定身心。禪修的觀念告訴我們身心 是無常的,環境也是無常的,變好、變壞都是正常的現象,無法抗拒和逃避,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有了這樣的觀念後,種種難受、不安的心理狀態可以暫時得到平衡,但是要保持安定力還是需要練習禪修方法,才能做到心不隨境轉,隨遇而安。 調和身心,自由自在 「當身體放鬆後,身心便是調和的,心裡不會與自己或別人產生衝突,身體也不會有負擔感,能體驗到身心和環境是統一的,到處都能自由自在。能夠放鬆身心、煩惱必然減少、壓力、負擔也才得以減
2018-07-24
很多人學禪坐是想要治療身體病症,或是期待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就能不藥而癒。其實,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禪坐能讓身心平衡 「禪坐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將散亂的心,收到方法上,減輕身體及精神上的壓迫感,感到放鬆舒適,所以有調節功能。特別是現代很多疾病都是長期身心不調所致,禪修可以幫助人調整這些情況,舒緩心理與身體的不適感。 有的人以為禪坐後身體病症獲得改善,是因有佛菩薩保佑,以為禪坐可以治百病。其實這是因為禪坐時身、心安定和諧,讓身體容易調整不適,並不是神力加持的緣故。 生病就醫不耽誤 生病一定要就醫,尤其是急性病,千萬不能拖延,以為禪坐可以治病就不請 醫師看診,這樣反而會耽誤病情。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若是延誤黃金的治療時間, 可就後悔莫及了。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7-24
禪修在國內外都非常流行,除了佛教寺院教人打坐修禪外,坊間還有很多禪修中心、靜坐中心,參加者非常眾多。但是一般人不太清楚禪修與靜坐、冥想有何分別,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静坐不動,以為都差不多,其實是不一樣的。 靜坐能調整身心健康 靜坐與禪修是不相同的,靜坐的方式僅僅能使身體有個安定的姿勢,讓心有個較為安定寧靜的狀態而已,不像禪修著重於開發心的智慧。但即使只是靜坐,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因為靜坐時全身放鬆,血液、氣脈暢通,所以身體會感到舒適。除此之外,靜坐、禪修都具有安心功能,讓人能調伏煩躁不安的心,對心理健康的助益很大。 禪坐能轉煩惱為智慧 一般人以為冥想就是思考,透過冥想思考問題,可以得到天啟而開智慧。其實冥想不是思考,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處於寧靜、空靈的狀態。冥想看似與禪坐相像,但是禪坐與冥想的目的與方法皆不同。 禪修本身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靜坐、冥想的層次,另一個是禪修的層次。我們透過靜坐、冥想、禪修,同樣都可以達到讓心寧靜無雜念的功能,但是靜坐、冥想無法斷除煩惱,靜坐時雖然感到安定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