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8-08-30
禪坐共修,需要配合大眾作息與法師動作指示,不能隨意下坐經行、拜佛, 或是起身做體操運動。 如果想要下坐是因為坐久了,想打瞌睡,可以先把眼睛張大,把姿勢坐正, 或試著合掌,應可對治昏沉。再不然就起身合掌跪香,如果還是感到昏沉,就起身拜佛,但要避免影響其他禪眾用功,如果以上方法都用了,身體還是一樣疲倦,可以向監香法師報告,請求相關協助。 有時在禪堂想睡覺,是因為平時太忙碌了,不僅是身體疲累,頭腦也動個不停,這其實是很耗費能量的;當身心一下子放鬆,就會使人想睡覺,因為這是身體自然反應。當身心調整好了,自然就不會在打坐時想睡覺了。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30
在進禪堂報到前與結束後,如想參觀寺院,可至知客處請教是否方便自由參訪。然而,在禪期進行間,則是不能隨意行走參觀,必須遵守禪堂規矩,隨眾作息,意即遵守禪堂的作息規定,跟著大眾一起生活。 不能任意外出 禪坐共修時,禪堂即成一個結界,有其固定活動範圍,不能任意外出,這既是一種保護,也為了讓大眾能專心修行。禪期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要全身心投入禪修,將身心安於所使用的方法上,如果抱持著遊玩的態度來禪修,心會變得散漫放逸,達不到參加禪修的調心目的。 練習心不隨境轉 例如在修行課程中,可能會有戶外禪,法師會帶著大眾一起到草地上、溪流邊,甚至是沙灘上,在大自然的環境裡,運用禪法來觀照自己的身心。如果只當成一般的遠足踏青,心一到戶外就鬆懈下來,忘記使用方法觀心、調心,那便是心隨外境波動,被環境影響而不自知,無法保持對自我的清楚覺察力。如此一來,回到工作崗位,也會是心隨煩惱轉,無法煩惱隨心轉,受用禪修開啟智慧的效益。 既然假期未選擇觀光遊玩,而是參加了禪坐共修,最好能掌握珍貴時光,在進入禪堂前,便先收拾玩心,而在離開禪堂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
2018-08-30
有的人看到禪堂門口掛著「選佛場」匾額三個字,不免感到好奇:「如何選佛?」選佛是指從煩惱心之中將佛心選出來,而禪堂是見性成佛的修行道場,所以也稱「選佛場」。 選官不如選佛 唐代的丹霞禪師在出家前,原本要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途中遇到一位僧人問他:「你要到哪裡去?」丹霞禪師回答:「趕考去!」僧人建議他說:「選官不如選佛。」丹霞禪師一聽茅塞頓開,於是問:「選佛該去哪裡呢?」僧人說:「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那裡即是選佛場。」 因此,丹霞禪師走上選佛之路,成為了一代禪師。 先發成佛的菩提心 選官會讓人沉浮宦海,只有選佛才能出離生死苦海,所以選官當然不如選佛。當我們一進禪堂,即被入選,預諸佛位,不只明心見性,必當頓悟成佛。然而,若不先發成佛的菩提心,便無成佛之望,如無因而有果,是不可能的事。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30
未參加過禪七的人,可能以為像參加旅行團出國一樣,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直接人進禪堂即可。參加過禪七的人,則會知道進禪堂前,必須要先做好身心調整,以及生活作息調整,才能適應禪七生活。 進禪堂前先預做準備 在調身部分,如果平常沒有禪坐習慣,最好能在進禪堂前,每天都練習禪坐,以免不適應禪坐久坐。同時透過禪坐,也能收攝身心,進禪堂後能比較快進入安定狀態,不需太費力調整身心。 由於禪七通常都是早睡早起,作息非常規律,所以如果習慣熬夜,在參加的前一週最好也慢慢調整為早睡早起,不再晚睡晚起。不然的話,「禪七」變成「睡七」,瞌睡連連用不上方法,實在可惜。 特別是在進禪堂前幾天,最好循序漸進減少聲光刺激的娛樂活動,如看電影、看電視連續劇、玩電玩遊戲,或是從事具刺激性的娛樂活動,以免成為進禪堂後的種種妄念,造成禪修進步的障礙。 在調整心理部分,盡量讓心情保持放鬆愉快、神清氣爽的最佳狀態。一旦確認錄取禪七後,先將工作與家庭生活都預做安排,告知同事親友自己在禪七期間不便聯絡。千萬不要在進禪堂前還在趕工作,或是處理家事忙得分身乏術。如果一直忙碌於工作,身心處於緊張
2018-08-30
在禪堂,並非只有靜態的打坐,動態的經行也是必要的。「經」是持續不斷、 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不要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佛陀鼓勵比丘「經行」,故在每一寺內,均有經行道,即使老病比丘, 扶著沿經行道而牽設的繩索,也要經行,這是一種修持法門,但也是一種最佳的運動。 經行時,觀照腳步的動作是觀「身」,觀照經行時肢體的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並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執著或無執著。經行可以讓打坐後的肌肉、神經得到運動。透過動中修行與靜中修行,期使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攝心收心,隨時隨地,動靜相宜。 經行方法 經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快步經行,另一種是慢步經行。快步經行又稱為跑香,可化解久坐疲倦,驅除妄念,集中注意力。方法為順時針方向快走,左手甩、右手擺,老弱者走內圈,健壯者走外圈,愈走愈快。心裡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外, 不應有任何念頭。 慢步經行方法為右手握虛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拳,置於腹前約一指節寬度。 每一步都要盡量地慢,一腳跨出時,先將腳尖著地,再慢慢將腳掌、腳跟放下, 平常每跨一步,大約半個腳掌
2018-08-30
為什麼一定要參加禪坐「共修」呢?難道不能在家自修就好嗎?這是因為剛開始禪修時的自制力薄弱,容易懈怠,甚至放棄;再者,在禪坐時,念頭如野馬般難以駕馭,因此,需要透過共修的力量來幫助自己。 共修的力量讓人成長 有句話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於集體修行,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更是大不相同。個人修行無人約束,很容易冷熱不均,忽而勇猛精進,忽而懈怠放逸。勇猛過火,會引來身心疲憊而產生禪病;解怠放逸更會使人放棄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經過幾度的冷冷熱熱之後,便會對於修行退失信心。如果能參加禪坐共修,透過共同遵守禪堂規矩,且有禪眾之間的相互制衡,會讓人逐步成長。 共修時,大家有共同的努力目標,所有參與者的心是互相交融的,是沐浴在互相精進增上的心光中。而且共修時,禪眾的心力向著共同的安定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便能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共修不易迷失方向 聖嚴法師在帶領禪修時,常勉勵禪眾:「木頭總是跟著木排跑。」獨修容易懈怠,如同單根木頭渡河容易失去方向;共修則像木排渡河,能互相凝聚、護持
2018-08-30
禪是什麼?從字面的意義看,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嚐。又如盲人問色,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麼樣子?就有人告訴他像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為白色的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麼大家把它說成那麼複雜呢?原因是從未見過白色,所以任人怎麼說,他還是無法想像。 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禪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瞭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禪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嚐。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
2018-08-30
禪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能於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須先從鍊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為不端正,而想藉禪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禪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產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與禪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昇、終至於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了。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
2018-08-22
戀愛中的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思念是正常的事,但是在禪坐時,便會成為一種困擾。明明希望自己能專心禪坐,也清楚心中所見的是虛幻的,但就是無法調整自己的心,將情人真的視為妄念。 妄念所產生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愈想趕走念頭,反而生起更多的妄想,讓人心亂如麻,另一種是當發現妄念時,已經太遲,完全無法力挽狂瀾。 不要理會妄念 第一種現象就如你在吃甜品時,被一大群蒼蠅圍繞。如果你一直用手揮趕蒼蠅,只是耗費力氣,無法吃完甜品,牠們散開一下,又會重新聚集。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不要理會蒼蠅,只要專心吃完甜品,蒼蠅就會自動散去。 放鬆心情,回到方法 第二種現象就如騎馬時打瞌睡,馬兒在你失去覺察的情況下,偏離道路到處蹓躂。由於你的精神疲勞、體力虛弱,無法意識到心緒早已散亂,當回過神來發現,可能已過了一段時間。但是不要因此而心煩意亂,因為自責與焦急只會引起更多雜念,不如放鬆心情,回到所用的禪修方法就好。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時,不只會想到情人、家人,這些關係親近的人,可能連早已遺忘的童年玩伴與鄰居,都會浮現腦海。無論心中想到了誰,只要發現離開了禪
2018-08-16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喚起無我的空觀。 1.生大慚愧心: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2.生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 3. 生厭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流轉之苦產生厭離心。 4.發菩提心:不僅自己生起出離煩惱的心,還要希望眾生也遠離流轉之苦,發起無上菩提心。 5.怨親平等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分親疏、遠近因緣的人,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就是「怨親平等心」。 6.念報佛恩心:我們能從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應要感恩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懺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7.觀罪性變: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懺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所以既仍能積極懺悔罪業,也能在懺悔之後,放下心中的罣礙, 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419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