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22-06-14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法華經》時,每拜一拜,當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如拜〈普門品〉,可有兩種念法︰第一因為它是《法華經》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華經》的念法;第二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如拜《地藏經》及《藥師經》,即可以此類推。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後,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拜同一部經,乃至發願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越多越好。 ---本文節錄自《學佛群疑》
2022-06-07
佛陀在〈普門品〉中介紹觀世音菩薩最大的特質──尋聲救苦,任何地方一切有情眾生的種種聲音,苦的、樂的、悲的、喜的,各式各樣的眾生聲音,他都能在同一時間內剎那聽聞,而且無論善惡,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他都能為人除去苦惱,給予安樂。
2022-05-31
有一回釋迦牟尼佛向一位農夫托缽,農夫卻對佛陀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何以要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所有的眾生心中種田,播下善種子,善根會發芽茁壯;而你布施給我,就像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便在其中。」
2022-05-23
答:中國俚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出「因果」的最基本原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阿含經》中,佛陀對「因緣」所下的定義。在佛教中,因緣和因果有密切關係,也經由因緣法看待因果現象的變化。
2022-05-16
答:這要看狀況。當一個人尚未斷氣,神識仍在的時候,假如家人無法陪在他身旁念佛誦經,也請不到人助念時,放錄音帶是可以的,臨終者一樣可以聽受佛號和經義。一旦人已亡故後,要靠錄音帶超薦是不可能的,因為錄音帶裡沒有用「心」,亡靈得不到感應。
2022-05-09
佛教中有「結緣」的說法,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支持、協助,共同走上良善、光明的道路,所以「廣結善緣」其實就是「普度眾生」。但是,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來與他人結緣呢?無論是用物質的援助或情感的關懷,只要不離開佛法的精神,都是與眾生結緣的方式。 一般人多半是用物質來與他人結緣,但如果懂得佛法,便可以用佛法來協助人、勸勉人,希望他們以後也可以用佛法來幫助自己,這才是最好的幫助方式。因為,如果只依靠別人的幫助,那是不可靠、不長久的,就像生了病只會不斷地去看醫生,卻不願調整自己錯誤的生活習慣,那是無法真正痊癒的。
2022-05-02
「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我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通常人只能為自己的幸福感到歡喜,也多半能為自己家人的幸福感到歡喜,能為親近的親友家的幸福感到歡喜;但對於陌生人的幸福,則未必覺得歡喜;甚至有人因為幸福的是他而不是我,不論他是外人或家人,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妒嫉,便丟出一句酸溜溜的話來:「那有什麼了不起的。」
2022-04-14
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比如說︰眾生發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2022-03-28
很多人一輩子為了追求真理,不惜上窮碧落下黃泉,皓首窮經、遍訪明師,而且還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好像真理代表了一切。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所謂的真理嗎?堅持真理算不算是執著呢?其實,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今天大家認為的真理,到了明天,可能就成了妄言。西方人的真理,也不一定是東方人所認同的。即使是強調智慧與真理的哲學或宗教,也是讓人莫衷一是;特別是宗教,往往這個宗教認為是真理,另一宗教卻認為是魔。
2022-03-21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練,沙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苦是指以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後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眾生)解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