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24-03-27
禪修在國內外都非常流行,除了佛教寺院教人打坐修禪外,坊間還有很多禪修中心、靜坐中心,參加者非常聚多。但是一般人不太清楚禪修與靜坐、冥想有何分別,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靜坐不動,以爲都差不多,其實是不一樣的。
2024-02-21
禪修的方法很多,首先要學「體驗呼吸」。為什麼要「體驗呼吸」?因為心情和呼吸是息息相關的。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心情與呼吸的關係極為密切,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是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國的天台宗等,提到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問題。因為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關係。
2023-07-04
有很多人對禪修很有興趣,但是往往參加一、兩次以後就不再來了,很可能是過程讓他們太痛苦了...
2022-02-22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捨。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工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2020-03-02
A:四祖道信的禪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告訴我們:若是剛學打坐的人,應選一個安靜的地方,衣服要寬鬆,並要有正確的坐姿,也就是要把全身的肌肉、神經放鬆。開始時,身心沒辦法放鬆弛,因此我在教人禪修時,教人需要以手按摩來幫助放鬆,然後深呼吸,以驅出體內的濁氣,吸入新鮮空氣,使頭腦更清醒,心保持平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不急,念頭越來越少,頭腦越來越清楚,這時,你的心會由雜亂、不平衡而漸漸平靜下來。 凡是打坐,身心都會有反應。這些反應會擾亂你繼續努力,阻礙你修行到更好的情況。所以四祖說的修行方法是要放下身心,不管身心的任何反應。 這樣以後,有二種情況可能會發生:一是入定,即是心念統一;另一是身心和外在的環境統一。一般人說這種情形是解脫或開悟。事實上,並沒有開悟,只是前念與後念之間保持著穩定的狀態,集中在一個點上。因此四祖說:要「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不但環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這是由打坐進入定境,然後再從「捨下」定境的層次,進入禪法的悟境。 靜坐、禪定與禪的內容大有不同。靜坐的層次,只能使你身體鬆弛,頭腦輕安;禪定的層次
2020-03-02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告訴我們:若是剛學打坐的人,應選一個安靜的地方,衣服要寬鬆,並要有正確的坐姿,也就是要把全身的肌肉、神經放鬆。
2020-02-26
答:瑜伽行者進入三摩地(入定)時,會有天味、天香、天觸等各種覺受。因此,身心較安定時,手心香或身體有檀香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要執著它。
2019-07-19
全面禪修時,用功原理的闡述、用功方法的指導、用功心態的調正,都是非常重要的。 開示,就是講解說明的環節, 因此,禪修開示極為重要,是課程進行中,不可缺少的。 但開示中,都談到普遍性的、原則性的, 即使是具體方法的介紹,也是大眾共同使用的。而禪眾在聽開示時,各有不同程度的領納, 在運用時,也有不同的進度。 因此如果只是開示,就無法全面指導到各個禪修者。 所以禪修的另一種指導,就顯示出其必須的重要, 那就是個別指導的小參。 小參也具有禪修者向老師報告進度、狀態的作用, 當然更是禪修者個別或深入指導的方便。 禪眾向老師報告進度,讓老師明白其狀況,看是否有需要指示;或禪眾在方法應用上有問題,就需要指導及調整, 而禪眾已用功至一定的程度, 需要較深入方法的教導,使禪眾能進一步提昇。 當然,當禪修者有了一些體驗, 也可以在小參時呈報或明示, 讓老師確定是否正確,乃至印可為開悟的體驗。 小參當以個別為佳, 但課程若人數較眾,一般會採用小組式的進行, 而有特殊需要者,則個人小參。 個人小參可以是因私人問題較私隱, 或問題較特殊,或有深入的體驗, 需老師印證種種情
2019-06-26
這就是不進大學就想畢業,簡直像做夢一樣。不過,如果大家覺得禪修最辛苦的是盤腿,那麼就不一定要盤腿,這樣大家應該有興趣來試試看吧! 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團上,只要用穩定的姿勢,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可以練習;不過,如果要打坐超過半小時以上,還是要坐在蒲團上,才能夠持久。 ---本文摘自《動靜皆自在》
2019-06-26
任何時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吃飯的時候專心地吃,走路的時候用心地走,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看書,這就是修行。如果吃飯心不在焉,邊走路邊想心事,看書累了也不休息,越看越迷糊,而造成身體緊張或昏沈,這就不是修行了。 ---本文摘自《動靜皆自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