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8-08-30
禪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能於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須先從鍊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為不端正,而想藉禪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禪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產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與禪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昇、終至於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了。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
2018-08-22
戀愛中的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思念是正常的事,但是在禪坐時,便會成為一種困擾。明明希望自己能專心禪坐,也清楚心中所見的是虛幻的,但就是無法調整自己的心,將情人真的視為妄念。 妄念所產生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愈想趕走念頭,反而生起更多的妄想,讓人心亂如麻,另一種是當發現妄念時,已經太遲,完全無法力挽狂瀾。 不要理會妄念 第一種現象就如你在吃甜品時,被一大群蒼蠅圍繞。如果你一直用手揮趕蒼蠅,只是耗費力氣,無法吃完甜品,牠們散開一下,又會重新聚集。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不要理會蒼蠅,只要專心吃完甜品,蒼蠅就會自動散去。 放鬆心情,回到方法 第二種現象就如騎馬時打瞌睡,馬兒在你失去覺察的情況下,偏離道路到處蹓躂。由於你的精神疲勞、體力虛弱,無法意識到心緒早已散亂,當回過神來發現,可能已過了一段時間。但是不要因此而心煩意亂,因為自責與焦急只會引起更多雜念,不如放鬆心情,回到所用的禪修方法就好。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時,不只會想到情人、家人,這些關係親近的人,可能連早已遺忘的童年玩伴與鄰居,都會浮現腦海。無論心中想到了誰,只要發現離開了禪
2018-08-01
修行的目標是開悟,禪師也教人開悟的方法,但為何祖師大德卻說沒有「開悟」這回事。例如夾山禪師對弟子說:「明明沒有開悟的法,你卻當成有,東奔西走追求開悟,像這樣的話,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覓處,你則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 期待開悟的人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早一點開悟,這種追求開悟的心便是執著。還有些人自以為已經開悟,其實是被悟的觀念所迷,沉醉在悟境的執著。 曾有弟子自認已經開悟,要師父印可,可是師父不承認,於是弟子就自立門戶自成一派,這其實是他們執著修行上的體驗,抱著不放。聖嚴法師也說:「有執著、有開悟, 那就不是悟,根本沒有開悟這樣的事!」 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智慧的顯現,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不論是有的經驗、空的經驗、統一的經驗,都不是開悟。修行就是不斷地捨、不斷地捨,有什麼就捨什麼。在心尚未統一之前,雜念、妄想隨時都要捨,但是方法不能捨;有了統一心之後,連統一心也要捨。如果無此認知,進入統一心就出不來,誤把統一心認為是開悟,那個「悟」可能是英國倫敦的「霧」啊!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8-01
很多人認為真正悟道的高僧,是不拘小節、放浪形骸,即使違反了戒律,也不影響他的修行成就。事實上,佛教的禪修者有三種戒律。第一種是「別解脫戒」,即如果你奉持其中一戒,就能在這個個別的戒條上得到解脫。以持守不殺生戒為例,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惡業,而走向解脫的大道;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便不會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也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而然地都屬於戒律的範疇。一個開悟的禪師必定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絕對遵守戒律的。若是出家人,必定堅守叢林清規。 在中國,那些修行深度不夠,以及生活不守戒律,放浪形骸的「禪師」,被稱作「野狐禪」或「邪禪」。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7-24
禪修不宜看書自學,以免盲修瞎練,身心發生問題而不自知。禪修是有次第方法的,不適合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自己嘗試摸索。禪修不只是靜坐,靜坐比較簡單,只要姿勢坐對了,心中不想其他雜事,心平氣和,隨著呼吸自然起伏 即可,這是一般人可以自行做到的。 禪修必須有老師指導 然而禪修必須要有老師指導,因為禪修不只是身體的靜坐,還需要具有正確的觀念調心、調身。如果禪修時雜念不斷,或昏沉打瞌睡,甚至產生幻覺時,就 要老師用觀念及方法來導正了。假如是看書自學,沒有老師在一旁糾正身心的反應,可能會用錯方法,愈學愈亂。因此,禪修一定要有老師指導,而且要慎重選擇老師。 禪宗非常重視代代的傳承系統、法脈,即表示老師很重要,他必須知道幫助弟子禪修的方法、系統與歷程。在禪宗來說,一個明師的條件,第一是他修學正信的佛教,能正確認識佛法,相信因果、因緣。第二是他具有禪法修行的內證體驗,當弟子在修行過中遇到種種困難,能做出正確指導。 不能隨便拜師學打坐 很多人剛開始學禪,既不知道如何入門,也不知道如何找老師。尋找老師要找正信佛教的良師,才能遵循正
2018-07-24
禪宗有一句口頭禪:「開悟不靠腿,說法不在嘴。」可見得開悟不僅僅靠打坐,真正的弘法也不僅用嘴說。 打坐是修行禪定的最好姿勢 印度的各種宗教多半會用打坐做為修行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打坐是修行禪定的最好姿勢。中國原來沒有用打坐修練身心的方法,它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來的。 打坐有三種用途:一是靜坐,能使身心安寧;二是修定,能使心念統一;三是禪悟修行的基本坐姿。因此,打坐並非佛教所獨有;佛教的修行者,則常會採用打坐來修行。 禪宗主張初學者應當從練習打坐著手,因為打坐的姿勢能夠健身,也最容易集中心念而祛除妄想雜念。 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 真正的禪宗修行,不在修練身體,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不要被環境的刺激所困擾及動搖,這種工夫稱為「心不隨境轉」。雖然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可是打坐能幫助人修行。 禪的方法,有動、有靜。對一個初學者,動的方法不太可能深入,而靜坐的練習,能獲得較深的經驗。 特別是禪修初學者,禪坐的方法具體易學,修行方式採用禪坐,對治煩惱比較有著力點,容易掌握身心變化。因此,初學者可不能以「修行不等於打坐」為 理由,而推託偷懶不禪坐了
2018-07-24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自在?必須要懂得放鬆,有的人在觀念上可以做到輕鬆自在,一旦面臨到問題的時候,雖然頭腦裡知道要放鬆、要冷靜,才能臨危不亂,卻沒有辦法自在。放鬆,並非用頭腦要求自己就能做到,需要透過方法來練習,禪修正是一種好方法。 禪修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學會放鬆身心,二是隨時都能安定身心。放鬆身心與安定身心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只要能放鬆就能夠安定,能夠安定就會放鬆。但是,首先要練習的是放鬆,安定可以說是放鬆的結果。 心不隨境轉 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以讓我們放鬆與安定身心。禪修的觀念告訴我們身心 是無常的,環境也是無常的,變好、變壞都是正常的現象,無法抗拒和逃避,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有了這樣的觀念後,種種難受、不安的心理狀態可以暫時得到平衡,但是要保持安定力還是需要練習禪修方法,才能做到心不隨境轉,隨遇而安。 調和身心,自由自在 「當身體放鬆後,身心便是調和的,心裡不會與自己或別人產生衝突,身體也不會有負擔感,能體驗到身心和環境是統一的,到處都能自由自在。能夠放鬆身心、煩惱必然減少、壓力、負擔也才得以減
2018-07-24
很多人學禪坐是想要治療身體病症,或是期待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就能不藥而癒。其實,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禪坐能讓身心平衡 「禪坐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將散亂的心,收到方法上,減輕身體及精神上的壓迫感,感到放鬆舒適,所以有調節功能。特別是現代很多疾病都是長期身心不調所致,禪修可以幫助人調整這些情況,舒緩心理與身體的不適感。 有的人以為禪坐後身體病症獲得改善,是因有佛菩薩保佑,以為禪坐可以治百病。其實這是因為禪坐時身、心安定和諧,讓身體容易調整不適,並不是神力加持的緣故。 生病就醫不耽誤 生病一定要就醫,尤其是急性病,千萬不能拖延,以為禪坐可以治病就不請 醫師看診,這樣反而會耽誤病情。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若是延誤黃金的治療時間, 可就後悔莫及了。 ---本文摘自《禪堂50問 》
2018-07-24
禪修在國內外都非常流行,除了佛教寺院教人打坐修禪外,坊間還有很多禪修中心、靜坐中心,參加者非常眾多。但是一般人不太清楚禪修與靜坐、冥想有何分別,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静坐不動,以為都差不多,其實是不一樣的。 靜坐能調整身心健康 靜坐與禪修是不相同的,靜坐的方式僅僅能使身體有個安定的姿勢,讓心有個較為安定寧靜的狀態而已,不像禪修著重於開發心的智慧。但即使只是靜坐,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因為靜坐時全身放鬆,血液、氣脈暢通,所以身體會感到舒適。除此之外,靜坐、禪修都具有安心功能,讓人能調伏煩躁不安的心,對心理健康的助益很大。 禪坐能轉煩惱為智慧 一般人以為冥想就是思考,透過冥想思考問題,可以得到天啟而開智慧。其實冥想不是思考,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處於寧靜、空靈的狀態。冥想看似與禪坐相像,但是禪坐與冥想的目的與方法皆不同。 禪修本身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靜坐、冥想的層次,另一個是禪修的層次。我們透過靜坐、冥想、禪修,同樣都可以達到讓心寧靜無雜念的功能,但是靜坐、冥想無法斷除煩惱,靜坐時雖然感到安定無
2018-07-24
很多人以為禪修是閒人才有空做的事,其實,愈是忙人愈需要禪修。聖嚴法師曾指出,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段,也是最寶貴的時段,因為最忙碌的時候,最需要「心」的安定。禪的修行觀念與方法,正是忙人最需要的。 禪坐時對心的觀察最敏銳,在靜中掌握收心、攝心、安心的原則,熟悉清楚、放鬆的訓練方法,再回到生活中處理事情時,就容易安定,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緊張、對立、情緒問題,等於把禪修延伸到生活裡。 安排禪修的重要性 對禪修者而言,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想要達到清淨與和諧的境界並不容易。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在不斷與外在環境互動和波動的情緒中,所以不容易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寧靜。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參加禪一、禪二一類禪坐共修,以及每年至少參加一、兩次密集的禪修,是如此重要;而在生命歷程中,花一段長時間做精進禪修,更是有其必要。 參加禪修,心態上雖是用度假的心情,但修行不是用來度假,精進的禪期, 是透過集體的生活、禪修的方法,練習放下自我中心,進而達到祛除煩惱;是抱著生死心進入禪堂,發願精進用功,專心修持,以求剋期取證,亦即在固定的一段時間中,從煩惱的我執得解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