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20-08-10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本文節錄自《正信的佛教》
2020-07-13
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中提到:「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您因誠心持誦〈普門品〉而如願,這是小孩與您有緣而今生成為母子,這是因緣業力使然,絕非違反因果的強求。因此聽到親友如此的說法,不應受到影響。只是小孩目前體弱多病,總是讓您擔心。 ⠀ 其實,身體是果報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與果報,除了接受醫療,透過您細心的照顧,相信他的健康狀態也會有所改善。 ⠀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本來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狀況,不管在什麼狀況下,父母總在一旁陪伴。就如日本的「熊寶寶」乙武洋匡,一出生就沒有四肢,他的父母接受了這事實,並未放棄他,還培養出他樂觀、朝氣的性格,後來還寫下自己的故事,勉勵其他人。 ⠀ 天下的母親就像是孩子的觀世音,無論孩子發生任何狀況,依然不離不棄。換個心念,小孩子既是觀世音送給您的禮物,對於禮物我們總是十分珍惜,不論別人怎麼看待,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愛。 ⠀ ◎文:轉載至《人生雜誌》241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圖:蔡常普
2020-07-06
問:我跟朋友在同一天的夜裡竟然做了相同有關修行的夢,夢境中兩人還對話,此夢代表著什麼意義?此夢能當真嗎? ⠀ 答:從佛法的觀點來說,夢分為三種,第一種來自煩惱與想像。比方說,來自日常生活中的恐懼,可能以惡夢的方式顯現。第二種來自關係密切的人,當某件事發生在他們身上時,您會透過夢知道這件事。第三種包括了鬼神、菩薩、諸佛給您的夢,已經發展出某種神通的人,也能使人作特別的夢。 ⠀ 人們作夢時,通常是在睡眠的兩個階段,一個是剛入睡時,心已經逐漸靜下來,但還沒完全休息。這時的夢幾乎總是第一種,也就是白天的煩惱所顯現的夢。另一個是經過長時間的深睡後,心已經完全休息了,這時的夢可能與真實情況高度吻合,但未必總是如此。比方說,睡眠很淺或不定的人,他們的心無法沈靜到有這種型態的夢。 ⠀ 您所描述的夢可能屬於第二種類型。但是大多數人既無法控制夢,也無法正確的解夢;更何況禪宗認為所有的夢都是虛幻,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夢都視為幻覺,否則就會太注意它們,產生恐懼、期盼和其他的感覺,可能障礙我們的修行。 ⠀ 如果希望對夢有更進一步瞭解者,可以參閱聖嚴法師所著《禪的智慧》的附錄二〈夢〉。 ⠀ ◎文:轉載至《人生雜誌》2
2020-06-15
現代人的生活通常很緊張,如何使用真正有效的方法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是非常重要的事。 放鬆身心和縱情娛樂並不相同。 有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飆車、開車兜風、釣魚、登山、划船、打球等,作為放鬆自己的消遣娛樂。這些活動的確可以調整生活的節奏、轉換生活的環境,能使身心得到緩衝的機會,也可以達到在短時間內放鬆一下自己的目的。 不過,在娛樂的活動之後,往往也會感到很疲累。本來是工作上的疲累,為了解除工作疲累,跑去跳舞狂歡,喝酒買醉,到第二天則會得到空虛感的疲累。原本是由於工作上的疲累才跑去玩,盡情地玩累了再去工作。就這麼忙著工作又忙著玩,累來累去,循環不已的人,不知道活著是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一個人,這就叫作醉生夢死。 隨時都能把身心放鬆的方法是:先放鬆頭腦,然後放鬆肌肉及神經,最後才能使血管鬆弛,如此一來,通體舒暢、身心平衡。 通常我教一般人用「五分鐘靜坐法」來放鬆他們自己: 「先把身體各部位調整到感覺舒服的狀態,容許躺下的地方,平躺一會兒也不錯,舒服地倚坐在沙發上也很好,若不能躺,又無處坐,輕鬆地站一站也不錯。」 「接著要把眼球放鬆、頭腦放鬆、臉部肌肉放鬆,做輕鬆的微
2020-06-08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本文節錄自《學佛群疑》
2020-06-01
答:現代人面對各種壓力,導致出現種種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是目前很普遍的一種精神疾病。當人們產生精神疾病,並已影響到生活時,即應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心理醫師的協助。 ⠀ 心理治療是採取分析的方法來幫助患者瞭解、認識自我的問題,進而減輕、消除內心的衝突、混亂、矛盾、無助感等,方式有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主要依賴治療師的分析與協助。
2020-05-18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稱,梵語稱為迦羅越,不論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稱為居士。男的稱居士,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故在羅什法師的解釋是:「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十誦律》卷六則說:「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使者。」 在中國,運用居士一詞的,也不是以佛教為始。在《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往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的信徒。 佛教習以居士稱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從維摩詰居士而來,維摩詰居士,確可稱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後人附會,如慧遠大師《維摩義疏》卷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漸漸地,也就成了佛教的專用。清朝的彭際清,編寫一部在家佛徒的傳記,也以《居士傳》來命名。實際上,以居士稱呼學佛的居家之士,固然沒有什麼不可,若以中國人的觀念
2020-05-05
答:「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夢,往往只是我們心中所掛念的反應,才有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親人要求做功德,可能是你想為往生的親人做一點事,彌補失去他的遺憾。 ⠀ 從佛法的觀念來說,人往生後,在另一生命開始前,叫做中陰,不管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的階段。在未投生之前,如得聞佛法,或親屬為其祈福供養,做種種佛事,便能影響他的轉生投胎。以佛法來救濟中陰,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眾生歡喜,以此為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而對做功德的人來說,如《地藏經》所云:「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2020-04-29
答:「不管是佛法或是網路,對人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助益,只是運用的人方法不當,比如你兒子可能上網玩遊戲、逛聊天室,被網路深深吸引,而使得生活不正常,你認為不妥。 ⠀ 至於孩子反駁你的話語,讓你不知如何回答,其實孩子處於青春期,多少有點叛逆,當然你也可利用此時反思一下,為何你的信仰讓孩子有這種感覺?是不是因為常把道場的法事擺第一,而忽略了與家人的互動。或許你因佛法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改變了生活方式,孩子卻感到你的轉變是一種疏離,也是另一種沉迷;對於你而言,孩子上網時間太多,這種改變是一種沉迷,這都是彼此感受不同所致。 ⠀ 學佛是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而不是限於佛堂或是道場裡,試著與孩子分享彼此的興趣,試著結合網路與佛法的話題,讓他曉得佛法不是虛幻的,你也可由網路學到佛法的新視野。青少年是需要有人引導的,如果能用佛法接引當然是最好的,一點一滴灌輸他,如果有一天他發現網路不再吸引他,那時回首沉迷的那段時間,變成了一個最有效的醒悟過程。」
2020-04-29
答:「古德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信、願、行。信就是相信有淨土,比如相信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天彌勒內院淨土……等,相信淨土的殊勝、依報莊嚴,相信淨土的修行法門。願是發願往生該淨土,願修行成佛,廣度眾生。行是: ⠀ 1、發菩提心──願修學菩薩道、自利利他,最後修行成佛、廣度眾生。 ⠀ 2、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敦倫盡分、孝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 ⠀ 3、時時繫念該淨土佛菩薩的聖號,比如繫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 ⠀ 4、讀誦大乘經典,主要是與該淨土相關的經典,比如西方淨土法門的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以及其他大乘經典,如《金剛經》、《維摩詰經》等。此外,對初學者而言,聖嚴法師的著作《念佛生淨土》,是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 5、普皆迴向,願將學佛心得與眾生分享,接引眾生都能學佛,同享學佛的好處。 ⠀ 另外,提到修行過程中,會起起落落,且有時又會生起疑惑心。這對初學者而言,這是正常的現象,需要修行到不退轉地才不會再退步。只要透過上述信、願、行的修行,修得越好、越深,就會越有信心,越能使得上力。為了走穩腳步,建議除了閱讀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