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廷代表一行人來訪,副住持果元法師(右五)致贈聖嚴師父書法「光明遠大」,象徵雙方情誼的永固和延續。 (張曜鐘 攝)
|
跨國際 宗教 交流不停歇
教廷代表來訪 延續互動情誼
【本刊訊】二月十九日,梵諦岡教廷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副祕書長Fr. Indunil Janakaratne Kodithuwakku Kankanamalage神父、顧問Most Rev. Thomas Dabre主教與教廷駐華大使館、天主教臺灣主教團一行八人,前來法鼓山園區參訪。創辦人聖嚴師父對於跨國際、跨宗教交流,一向不遺餘力,天主教教團來訪,除了延續與法鼓山教團的情誼,雙方於師父圓寂七週年、舉辦傳燈法會前夕,持續交流互動,也顯得格外有意義。
在副住持果元法師陪同下,一行人參訪大殿,認識「傳燈」意涵;參觀「法鼓禮讚圖」,端詳圖中描繪聖嚴師父海外弘化的故事,於開山紀念館瀏覽法鼓山承先啟後的歷史,進一步了解師父。果元法師並分享受邀參與天主教活動的感想,十分贊同宗教間應保持溝通,可以避免誤解。
Thomas Dabre主教表示,今年是天主教的慈悲禧年,而法鼓山同樣長期在世界各地推動慈悲和關懷,他期望繼續增進雙方的合作交流。隨行的鮑霖神父則分享,聖嚴師父和天主教多位神父情誼深厚,這次教廷代表拜會法鼓山等臺灣著名道場,主要是希望將這份情誼延續。一週參訪下來,代表們對臺灣民眾的善良、在信仰中學習奉獻,印象極為深刻。
法鼓山與天主教互動甚早,一九九三年教廷宗教協談委員會(PCID)主席安霖澤(Francis Arinze)樞機主教、馬天賜、單國璽神父前往農禪寺,邀請聖嚴師父至教廷拜訪;一九九七年,師父和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會晤,應邀參與「宗教領袖和平會議」。師父圓寂後,雙方交流仍持續不斷,近年舉辦的「國際宗教對話研討會」、「天主教與佛教之宗教對話」等會議,法鼓山僧團都應邀出席,分享師父倡導的「心靈環保」、「求同存異」等宗教合作觀點,從人心的和平出發,期能化解國際間的宗教問題。
法國在臺代表 觀摩理念建設
▲法國在臺協會主任紀博偉(左一)由方丈和尚陪同參訪開山紀念館,並認為法鼓山是寶庫,有許多值得觀摩之處。 (張田沛 攝)
|
【本刊訊】法國在臺協會主任紀博偉伉儷,二月二十四日率同協會人員參訪法鼓山園區,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陳伯璋等人陪同。方丈和尚引導一行人繞行大殿,依序介紹園區景觀與特色,並解說法鼓山的教育理念與規畫。
方丈和尚表示,法鼓山硬體建設歷時十多年完工,但是如同創辦人聖嚴師父所說,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的建設早已完成,只要親近法鼓山、認同法鼓山,願意共同來推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則處處都有法鼓山的道場存在。
方丈和尚進一步說明園區的禪悅境教,是落實「心靈環保」的辦學精神,並分享「境隨心轉」的要領,即是慈悲與智慧。用智慧的眼睛看世界,充滿光明;用慈悲的眼睛看世界,充滿溫馨和諧。只要心能夠安定,遇到各種境界學習不慌亂,同時用智慧處理、不起煩惱,即使遇到逆境也不困擾,禪悅也就由心而生。
紀博偉讚歎法鼓山在海內外的貢獻和影響,認為法鼓山是一座寶庫,有許多值得觀摩效法之處。
此外,對於法鼓文理學院各系所主任及教授的分享,紀博偉不時對學校目前的教學理念、未來各類課程設計提出問題,同時表達未來在各類學術及佛學研討上合作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