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學院連結普化教育 終身學習菩薩行

融會大普化、大關懷與大學院教育,
法鼓文理學院與普化中心合辦「終身學習菩薩行」課程,
鼓勵人人成為終身學習的菩薩行者。

◎釋常真


▲楊蓓老師帶領四位學程主任聯合授課,讓學員了解如何將終身學習,轉化為菩薩行的生活實踐。(施純泰 攝)

法鼓文理學院是聖嚴師父所說的「不一樣的大學」嗎?如何從教育中體現心靈環保的價值,成為「善良動能的發源地」?人文社會學群首度與普化中心合作,於元月六、七日假農禪寺舉辦二梯次「終身學習菩薩行」活動,由學群長楊蓓帶領四位學程主任辜琮瑜、張志堯、陳定銘、張長義聯合授課,為三百多位聖嚴書院的在學與結業生,分享如何將智識學習融合生命經驗,形塑個人學思歷程,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間菩薩行者。

課程開始前,楊蓓致詞表示,為了增進與法鼓山體系的互動、了解,特別與普化中心合作,希望為在佛學、修行上都有相當基礎的學員,帶來新的視野、專業的看法,以期在生命實踐的過程中,加一把勁。「師父一直要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希望將佛法以人文的心靈環保,與其他學科會通,讓更多人接受。」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說明,本次活動即是嘗試以師資與知識上的交流分享,串聯起大學院和大普化教育。

接著,四位學程主任分別分享各學程研修綱要與目標:「生命中的悅樂與平安」單元由生命教育學程主任辜琮瑜,帶領學員了解悅納異己、關懷自他,才能讓心與心美好相遇;社區再造學程主任張志堯與學生代表,共同分享「落實關懷,再造社區淨土」單元,將「入世化世,菩薩願行」的精神,融入社區再造的理論與實踐。

曾任坪林鄉長的社造二年級生黃銘豐分享,為了讓家鄉坪林不再是「貧林」,於是積極以企業化經營、推動在地建設,卸任之後,就讀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才發現以往的作法是土法煉鋼,他期許自己:「透過學習國內外案例、理論,再回到家鄉奉獻,打造臺灣小瑞士。」


▲法鼓文理學院與普化中心首次合作,為大學院與大普化教育搭起貫通的橋樑。(施純泰 攝)
在「社會創新,營造心企業」單元,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陳定銘說明,只有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才懂得運用「創造性破壞」的力量去因應新局,打造實踐心靈環保精神的心企業;環境與發展學程主任張長義,以探討世界各國設立保護區的現況,分享自然保育的核心價值,開展「環境永續,從心開始」單元,助理教授黃信勳則以生態村,說明再造永續新生活的可能。

最後座談Q&A,學員紛紛發問,有人關心報考準備與論文呈現;也有學員對生態村的概念感到嚮往與好奇;更有人問道:「四個學程之間,感覺是由內而外,相輔相成的,該如何聯合起來,共同創造?」學程主任們一一回覆後,楊蓓總結:「文理學院四個學程,是以聖嚴師父三大教育為核心所發展出來,能夠真正在社會落實的理論與方式,所探討的議題是跟著社會的脈動,甚至是地球的脈動,創新的思維與作法,就是希望能為人類的未來找出路。」

文理學院希望未來培養出的學生,是在一方土地就把一方土地治理好的人,而那一方土地可以小到只有自己,大到影響世界,與聖嚴師父「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一以貫之,有待有心人士加入,為佛法在人間的實踐,盡一分心力。

課外心一章


▲(釋常鐸 攝)

活在當下 享有當下

◎黃淑貞(新莊長青班)

自接任長青班主持人以來,每次都在歡樂中與講師互動,然而此期的長青班,第一堂課就讓自己充滿對生命的敬畏與感動。因為這次邀請了身障人士郭華屏,約略了解他的背景後,心裡猶豫著該如何與這位年輕的生命鬥士對談,於是和淑玲班長一起先行拜訪。

走入巷子裡,在一樓的微弱燈光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坐著卻累到打瞌睡的母親,以及一位綁著桌板直立做復健的年輕人。他就是郭華屏,年僅三十歲,頗富文青氣息,卻在考上大學那年,因乘坐同學的機車被撞飛,頸部以下全身癱瘓。同學不敢去醫院探視,他卻在清醒後擔心同學的安危。

當郭華屏的雙親與看護將他安頓在輪椅上之後,我們說明來意及上課的訪談方式,他欣然接受並侃侃而談,爽朗的模樣,讓我無法想像這位年輕人究竟是用何種信念來支撐他的生命。

課程當天,我問郭華屏:「做金融客服工作,讓你感觸最深刻的是什麼?」他笑著說:「常常有人打電話來,哭訴自己損失很多錢,覺得活不下去,如果他們看到一個全身癱瘓,只能用口含著筆,點著電腦螢幕的人,正在安慰鼓勵他們珍惜生命,不知會不會覺得更應該愛惜身邊的一切?」

這樣的體悟,讓台下的長者們紅了眼眶。我不禁深思,原來生命的歷練不在於活了多少歲月,而在於用多少心思,來體悟生命的價值。最後,我單刀直入地再問:「除了無止盡的身心苦楚,還需要家人日夜照顧,你處理好自己的心,放下了嗎?」華屏說:「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但是當我痛不欲生時,看到聖嚴師父的一本小冊子,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當時我就發願一定要『活在當下,享有當下』,才能經驗生命的美好,也才對得起當初不放棄我的父母。」

聖嚴師父說「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看著華屏和郭媽媽眼中散發的光芒,我突然明白「活在當下」的真義,就算匍匐前進,也別忘了抬起頭來觀看擦身而過的樹木草花。生命的奧妙處,就在於雖然無法知道挑戰會如何降臨,但我們卻能夠決定用何種姿態迎接,並綻放出明亮而動人的光彩。

解決煩惱  不向外求

◎王丹怡(馬來西亞快樂學佛人班)

去年(二○一七)擔任「快樂學佛人」關懷員,即使活動結束快一週,感觸仍非常深。和學員的互動中,認識什麼是放下自己與奉獻,也從法師和學員的分享中,自我成長。

由於第一次當關懷員時相當緊張,反而使氣氛落入一板一眼的僵硬,因此這次決定以輕鬆的心情和學員互動,將心比心,用心感覺。「快樂學佛人」,顧名思義是快樂的,除了不失道場的威儀和莊嚴,把快樂帶給大家,更是最直接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

學員的回饋很多,尤其是他們獨到的分享,深深啟發了我。有位學員說,聽完法師的Q&A後,她的總結只有一個:「自己的心才是解決一切煩惱的關鍵。」聽到的當下,如當頭棒喝,那時才真正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根本放錯了解決煩惱的重點!除了深深感恩,也了解一切有緣遇見的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善知識,更如佛經所說,是未來佛。

聆聽法師在課程中解說「四它」和「四要」,領悟到運用「四它」的關鍵,在於先放鬆身心、清楚心念。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有自我中心的煩惱,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大家皆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彼此護持和學習,就是一件美麗幸福的事。三週的參與,忙得非常歡喜,感恩大家的用心,一起成就活動的圓滿,也護持了彼此的成長。

人品提昇 心靈防毒

◎黃士本(溫哥華佛學班)

年紀愈大,要愈有智慧和慈悲。」十多年前,有幸拜讀聖嚴師父的《正信的佛教》等書後,才認識佛教,明白佛法正是學習智慧和慈悲的法寶,也才領會師父常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的慨嘆。

佛學班是夢寐以求的課程,為了珍惜聽聞佛法的因緣,每年回臺時,一定會去臺中寶雲寺補課,除了增加佛學知識,也從中檢視自己的身口意:平常做對的,就繼續保持並增長;不對的則改過,避免再犯,並時時慚愧懺悔。

每次上課,老師總為同學準備豐富的教材,將艱深的佛法名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也常與同學分享修行的經驗,互相鼓勵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每每課程後都充滿法喜,就像電腦的作業系統升級更新,心靈的功能和防毒能力也增強了,正如聖嚴師父所說:「提昇人的品質。」

來到道場,看到交通組、知客處、香積組,以及班級悅眾、關懷員等發心護持的義工,都是發菩提心行六度的菩薩,總是佩服和讚歎。

受到這樣的感召,自己也抱著感恩和學習的態度,參加了農耕隊。作務中,體悟到菜園中的雜草,就像我們的無明煩惱,如果任由雜草叢生,蔬菜就無法收成;正如同佛學班教導我們認識無明煩惱,並提供方法來幫助我們對治,才能讓智慧和慈悲心,得以日日增長。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讀書 讀人 讀心

◎連怡惠


▲讀書會成員輪流表達,交換意見,彼此激盪出更多有建設性和創意的想法。(信眾教育院 提供)

讀書會培訓的課程很活潑,有法師及學長的分享,方隆彰老師也示範提問與帶領的方式,關懷備至的教學風格,讓學員如沐春風,收穫良多。組員中有打過禪四十九的資深師兄、有遠從屏東來的國小老師,也有擔任過關懷員的義工老師,大家藉由閱讀文章相互交流,就像方老師所說:「讀書會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人』。」每個人都給了我前進的能量。

我發現許多人不畏懼在眾人面前說話,著實令人驚訝,雖然我知道是身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但是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及冒著被批判的可能,需要相當的勇氣。兩天下來,我學習到「不帶情緒與個人成見」,讓組員輪流說話,互相交換意見,並因此聽到更多有建設性或不同的想法,實在很有趣。這種讓成員「放心表達自己心得」的平台,正是讀書會真正的精神所在,也讓我體驗到團體共修的難能可貴。

經過培訓後,我對於如何開展讀書會更有概念,也有更健全的心態去運作,誠如方老師所說,經營讀書會是修行最好的方式之一。聖嚴師父勉勵我們「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就做多少,除了用這句話自勉,也祝福有心經營讀書會的夥伴,都能早日耕耘、早日收穫,種福田的路上,共同勉勵!

學院連結普化教育
終身學習菩薩行
【課外心一章】

活在當下 享有當下

解決煩惱 不向外求

人品提昇 心靈防毒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讀書 讀人 讀心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長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