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

啟發漢傳佛教現代性

第七屆擴大為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創新模式 積極回應社會


▲一百二十餘位專家學者齊聚,從禪宗燈錄、僧傳等文獻的書寫,對人物、經典的分析,回溯探究漢傳佛教。(李東陽 攝)

【釋演化/臺北報導】六月二十八至三十日,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於集思臺大會議中心展開,以「敘事、傳播與現代社會」為主題,參與專家學者約一百二十餘位,發表六十五篇論文,包含三場專題演講,三場佛教與不同專業領域對話的論壇,以及三個專題研究,從禪宗燈錄、僧傳等佛教文獻的書寫,以及學者們對人物、經典、儀軌的分析,回溯探究漢傳佛教內涵的建構,與樣貌的形塑。

「期望透過討論,重新思索漢傳佛教的歷史,以啟發漢傳佛教的現代與未來。」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同時宣布「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成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時表示,為推動漢傳佛教研究的深化及廣化,本屆擴大為「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聖嚴師父的悲願,也是研討會一直致力的方向。此外,這次會後特別安排至法鼓山進行三日禪修和參訪,邀請學者們親身體驗師父的思想與禪法。

本屆的研究主題,緊扣聖嚴師父學術及教法上的重點,追索其思想脈絡,分別為「天台研究」、「明代佛教」、「禪門修證指要」。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簡凱廷,考察發現師父撰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時,援用至少二十種以上蕅益大師《教觀綱宗》的江戶相關註本,著力之深可見一斑,更從註本數量,發現蕅益大師對江戶日本佛教的影響,遠大於同時期的清朝佛教。簡凱廷指出:「循著聖嚴法師的提示而進,我們將發現智旭著作在東亞內部區域間複雜的往復傳播,以及接受史等問題。」

年輕學者如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的比例大增,為本屆研討會一大特色,聖基會表示欣見年輕一代學者輩出,為漢傳佛教的研究注入新血。甫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于君方教授,鼓勵年輕學者拓展研究範圍,除深入掌握文本外,更可致力於佛法的跨學科應用,及進行田調。

聖基會執行長楊蓓分享,從第一屆研討會至今,為漢傳佛教的學術研討開創了新模式:僧與俗、跨世代、古典與現代、學術與應用,兼容並存,並與社會有更多的回應及連結,也更貼近師父所期盼的定位。

美國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執行長丹尼爾.艾特肯(Daniel T. Aitken)表示,對於師父為接引淨土行者,而將念佛法門融攝於禪修,以及將如來藏思想導向無我,印象深刻,「聖嚴法師的善巧、深切的智慧和慈悲,令我極為感動,這是大師才具備的特質!」(更多內容請見八版)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成立

籌畫半年的「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六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中心主持人林鎮國教授表示,中心將打造成具國際性、開放性、前瞻性的研究平台,以研究計畫的執行,延攬國內外優秀學者加入,並聯合其他佛學研究單位共同合作。此外,也將投注更多資源,培育青年佛學人才。

中研院新科院士于君方分析目前美國漢傳佛教研究的主題和傾向有三:西元十世紀以後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其他佛教的關係、佛教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而聖嚴師父正是這些研究主題的先驅,因此,中心的成立延續了師父的志業,「以研究和國際學界接軌,也以研究和當代社會脈動連結。」(編輯室)

于君方獲選中研院院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暨觀音研究權威于君方,七月五日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三十二屆新科院士。于君方得知後表示:「這是對漢傳佛教研究的肯定。」

一生致力於漢傳佛教研究的于君方,十多年前曾被提名,因當時她的著作都是英文,所以並未當選。身為聖嚴師父弟子的她,表示特別感謝師父,三十年來有幸得到師父的支持,鼓勵她將《觀音》一書譯成中文,並交由法鼓文化出版,「如果沒有《觀音》一書的中譯本,可能這次提名就沒有今天的結果了。」(編輯室)

師父西方法子吉伯訪臺

交流禪法 強調正知見


▲吉伯.古帝亞茲至農禪寺與僧眾交流,分享禪法。(農禪寺 提供)

【本刊訊】聖嚴師父西方法子之一,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於七月初訪臺,七月三日、五日分別參訪寶雲寺、至農禪寺與僧眾交流,七月七日上午至法鼓山國際禪坐會(IMG,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Group)帶領禪坐共修,下午則前往法鼓山園區,與僧眾分享禪法。

七月七日當天,國際禪坐會共有近四十位來自七個不同國家的禪眾參與。一開始,吉伯問大眾:上坐後能在方法上持續用功多久不間斷?多少人想開悟?並追問禪眾求開悟想得到什麼?

吉伯強調,禪坐的目的在於鍊心,方法必須用得綿綿密密。禪坐時,心應往內觀,清楚覺察自己在用方法,妄念及環境中的一切都清楚覺照,不思考或攀緣,任其隨自身因緣生滅來去。妄念如吸附在皮膚上的水蛭,若試圖拔除,往往難以奏效,方法則有如水蛭難以承受的鹽巴,抹上後,水蛭便自然剝落。

「因果不爽,世間一切皆為因緣果的展現,不可能無因有果,因此,怎麼樣的修行態度,便會帶來怎麼樣的修行成果。」吉伯鼓勵大眾發菩提心,並盡力喚醒周遭仍舊沉睡的人,一同脫離生死苦海。

禪眾提問,該如何面對禪坐時心中生起的強烈情緒?吉伯引用《箭喻經》說明,受傷時,追問是誰射的箭等問題於事無補,應立刻處理傷口,而回到方法便是處理傷口最好的方式。另有禪眾提問,幼時經驗所造成的情緒反應,依然出現在現今的人際互動中,該如何面對?吉伯回答:「習氣不是我,當習氣浮現時,清楚看見後,隨即放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缺點,不須否認,亦無須自我批評,應發願持續改善。

二場與僧眾的交流,吉伯再次強調正知見的重要:「如果你是修理電腦的人,首先必須了解電腦如何操作;眾生不斷地受苦,就是因為不了解心的運作。」唯有持續用心覺照當下,看到緣起、了解緣起,並且透過每一個當下的身口意行為去清楚認知,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

廣慈長老、智一長老、李九鴻、李志夫、方甯書 齊聚座談

繼往開來 傳續焦山教育精神


▲透過佛門大德的敘述,令後人反思先賢對佛教教育的初衷及悲願,生起效法護教的情操,承擔如來家業。(李東陽 攝)

【張曜鐘/臺北報導】盼以當代佛門耆老的人生歷程與心得,做為今後佛教興革的實踐指引,僧團三學院於七月十六日上午十點,邀請廣慈長老、智一長老,以及李九鴻、李志夫、方甯書三位教授,與法鼓山五十多位僧眾相聚中華佛教文化館,以「老僧命.新生命——從東初師公與焦山佛學院談起」為題,舉行傳承與展望座談會。

與會耆老均與東初老和尚、焦山佛學院有深厚法緣,座談也聚焦於此。細數東初老和尚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印製《大藏經》時的故事,廣慈長老分享,當年焦山是「叢林學校化」,東初老和尚教學嚴格,因此人才多、分布廣。期盼法鼓山僧團延續前人的努力,為教育改革而奉獻。

造就諸多高僧大德的智一長老,則是再再提醒、諄諄勉勵與會法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要以《華嚴經》的「十地」,做為一生修學的方向,長老慈悲懇切的語調,令在座法師感動不已。七十年後與智一長老在此重逢的李九鴻教授,未改當年護教的氣魄,他強調佛教的希望寄託在年輕一代,佛教的發展生存需要改革,不能墨守成規,但前人的思想精華、傳統儀式,仍須同時傳承下去。

情誼深厚的方甯書、李志夫兩位教授,彼此藉由學佛護法的趣談典故,講述東初老和尚、聖嚴師父的弘法風範。方教授說當年在老和尚座下皈依時,不了解有供養、禮謝等規矩,老和尚不但免去俗套,反而還送紅包給他,待人大方,自身卻相當節儉。李教授則是帶領僧團法師,重溫當年與聖嚴師父一起推動佛教大學院教育的艱辛。

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表示,佛教著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感謝長老大德們傳承焦山辦學、寺院管理的歷史軌跡,讓僧團獲得法乳滋養,僧團也當為弘揚漢傳佛教,為法忘軀,將師公、師父的理念發揚光大。

果元法師赴墨 帶領話頭禪

六月二至九日,象岡道場住持果元法師,應墨西哥玉海禪堂(Mar de Jade)負責人蘿拉(Laura Del Valle)之邀,前往帶領話頭禪七,共有禪眾三十二人參加。

禪期期間,果元法師以英文開示,由蘿拉的女兒安潔利卡(Angelica Del Valle)首次全程擔任西班牙語翻譯,內容從身體放鬆及基礎呼吸方法開始,接著介紹話頭禪法的源流與方法,並視禪眾狀況,分享因緣、因果、業力等基本佛法觀念,輔以慚愧懺悔禮拜,協助禪眾放下心中的罣礙。期間還帶領禪眾練習坐姿八式動禪、海灘經行等,調整身心。

禪期結束前一日早上,安排禪眾至戶外出坡,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並練習從奉獻的過程中,消融自我。心得分享時,學員表示對果元法師的佛法開示、禪修帶領及小參中的指導,受益良多,希望能夠再次參加,練習話頭禪。(文.圖/釋常興)

緬懷楊國樞院士

【本刊訊】倡導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臺灣大學心理系退休教授楊國樞院士,於七月十七日安詳往生,享壽八十六歲,其學術貢獻與人格風範,令人無限緬懷。

楊院士與聖嚴師父理念相契,對師父提倡「人間淨土」的實現,深感認同。楊院士曾任法鼓大學創校董事,於籌備過程著力甚深,並多次參與法鼓山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每每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提出精闢言說。

其中,最令眾人印象深刻的,為一九九九年「現代人如何在世紀交替下安身立命」座談會,楊院士與師父、李亦園院士,針對二十一世紀來臨,人們如何尋求自我安頓,對談中所激盪出的智慧火花,收錄於《平安的追尋——聖嚴法師與李亦園、楊國樞的對話》一書。今日讀來,仍然深具啟發。

下載>>法鼓雜誌第344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回溯歷史
啟發漢傳佛教現代性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成立
于君方獲選中研院院士
師父西方法子吉伯訪臺
交流禪法 強調正知見
【廣慈長老、智一長老、李九鴻、李志夫、方甯書 齊聚座談】
繼往開來 傳續焦山教育精神
果元法師赴墨 帶領話頭禪
緬懷楊國樞院士
下載法鼓雜誌第344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