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李佳純 攝)

好願在人間 有希望

許個好願 讓它實現 積極行願 造福人間

阿彌陀佛!果暉向大家祝福,恭喜新年好,如意吉祥!

新年前後,大家都會口說吉祥話,互道恭喜,這樣的祝福有用嗎?非常有用,因為誠心祝福,本質來講就是一種願。我祝福你,你祝福我,從一份祝福,連結眾多人的祝福,就會變成我們大家共同的願力。這便是法鼓山每年提出祝福主題,邀請社會大眾共同發願的期許所在。

心甘情願,主動承擔

為什麼要發願?發願,雖是佛教常用名詞,它的內涵實與許願相近。大家不妨回想自己許願時的心境路程。在許願當下,我們的心往往趨於寧靜安定,而從內心深處生起一份承諾:「我願意這樣做!」也就是心甘情願,主動承擔。只要以願力與決心來深入開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能發掘我們潛在而無限的慈悲與智慧能力。

非常榮幸與大家分享:二○一九年法鼓山年度主題「好願在人間」,這是由聖嚴師父親自題寫,留給社會大眾的勉勵。現在我們再加上兩句詮釋:「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希望能再次傳遞師父的關懷,更邀請社會大眾透過許願、行願,來轉自己的好運,也轉家庭、社會及全世界的好運。

如何許好願?願,可大可小,不妨掌握「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兩個原則。所謂大處著眼,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願自己成長,另一個是願關懷利他;這兩個方向,只要其中一個成長,另外一個面向也會隨之提昇。

小處著手,則是日常生活的實踐。以個人來講,最基本的就是善盡本分,把人做好。在什麼職位,該做什麼事,盡責負責,全力以赴。與人相處,若能多一分尊重,就會多一分包容;多一分關懷,就能多一分力量。當盡責負責、關懷他人,成為我們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能夠轉自己的好運,進而影響整體大環境一起轉好運。

利人利己,同轉大好運

發願以後,重在實踐。若是能夠經常提醒自己:「我願意這麼做!」那麼,即使遇到挫折困難,依然鍥而不捨堅定前行,這便是願力的可貴。以佛教徒來講,從紛亂的煩惱到減輕煩惱,到解脫煩惱,均須憑藉願力來完成。因此,「願」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法門,亦為菩薩道最重要的內涵,以利他為第一,把個人的我放在其次,即是菩薩願;愈是幫助他人,就愈能夠放下自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生命的意義,是在珍惜中,做自利利人的善行。我們與家人、與社會大眾的因緣是無法切割的,透過願力,可使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更緊密結合,互相影響,互相分享。勸請大家都能許好願、行好願,共同轉動整體社會的大好運!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暨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尋漢傳禪宗近現代發展契機


▲與會學者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提出多元的關注主題與研究視角。(王育發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一月七至十五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本屆首度與「二○一九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結合,串連成為期一週的佛學研討盛會。

參與學者包括: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暨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汲喆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教授龔雋、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宣方、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教授陳金華,及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楊蓓、鄧偉仁等三十餘位,分別發表演講、論文、與談或回應;來自十七國一百二十位研修班青年學者,和論壇參與者共約二百人共襄盛舉。

本屆論壇主題為「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除了「圓桌論壇」、「論文發表」,首次增加「專題演講」及「主題研討」,展現了「禪」在學術多元研究及視野中的豐富樣貌。

學者們分別從歷史或社會視角切入,陳金華從大唐帝國的佛教遺產找出當今禪宗的發展契機,汲喆倒敘中國一九八○年代佛教復興後「禪」的內涵轉變,包勝勇以量化分析緬甸禪修中心國際禪修者樣態,劉雅詩則從中國女性跨國禪修角度,觀察禪的復興及國際化。

人物研究方面,聖嚴師父的念佛禪及禪修指導、淨慧法師的生活禪、來果禪師在高旻寺重建坐香傳統、韓國性徹禪師影響現代韓國佛教,都是禪宗現代化的極佳示現。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胡素馨(Sarah E. Fraser)從當代藝術「無水墨」的水墨呈現中看見「禪」;宣方更單刀直問傳統宗門工夫的可驗證性……關注主題及研究視角多元。

九日晚間開始的研修班課程,以「技術、災變與宗教:東亞的視野」、「二十世紀佛教考古學」、「大乘佛教思想史反思」三大系列演講為主,穿插四場關於佛教修行、哲學、資訊等面向的講演。十二日晚間及十三日並舉辦青年學者論壇。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與研修班,儘管在議題方向、研討形式、設立目標、運作節奏上有所不同,但在建立多學科佛學研究平台、培養青年學術人才、擴大學術視野及學習多元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獲得年輕學者的熱烈回饋。

有青年學者反映,透過這次學習,找到自己與禪宗的淵源及信心;見識到前輩的高度,打破很多研究框架;最關注的「學術與實修」問題,獲得某種程度的回應;了解學術研究如何與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意義緊密連結;如何會通各宗教、文化中共同的核心理念,建立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普世平台等。

更有多數學者分享,在這次難得的機緣中,既受益於學術,也深受道場的宗教氛圍所感動,尤其是早課、禪修及叩鐘擊鼓等安排,實際參與佛教修行之後,對於所研究的佛法,有了活生生的感受。

繼程法師 果光法師對談學問禪


▲繼程法師與果光法師以「學.問.禪」為題對談,分享生命中的學習歷程,引導大眾思考學習對自己的真正意義。(李東陽 攝)

【翁家玉/金山報導】一月九日午後,繼程法師應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學會之邀,與三學研修院副都監果光法師以「學.問.禪」為題,於法鼓山園區國際會議廳進行對談,與現場二百七十多位、觀看網路直播的二百五十多人,一同分享生命中的學習歷程。

果光法師首先分別就學、問、禪三個字向繼程法師提問,以自身的求學過程,引導大眾思考學習對自己的真正意義。繼程法師提到跟著聖嚴師父打禪七的經驗,是生命的轉捩點,完成四個梯次禪七的過程中,讓自己對佛法從「認識」,轉而成為「體驗」,對佛法及禪修的信心因此變得非常堅定。

果光法師接著請教在學習中的提「問」,和禪修相當重視的「疑」,兩者有何不同的取向?繼程法師分析:第一種「疑」是一種煩惱,重者是懷疑佛法和真理;第二種為學問的疑問、發問的「疑」。禪宗的「疑情」為第三種,是對生命的疑,一種探索生命所為何來的心理動力,話頭的參透必須仰賴此種疑情,方可能成就。

何謂學問禪?繼程法師表示,「定慧一體,默照同時」是禪修的基本原則,運用在日常學習,就是專注做學問,同時保持清楚,不受任何外境干擾。


【釋演化/臺北報導】一月十二日,繼程法師應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之邀,於法鼓德貴學苑演講「禪者悲心」,直指一般人將生活與禪修截然二分的盲點,闡述從蒲團到生活,時時提起佛法正見,回到方法,便能在定慧一體的作用下,讓悲心自然開發流露。

「許多禪修者最大的問題,是在禪期中拚命用功,回到日常生活卻不再繼續。於是,在禪堂中感受到清淨,回到生活中便不清淨了。」繼程法師分享,禪修讓人看見內在自我,坐上蒲團,便會發現身心各種潛在的問題,包括痠痛、疲累、昏沉、無法放鬆、妄念等,禪修即是由外而內、由身至心,一層一層對身心的發現與處理。

法師特別指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日常生活中所累積而來,尤其是妄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在禪修中會顯現為妄念。打坐時對妄念的應對,就等同於在生活中對外境的應對,因此,在禪修中若能用方法把妄念處理好,回到生活中,就能把日常處理好。」

「心處於安定、一心不亂,同時保持清明,不被妄念干擾惱亂,這是定境;現觀因緣生、因緣滅的運作,見到緣起性空的本質,這是慧。」透過禪修,有了正念,而能安定自己貪瞋的習氣,拔苦、予樂的慈悲將自然流露;同時,能以智慧觀因緣,進一步照見五蘊皆空,也能與周圍的人有更好的互動。

法師殷切勉勵現場六百多位聽眾都能深入禪修,成為禪者:「如果能多一些禪者,發揮自己慈悲與智慧的心,對世間就會有更大的幫助!」

僧團禮祖 感念師恩

「辭歲,是為了繼往開來、承先啟後,懷念、感恩自己的祖源。報恩的方法,是發願繼承祖先的遺志,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利益眾生就是報答三寶的恩、報答祖先的恩。」一月二十一日,在溫馨喜樂的圍爐,以及莊嚴攝受的晚課後,法鼓山僧眾一年一度齊聚於開山紀念館祖堂,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全寺四眾弟子辭歲禮祖,並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勉勵,每位僧眾還可領到師父的一段法語,猶如師父對個人的修持叮嚀。

方丈和尚除了分享就職近五個月來的心得,並展望僧團未來,讓法鼓山這個由聖嚴師父繼承太虛大師與東初老人所創建的現代化僧團,延續清淨、精進、和樂的道風,廣集優秀青年,培養成具有大悲願心的宗教師,四眾弟子通力合作、適當應用科技弘化,平衡內修與外弘,並遵循佛陀所制律法,以及六和敬精神來安僧。

(文/釋演化‧圖/李東陽)

下載>>法鼓雜誌第350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二○一九年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好願在人間 有希望
【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暨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尋漢傳禪宗近現代發展契機
繼程法師 果光法師對談學問禪
僧團禮祖 感念師恩
下載法鼓雜誌第350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