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願
同行法鼓山方向
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 海內外信眾傳燈感念師恩 願發揚法鼓宗風 共創人間淨土

▲四眾弟子齊聚法鼓山園區,點亮缽燈,感念創辦人聖嚴師父的教澤,發願承擔學法、護法、弘法的使命。(李東陽 攝)
【釋演化/金山報導】「一缽乞食千家飯,孤僧仗竹萬里遊。」聖嚴師父捨報圓寂十年,四眾弟子感恩緬懷不減。二月十六日,細雨霏霏中,超過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帶著對師恩的憶念,齊聚法鼓山園區巨蛋主現場、大殿、祈願觀音殿等十個殿堂,參加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法鼓傳燈法會與「承師願」傳燈節目,燈燈相傳中,四眾弟子發下共同的願心,永續佛法光明。
一早就回到總本山上的信眾,先在茶香中放鬆身心,分享生命故事,並領取師父親筆墨迹《六祖壇經.無相頌》法寶。法會開始前,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大殿,將主燈中象徵佛法悲智的燈火,傳給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果醒法師,及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等分殿的引燈法師,隨後,各殿堂同誦阿彌陀佛聖號,念佛報師恩。
「你們要好好地精進喔,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需要佛法。」師父溫暖殷重的叮嚀響起:「不要讓佛法到你們這一代就斷了,我沒有斷,因為我還有你們。」接著,師父於一九九○年宣講「四眾佛子共勉語」的錄音及隨堂考,讓全場弟子感受猶如回到當年農禪寺現場般,熱烈地與師父呼應問答。
「這位小師父,請問您在找什麼?」「我在找法鼓山的方向。」曾任師父侍者多年的常寬法師,藉由與悲智、和敬兩位小沙彌的對話,引領尋思何謂「法鼓山的方向」?如何才是「法鼓山的方向」?第一位在農禪寺出家的弟子及佛研所首屆校友果祥法師、長年為師父整理文稿的姚世莊,以及現任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分別分享師父對佛教高等教育的願心、對四眾共同推動三大教育的期許,並再次省思師父所揭櫫的「一師一門、同心同願」的意義。
熱情洋溢的法青接續分享師父的教導,對各自生命的啟發後,與合唱團共二百八十人帶來〈四眾佛子共勉語〉及〈好願在人間〉佛曲表演,不同世代以因聖嚴師父教法凝聚的動人音聲,化為對人間真摯的祝福。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演中華禪法鼓宗……」在〈開山祖師讚〉及〈傳燈偈〉中,傳燈法會展開,僧團法師逐一點亮信眾缽燈,散發溫暖光輝。方丈和尚開示指出「傳燈即是傳法」,並勉勵:「我們每個人走進法鼓山的時間雖有先後,或曾親炙師父,或者未曾見過師父,但是不論舊學新學,不分先來後到,大家都是法鼓家人,同是聖嚴師父的弟子。」期許僧俗四眾深入實踐師父留下的豐富法寶,發揮各項培養人才的制度,在既有基礎之上,互勉、互助,同願同行,對佛教、對社會,發揮貢獻的力量。
澳門法青吳毅麟看到方丈和尚在大殿點燃各殿堂引燈時,感動落淚:「我深切感受到傳法的力量充塞整個胸膛,之後點燈法師點燃手中的缽燈,覺得自己正在接受法的傳承,還有師父帶給大家的溫暖。」來自臺東的何振維是第一次參加傳燈法會,「雖然師父不在了,但因為傳燈法會,大家不畏風雨聚在一起,感受到一股向心力,原來學佛路上有這麼多善知識。」整場活動在在喚醒過往與法鼓山的因緣,也對主題「如是我願」有更深刻的體會。(更多內容請見二、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