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願Thus i Do 師父圓寂十週年
首辦心靈環保農業創生研討會
正視氣候變遷 結合生產、通路、消費意識 落實自然環保 探環境生機

▲研討會四個主題學者、生產者、通路營銷及消費者的多方交流對話,企盼能發展出可行合作模式,改善食安、生態與地球暖化等困境。(曾麗霞 攝)
【江胤芝/臺北報導】從「心」認識農業,實現人與萬物共榮的願景,十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法鼓山於張榮發基金會大樓首次舉辦「對應氣候變遷︱︱心靈環保農業創生研討會」,結合小農、農產通路工作者及相關學者,探討農業從創生、生產、通路到消費等實務面向,透過行動的開展、心念的轉變,回應全球當前極端氣候、物種滅絕、食品安全等重大議題。二十八日,並規畫彰化、南投等地農場參訪,實地走入農地,領受具生命力的農作及其共生的生態系。
開幕致詞中,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指出,面對生態系統的崩解,需透過群體力量來促成個體行動。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則表示,氣候變遷是「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化」,若要解決問題,須回到人類行為及其心理的調適,而「心靈環保」正是核心解決之道。
第一場專題演講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從心出發︱──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為講題,透過聖嚴師父的「四種環保」,提出農業實踐方針:從生活環保,發展尊重生命的科學農業、環境教育的藝術農業;從禮儀環保,落實互助與服務的農業;從自然環保,開展人與土地共存共榮的農業;從心靈環保,推廣淨化心靈的農業。
在農業創生面向,首先著眼於全球視野,法鼓山聯合國NGO規畫小組成員常濟法師指出,農業貫穿了聯合國於二○一五年提出的十七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家庭農業」將具有改善世界的潛力。除了現行的各種友善耕作,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提倡「生態有機農業」,期許共創生態、農村社區與消費者的良善循環。在生產面,三位青農分享實踐經驗,無論是結合佛法與科學栽植有機茶的張顥嚴,守護水鳥棲地而投入友善耕作的林哲安,或建立自然農法代耕系統的龔哲敬,皆呼籲重構人與環境的友善關係。
次日講座,仰山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游錫堃從政策與防災面向,探討臺灣轉型為有機農業的急迫性。然而,人心的翻轉並非一蹴可幾,僅有生產者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更有賴加工、通路業者及消費者的改變,以及食農教育的推動。通路部分,各地投入農產推廣的團體,透過社會倡議、社群合作、食農教育等不同角度參與。如韓國的韓莎林合作聯盟(Hansalim),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助組織,不僅有獨立的農產認證系統,更建立因應天災及市場波動的價格基金;在都會區推廣友善農作的合樸農學市集,近年更積極培育釀造、加工等「食農職人」。除了社群的力量,在消費意識面,個人可以從生活中著手改變,如響應共煮共食的日本主婦五十嵐祐紀子,或帶著全家實踐農村無塑生活的黃福君。
會議召集人果祥法師表示,誠如佛陀遺教:「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期盼此會,讓大眾經由「聞思修」,建構對農業更寬廣的認知,了解「萬法緣起」的道理,進而從生活中改變,學習淡化自我中心,慈悲善待土地上的一切眾生。(更多內容請見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