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社大18週年 推動心靈環保終身學習
新書回顧辦學歷程 開辦三千多門課程及活動 實踐聖嚴師父社會教育理念

▲法鼓山社大出版新書,傳遞聖嚴師父教育精神的光輝、講師致力教學的光華,以及專職用心付出的光彩。(張曜鐘 攝)
【林孟兒/臺北報導】三座立體書塔矗立佛前,象徵法鼓山社會大學成立十八年來,透過三千多個課程與活動,實踐聖嚴師父對社會教育的理念和期許;四周的展版圖文,則呈現各校區精彩內容。十月四日,法鼓山社大在法鼓德貴學苑二樓大殿舉行《乍回頭 那燈火闌珊處——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光合作用》新書發表會,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到場祝福,與社大校長曾濟群、講師群及一多百位學員共同回顧十八年來的辦學歷程。
《乍回頭 那燈火闌珊處》一書,由社大校長曾濟群召集專職團隊費時四百多天著述,邀請知名作家潘煊擔任主編。潘煊分享,該書是她首次同時擔任主編與作者,是很特別的經驗,她解說書中的精神、架構和內容,希望呈現社大傳遞師父精神的光輝、講師致力教學的光華和專職用心付出的光彩,以報師恩。
為新書作序的方丈和尚,特別感謝社大長期以心靈環保理念推動辦學,秉持服務奉獻和自我成長的精神利益大眾。方丈和尚並帶來幾幅參加法鼓山社大水墨畫課程時的畫作,與現場學員分享在社大學習的成果。身為社大講師的副住持果祥法師,則頒發結緣品感謝主編和義工的付出奉獻。
曾濟群校長表示,聖嚴師父於二○○二年指示興辦法鼓山社會大學,回想當年,師父在農禪寺會客室召開「法鼓山社會大學籌備會議」時的燈火,就如同師父所傳遞的溫暖光輝,因而將書名定為《乍回頭 那燈火闌珊處——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光合作用》。
曾濟群比喻,法鼓山作為一個「光源體」,十八年來投入參與的老師與義工,猶如圍繞發光體行「光合作用」般,不計名利,無私奉獻,讓更多社大學員感受學習的快樂、知識的喜悅,與佛法的受用。未來,社大將持續帶領更多學員,朝往聖嚴師父所說的目標前進:「從物質生活的富足,進展到精神生活的富足,達成更健全的人格,生活更快樂的目標。」
講師王惠淑帶領一家三代領銜主演「巡禮社大」行動劇,演出社大從金山、大溪、臺中、北投、新莊到德貴學苑六個校區的成立和特色,還有義工菩薩扮演成小販發送在地產品,生動活潑又逗趣,博得現場滿堂彩。
社大也精心準備「光合作用袋」致贈給現場來賓,象徵終身學習如植物行光合作用般,吸收新的能量與養分不斷成長,讓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