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悲心水陸法會

疫中精進 心淨 淨土近

以平常心面對無常事 壇場落實實名制 以科技輔助修行 分處共修、網路共修成要角


▲二○二○第十四屆大悲心水陸法會啟建,方丈和尚率同十位主法法師,進行啟建法會暨全山灑淨儀式。(李東陽 攝)

【江胤芝/綜合報導】「心安,一切安;心淨,淨土近。」二○二○年第十四屆大悲心水陸法會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啟建,二十八日送聖圓滿。從實體壇場到海內外四十五個分處共修,到遍布全球的網路共修,每一個人都是法會的中心點,在八天七夜的精進修行中,學習將自己照顧好,就能把社會照顧好。送聖當天,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全體僧眾、信眾與義工發願,將人人共修的安定力量,延續到日常生活中。

「無常,其實很平常,就用平常心,面對平常事。」送聖影片以人一生的旅程為喻,指出無常從不缺席,若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則「眼裡看到的,都是風景;腳下走出的,都是淨土。」方丈和尚引用聖嚴師父於SARS期間的開示:「眾生平時都是在顛倒思、顛倒想,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認為這個脆弱的生命和環境,是永恆不變的、不滅的,所以會有恐懼而無安全感。因此,要面對它、知道它,有了這樣的智慧之後,自然不會再有恐懼,時時刻刻就在平安之中了。」並從二○二一年度主題「平安自在」出發,勉勵大眾在無常時刻,更要提起方法,修習慈悲心與智慧心,學習關照自他。

因應疫情,今年法會採實名制,報到時須出示健保卡、報到單及健康聲明書,並配合政策落實防疫措施,將壇位減半、保持安全距離,也鼓勵信眾前往海內外分支道場參加分處共修,或在家中連線用功。

總本山法會各壇場每日有近二千人次精進共修,萬行壇也採實名制登錄,每日出坡義工超過一千二百人,共同護持法會進行。為了提昇網路共修品質,網路共修小組的義工自八月以來,便開始製作並優化「數位經書」,從輸入、校對到美編等,超過六道工序,期許成就「有你在的地方,就有道場」。

「法鼓山猶如聖嚴師父帶領的一所菩薩學校!」於總壇共修的陳欣佑,善用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提供的方法,專注於每個當下的波浪,因此能感受三寶的恩澤大海。參加農禪寺法華壇連線的蕭慧娟,十分珍惜疫情間參與法會的因緣,「共修的力量還是不一樣,眾人的誦念聲聲震入心中,非常感動。」參加紫雲寺大壇共修的張素美,感恩水陸法會小組的用心,讓遠在高雄的菩薩也能感受法會的臨場感,「很多老菩薩搭六點多第一班公車,迫不及待想前來!」

由於國外疫情險峻,許多菩薩利用網路「在家共修」。香港信眾郭麗儀首度在家中參與法會,表示:「惠敏法師結合科學新知的說法,十分受用,令我反思人與病毒的平衡之道。」加拿大多倫多信眾吳雪華也善用網路共修,為疫情期間的病苦眾生祈福。

法鼓山弘化發展專案總召集人果慨法師指出,水陸法會的殊勝,不僅止於誦念、供養等儀式,或人數多寡,最重要的核心在於「人」,借助儀式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從每個人自身做出改變,才是法會品質真正的指標。誠如惠敏法師在「總壇概說」的開示,期勉大眾「在每一個因上持續努力」,當人人一片淨土,片片淨土,也就能連成人間淨土。

曹興誠分享佛法的科學性

從緣起法拓展佛教五面向 用以面對自我與人生


▲方丈和尚致贈曹興誠(右)象徵《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的師父墨寶〈福德智慧藏〉。(張田沛 攝)

【本刊訊】曾與聖嚴師父對談「當宗教遇見科技」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十一月七日午後應護法總會之邀,於北投雲來寺以「聖嚴師父啟發下的佛法研究心得——大道至簡的佛法」為題舉行講座。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與超過三百位民眾到場聆聽。

曹興誠與師父結緣於二○○○年在國父紀念館的一場對談,對談結束後,曹興誠不僅參加社會菁英禪修營,將三天的禪修心得與員工分享,更因此走進佛法大門,爾後也經常拜見師父,請益佛法。

曹興誠憶及,師父曾對他說:「你學科技,科技與佛法中間是否有能交流的地方?」因為這句話,他開始研究佛法將近十年,體悟到佛法不僅邏輯清楚且具科學性。然而要用語言表達所體驗的佛法,自覺還是隔了一層障礙,後來看到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說:「若要將舊時代的真理留在人心,必須以後世的語言及概念重述。」他開始嘗試以淺顯的詮釋方式,分享自身對佛法的體會。

「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是什麼?」曹興誠從佛法的「緣起」為開端,分享將因果、空性、八不中道、真空妙有、萬法唯識等五個面向,運用在企業經營以及生活中的體會。在場聽眾也包括曹興誠多年前的公司舊部屬,甚至數十年前他任教於大學時的學生,都前來重溫舊日上課時光。針對現場聽眾提問的輪迴、生死,以及關於學佛的疑問,曹興誠也簡要詼諧地一一分享答覆,現場氣氛十分熱絡。

最後,方丈和尚致贈曹興誠《法鼓全集》二○二○紀念版,盼以《法鼓全集》中的佛法智慧共結法緣,自覺覺他。

法鼓山人基會企業社會責任課程

詹宏志講數位轉型新契機

【何筱淇/臺北報導】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心藍海策略——企業社會責任」系列課程,十一月二十日下午邀請有「臺灣網路教父」之稱的PChome董事長詹宏志,於法鼓德貴學苑為七十位企業人士開講。詹宏志以「從數位轉型找到創新的機會和力量」為題,帶領大眾回顧臺灣二十年電子商務的發展,並以深厚的創業經驗,解析如何有效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思想,打造無限商機。

「困難或危險,都是你翻轉的機會。」詹宏志說,經營電商前,他從事三十年的媒體工作,創辦「城邦出版集團」及多本雜誌,但數位時代衝擊平面出版業,他便思考將當時的平面雜誌轉變為網站,又從文字內容的網站變成會員制網站,進而打造成電子商務交易平台。

詹宏志將紙本雜誌《電腦家庭》變成網站「網路家庭」,開始提供網路拍賣服務。二十年前線上購物尚未興起,電商事業不被看好,「很多投資者認為臺灣到處都有便利商店,買東西很方便,所以臺灣人沒有網路購物的需要!」但創新最大的挑戰不是沒有技術,而是沒有人願意相信新的可能,於是他積極說服銀行開通網路交易、拜託物流公司配合運送、嘗試改變消費者購物習慣等。在SARS爆發後,網路購物人口從有使用網路習慣者的百分之十七提昇到近百分之六十,PChome促成網路購物風氣,還推出二十四小時到貨的物流服務,在全臺可說是首創。

詹宏志也分享,科技是社會的「備用系統」,功能愈成熟精良,愈能在緊急時刻派上用場。他舉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臺灣政府與社會大眾正因善用數位科技,在疫情控制、遠端教學、民生用品補給、飲食外送服務等都發揮極大作用,「如果沒有科技,當瘟疫來臨時,整個社會都會停止運轉。」他肯定科技發揮的正面力量,也鼓勵大眾遭逢困境時,不是先向外攀緣,而是把心回到自己身上,「只要我們將已具備的能力再提昇跟改良,人生還是充滿希望!」


▲詹宏志以自身的創業經驗,分享如何從數位轉型找到創新的機會和力量。(李佳純 攝)

第37期「百年樹人獎助學金」全臺頒發

法鼓山助學 扎根教育21載


▲定期舉辦獎助學金的頒發活動,讓學子們感恩相聚、珍惜因緣,感受安心與祝福。(戴忠村 攝)

【本刊訊】法鼓山於九二一震災後設置的「百年樹人獎助學金」邁入二十一年,近期於全臺舉辦四十多場頒發活動。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會長柯瑤碧、副會長陳照興、王瓊珠等,與數百位義工分別前往全臺各地,為上千位獲獎同學打氣加油。

十一月七日於桃園市府老人文康中心,桃園各區共有六十六位學子受獎。常順法師勉勵學子和家長,將活動中感受到的安定與祝福帶回學校和家庭,讓功課更順利、家庭更平安。桃園區召委呂文臻則鼓勵同學們,練習時時運用聖嚴師父的「四它」處理難題。

當天的禪繞畫活動也為學子和家長們帶來難得的體驗。桃園成功國小六年級陳弟弟與妹妹和阿嬤同來,靠資源回收貼補家用的阿嬤,也跟著體驗禪繞畫,享受難得的清閒,並表示很感恩法鼓山關懷,家庭減輕不少負擔。

今年考取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的黃同學,雖是弱視,但成績優異,一度因父親過世、母親罹癌,想放棄升學從事按摩幫忙家計,幸而有老師和法鼓山的支持,才得以度過難關。她希望成為音樂老師,協助和自己同樣處境的孩子。

同是今年受助學子的王同學也分享在單親環境艱難求學的故事。她說想感謝的人很多,尤其是阿嬤的照顧和母親工作的辛苦,謝謝她們鼓勵小孩做個善良的人;而義工黃貴英就像是她另一個阿嬤,帶著她做義工,將來她會繼續參加義工服務,報答社會各界的幫助。

常悟法師為劍橋學子解析「真正的快樂」

【溫哥華訊】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應英國劍橋大學佛學社(Cambridge University Buddhist Society, CUBS)之邀,於當地時間十一月十八日晚上,透過網路視訊舉行演講,講題為「發現和感受喜悅」( Finding and Feeling Joy),包括倫敦共修處七位成員,共有四十五人參加。

劍橋大學佛學社成立於一九五五年,是全英國最早的學生佛學社團,目前每週三固定進行研討會,邀請各界佛教學者、禪修老師、作家和僧侶,針對不同主題與社團成員交流分享。

演講一開場,常悟法師補充主持人的介紹,強調自己還有一個「學生」身分──永遠不斷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喜悅,瞬間拉近與聽者的距離。接著法師引導與會者打坐,從局部到全身放鬆。十五分鐘後,詢問大家是否感受到平靜和一絲喜悅 (Joy)。

常悟法師從「喜悅」的定義談起,說明一般人所謂的「快樂」(Happiness)多依賴外在感官刺激,如好聽的音樂或好吃的食物,一旦這些消失就感到失落,快樂的感受無法持久。法師由此探討更深一層快樂,稱為喜悅或真正的快樂(True Happiness)。也就是來自於和諧的關係,自己的身與心、自己與他人、與環境之間緊密的連結。

法師說明,我們已習慣於身與心不協調的狀態,長久以來的生存機制,讓我們會編織故事來說服自己,將行為合理化,甚至矇騙自己。我們的「心」太忙碌,身體在執行某個動作,心卻塞滿了其他不相關的念頭。只有當心和身在一起,活在當下,清楚知道身體的覺受、動作,才是擁有明靜和喜悅的開始,這也是重要的基礎工夫。

與他人的關係方面,法師說明現代社會上,具有獨立性、競爭力的優勢者往往受到讚揚,所以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視他人為對立者,追求獨立自主、展現自我時,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如果沒有其他的人,我們便無法存活在世間。當認知到這個事實,不再只關注自己,看到別人的需要和感受與自己相同,就有更大的力量願意分享、關懷,也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喜悅。」

下載>>法鼓雜誌第372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2020大悲心水陸法會】
疫中精進 心淨 淨土近

曹興誠分享佛法的科學性
【法鼓山人基會企業社會責任課程】
詹宏志講數位轉型新契機
【第37期「百年樹人獎助學金」全臺頒發】
法鼓山助學 扎根教育21載

常悟法師為劍橋學子解析「真正的快樂」

下載法鼓雜誌第372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