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贈國家圖書館

後續贈送全球各圖書館及臺灣漢學資源中心 利益全世界研究者與讀者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將《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贈與國家圖書館,由曾淑賢館長(右九)代表受贈,並與彭俊亨次長(左九)、曾濟群校長(左八)、張昌邦總會長(左七)等護法信眾代表合影。(李東陽 攝)

【陳玫娟/臺北報導】「這是聖嚴法師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留下的智慧文獻!」二○二○年十二月一日上午,「《法鼓全集》二○二○紀念版」贈書典禮於國家圖書館舉行,館長曾淑賢代表受贈時,感謝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將聖嚴師父的生命菁華《法鼓全集》,贈與國家圖書館典藏。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國圖前館長曾濟群、知名新聞主播劉忠繼及法鼓山護法信眾代表等,都受邀出席這場文化盛會。

曾淑賢館長致詞表示,《法鼓全集》二○二○紀念版重新全面校訂,並為引文標註來源出處,是非常不容易的浩大工程,對於閱讀者及研究者在延伸運用上,大有助益,「這讓我很感動,也感佩法鼓山的決心。」曾館長分享自己也是這套書的受惠者,十年前生病,師父的法語「四它」鼓舞她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曾館長表示,國家圖書館後續將提供協助,將《法鼓全集》贈送至全球三十四個合作設置的臺灣漢學資源中心,以及八十多個國家的圖書館,讓這套完整實用的書,繼續照顧全世界華文讀者。

「這對於漢傳佛教的推廣和研究,幫助很大!」對於國家圖書館的典藏和協助,果暉法師由衷表示感恩,並談到師父捨報十年後,觀念和思想仍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無論災後人心重建乃至去年的疫情,「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心安就有平安」等法語,大家都還在運用。「《法鼓全集》是師父的法身舍利,未來仍將持續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

《法鼓全集》自一九九三年首次出版迄今,前後經歷四次增補修訂。與會的彭俊亨次長分享,自家典藏一九九九年二版七十冊的《法鼓全集》,是解除他人生疑團的重要工具書,其中多本已贈送友人,幫助大家用佛法智慧點亮心燈。現任法鼓山社會大學校長曾濟群提到,人們面對深奧難懂的「大藏經」只能敬而遠之,讀到以現代語言分享佛法的《法鼓全集》,頓時有心開意解之感,「少了名相問題的《法鼓全集》,對現代人學習佛法貢獻很大。」

《法鼓全集》除了發行紙本,同時進行數位化、製作有聲書。參與《法鼓全集》有聲書錄製的劉忠繼表示,這項工作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學習,從第一部《是非要溫柔》到目前的《聖嚴說禪》,用溫柔方式來說理,讓他體會「有慈悲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慈悲」的法喜與自在。

第六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反思與展望

【釋演曉/臺北報導】去年(二○二○)十二月十八、十九日,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六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漢傳佛教在臺灣」為主題,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共有二十三位學者及教界代表參與五場論文發表、兩場圓桌論壇,內容涵蓋人間佛教、全球化、多元傳承、女性教團、新宗義與新宗派等議題。今年首度透過網路直播,使國內外學者及聽眾能在線上即時與談及交流。

開幕式中,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謝大眾及學者專家,對聖基會學術論壇的支持及參與。由於全球人類正共同承擔疫情的考驗,期許學者專家立足漢傳佛教,結合學術專業,共同關注人類與環境共存的課題。

漢傳佛教在臺灣的發展,可以一九四九年為分水嶺,往前深受日本佛教影響,之後,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僧俗如印順長老、南亭長老、慈航法師、聖嚴法師、李炳南居士等共同接力耕耘,逐漸發展成今日的盛況。

十八日上午「臺灣佛教面面觀」圓桌論壇中,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嚴瑋泓從哲學脈絡切入,引用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盜火」的譬喻,探討二十世紀初期,臺灣本土佛教學者林秋梧、曾景來,其佛教哲學思想除了受中、日兩大佛教傳統「雙元匯流」影響之外,也受歐洲哲學啟蒙,如林秋梧引馬克思「階級鬥爭」探討佛教平等觀,曾景來用康德的平等人格討論佛性論。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所教授侯坤宏以「人物類型」看臺灣近代佛教史,認為可仿效藏經史傳部高僧傳的分門,從人物專長如經懺、講經、傳戒、禪修、教會組織、佛教文化、經論師、教團組成等類別,介紹百年來臺灣佛教舞台上的僧俗人物,寫就當代的高僧傳。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周玟觀從門人、學門、數位典藏三個視角,探析李炳南居士創建臺中蓮社聯體機構的理念,分析歷史脈絡中,身為居士代表人物的李炳南,致力以傳統儒佛文化為內涵的居士教育,於當代佛教中所呈顯的應世樣態。

長期關注臺灣尼僧團發展的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李玉珍,聚焦香光尼僧團,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加上多年田野調查,探討香光尼僧團建置「現代清規」過程中,如何顧及尼眾本身宗教需求的改變與質變。

十九日下午第二場圓桌論壇,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副教授汲喆討論〈臺灣漢傳佛教與全球現代性〉,認為戰後臺灣在佛教發展特別在國際化方面,應該回到民國初年佛教改革運動這條路上尋找道統的正當性,期望佛教發展在全球化過程中,成為全球佛教現代主義典範。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教授引《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認為臺灣正是提供了一個space(空間),才讓一切成為可能。


▲各國學者從不同的面向,暢談漢傳佛教在臺灣的多元並呈,以及在世界佛教中的獨特性。 (李東陽 攝)

法鼓山代表常悟法師 受邀對談跨宗教臨終關懷

【溫哥華訊】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由溫哥華海岸衛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列治文整體善終照護小組(Richmond Integrated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Team)主辦的「跨宗教臨終關懷座談會」透過網路視訊舉行,邀請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牧師馬奇.瓦特哈蒙(Rev. Maggie Watts-Hammond)、羅馬天主教神父羅伯特.王(Fr. Robert K Wong)與談,共有四十多人與會。

這場座談為針對醫護人員舉辦的系列教育課程之一,與談人以生命最後一程為主題,分享不同宗教的理念、信仰和儀式。主持人首先請常悟法師介紹佛教觀點,「佛教認為死亡不是結束,這期生命是我們無數期生命中的一段旅程。」法師表示,每期生命都有活著的意義和目的,佛教臨終關懷的目的,是讓人們能平安圓滿地走向下一個光明的未來旅程。

馬奇牧師表示,基督教看待死亡是回家,死亡是在主的懷抱裡安息,這條路因有上帝陪伴,不孤獨也不恐懼,並強調在生命最後階段,善終照護無法由醫療工作替代。王神父也認同死亡是新生命的開始,相信創造世界的神是永恆
且唯一。

針對臨終關懷的實踐,常悟法師說明佛教的做法,先疏導當事人放下各種牽絆和不捨,再引導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使其內心安定祥和,藉由佛菩薩的願力往生淨土。類似佛教的助念,馬奇牧師、王神父說明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會為當事人禱告、讀經或唱詩。不同的是,臨終者會在牧師或神父面前懺悔認罪,求上帝救贖,以便進入天國。雖是不同宗教,對死亡則同樣重視,都會提供宗教儀式和信仰上的關懷,也會給予親屬安慰。

最後問答時,多數人對佛教提出問題。常悟法師藉此因緣,向醫護人員釐清有佛教徒拒用止痛藥,以承受病痛來消罪業的錯誤觀念,也說明死後八小時不觸碰亡者遺體的佛教慣例。一小時的座談,與會者略窺佛教、基督教對於臨終關懷的教義和實踐,各有同異之處。從醫護人員的提問中,可知不只西方醫護人員對佛教不了解,連佛教徒本身對佛教的教義,也有不少曲解和錯誤認知,在弘揚正信、正知、正行的佛教上,仍有待努力。

水陸法會圓滿 迎向平安自在

去年( 二○ 二○ ) 十一月二十八日, 由主法法師、正副表法師帶領二八八位供養人及信眾,恭敬捧著香、燈、花、果、寶、珠等十種供養物,在聲聲阿彌陀佛中,恭送法界四聖六凡,祈請諸佛菩薩引領亡者往生淨土,圓滿送聖儀式。現場兩千多位民眾,也凝聚善心悲願,為受苦受難的眾生祈福。

八天七夜的法會中,總本山每日有近二千人次精進共修;萬行壇累計超過一萬三千人次的出坡義工;全球分處則累計有二萬五千人次參與共修;受疫情之故,網路共修更突破歷年最高,有來自四十八個國家、近五十萬人次同步連線。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謝義工的奉獻,成就這一場殊勝的法會。(更多內容請見版)

(文/江胤芝.圖/江思賢)

桃園市民政局觀摩生命園區

【何筱淇/金山報導】二○二○年十二月七日,桃園市政府民政局局長陳靜航、副局長陳茹文率同三十二位同仁,前往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參訪,由護法總會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生命園區主任陳高昌陪同,了解骨灰植存的理念及運作方式。陳局長參訪後表示,感佩聖嚴師父以身示範的生命教育,桃園市的殯葬規畫也將朝環保自然方向前行,「期待未來繼續與法鼓山交流學習,共同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完善的身後選擇。」

「建立環保生命園區的初衷,是希望引領社會朝向新的風氣改善,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常哲法師為陳局長一行人介紹師父以「四種環保」理念,推動「節葬、簡葬、潔葬」的自然葬法,打破傳統風俗的形式,已逐漸為現代人接受。

至今將骨灰植存於生命園區者,已超過八千人,「法鼓山期望拋磚引玉,未來能有更多單位共襄盛舉。」「追思祝福、置入骨灰、獻上鮮花、覆土。」陳高昌主任說明植存流程僅十幾分鐘,捨去外在形式,並分享生命園區也是生態園區,不破壞環境,與自然共榮;不設塚、不立碑、沒有香燭供品,展現「回歸大地,自然永續」的環保觀念。

下載>>法鼓雜誌第373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贈國家圖書館

【第六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反思與展望
法鼓山代表常悟法師 受邀對談跨宗教臨終關懷
水陸法會圓滿 迎向平安自在

桃園市民政局觀摩生命園區

下載法鼓雜誌第373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