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禪寺「幸福覺招團練室」

翻轉思惟修練幸福覺招

佛陀所讚歎維摩詰居士,是在家居士的典範,
農禪寺四月開辦「幸福覺招團練室」,帶領青年朋友翻轉思惟,
向維摩詰學習打破既定框架,在紅塵中做心的主人。

◎文/邱惠敏.圖/菊子

受新冠疫情影響,農禪寺原訂元月開辦的「幸福覺招團練室」,四月十七日終於開課!第一堂課上,六十位社青朋友在團長演懷法師帶領下,穿越時空向佛教最強居士維摩詰學習翻轉思惟的「覺招」,帶回生活中運用,邁向幸福。

監院果毅法師表示,這次是「生活覺招研究室」進階版,增加佛法濃度,卻不是照本宣科解經,而是讓年輕人透過活潑的方式認識經典。演懷法師也分享開團前,關懷員、義工已組成讀書會,熟悉聖嚴師父著作《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以期好好引導學員。

上午,演懷法師介紹居士學佛典範《維摩經》的時空背景與概要,以及主角維摩詰居士,說明耳熟能詳的「不二法門」、「天女散花」、「處處是道場」等典故,讓學員對經典有初步認識。

下午透過觀看「一念決定」影片,引導學員思考其中義涵與《維摩經》的關聯。學員李小榮對於片中的中年司機很有感,因為自己的個性也很急躁,急著得到想要的,結果卻適得其反,她體認到:「我們往往被自己的執念所騙,其實眼見不一定為真,應該學習放下,做心的主人。」

「情境演練」針對喧騰一時的博愛座讓座與老闆辱罵外送員事件,各組透過角色扮演,設想能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討論現場不時傳出笑聲。學員十分有創意,有的採用回到現場還原真相、座談會、報導,以及維摩詰怎麼看等方式討論結果,大家都發現自己固有的思惟好像鬆動了,不再落入二元對立,轉而思考另一種可能,試著同理對方,謀求更適當的解決之道。

演懷法師給各組回家功課,擬定生活中的練習方法,有的小組提出寫心情週記,記錄讓生起情緒的事件、背後原因;或記錄自己如何覺察情緒、試著先冷靜三分鐘不回應後的感覺……下次上課再分享練習結果。

未接觸過佛教的國中輔導老師陳曉郁,因參加生活體驗二日營看到活動文宣而報名,她表示上完課後獲得很多啟發,對於自己的工作很幫助。遠從彰化來的蔡心珽是「生活覺招研究室」舊生,「我想進一步認識佛法,並找到讀經的下手處,學到經典中的生活智慧。」也是舊生的準媽媽沈芳如,則把這堂課當成給寶寶的另類胎教。

「幸福覺招團練室」依《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主題,分成七次課程,每次安排不同專長的法師授課,希望學員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練習課堂上學到的方法,一個月後再來「團練」,共享翻轉思惟的修練成果。

法鼓講堂

跟善導大師修淨土門

◎江胤芝

聲聲阿彌陀佛,開展向淨土祖師學習的修道之旅!四月七至二十一日每週三晚上,「法鼓講堂」邀請百丈院義工室室主常諦法師講授「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上溯淨土宗發展與傳承的歷史,帶領聽眾優遊善導大師弘揚彌陀法門的悲願,看淨土思想如何深化人心,讓佛法平民化,並隨隋唐時期日、韓學問僧而東傳。

「您是否也厭離五濁,而欣覓淨土?」身處娑婆世界,面對當前全球的3C災難: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氣候變遷、政變,正報與依報的環境十分不穩定,令人反思「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常諦法師表示,在末法時代,要靠自力修習三無漏學、六度波羅蜜而到達佛國淨土,更顯不易,也突顯淨土法門的殊勝──借助諸佛的力量,引領眾生往生淨土。

法師以鵝、鴨、雞為喻,形容聖者根器者鵝、鴨入水池,羽毛不會被濺濕;凡夫卻如水裡的落湯雞,易遭五濁所染汙。即使是歷代祖師,也紛紛體悟到自力修行的「聖道門」之難行,而相繼導歸易行的「淨土門」,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修行,如慧遠大師、道綽大師等。

被尊為「彌陀化身」、「光明和尚」的善導大師,十一歲出家,二十三歲已證得觀佛三昧,後來更在道綽大師座下證悟念佛三昧,三十三歲即創立淨土宗,並撰寫《觀無量壽佛經》的注疏《觀經四帖疏》來楷定古今,修正教界對《觀經》、彌陀淨土的錯解,為彰顯彌陀本願,更引導大眾由八萬四千法門的「要門」,轉入稱名念佛的「弘願門」。據傳大師著書之際,諸佛菩薩都來放光證明,也為《觀經四帖疏》增添光采!

「在六道輪迴太久,清淨法性也被障礙,佛為慈悲度眾,便以念佛法門收攝一切眾生。」常諦法師指出,《觀經》是佛陀為凡夫而說,即使犯了五逆重罪,若虔心懺悔、發願求生西方,也有機會到下下品,勉勵信眾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實踐善導大師倡導的「正行」: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稱名,並常修「三福」:世福、戒福、行福,種下淨業正因,早日往生淨土、成就無上菩提。

青年院菩薩系列講座

發現心中大祕寶


▲演捨法師分享發現心中的祕密寶藏,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青年院 提供)

◎編輯室

如果發現了一張藏寶圖,要如何定位座標、使用交通工具尋寶?沿途會遇到那些考驗?找到寶物又該如何使用?四月二十日晚間,青年院邀請禪堂演捨法師,於法鼓德貴學苑與近八十位青年分享「發現ONE PIECE心中大祕寶」。法師以日本動畫《航海王》為引子,拋出一連串提問,讓大家思索,並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牧羊少年歷經各種考驗,最終發現寶藏就在起點,透露出尋寶方向應「向內」的訊息。

演捨法師分享,追尋終極祕寶,座標應定位在自己的妄想煩惱上,並以《如來藏經》中糠糩粳糧喻、菴羅果種喻、弊物裹金喻等故事,說明眾生本具祕寶,透過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斷練習默照、話頭等方法,終能讓我們得以獲得本具的至寶——佛性。

法師進一步指出,了知道理很容易,實際上卻很容易被自己的習氣障蔽,以至於「認賊為父,認物為己」。比方頭髮長在頭皮上,就是「我的」頭髮,但剪掉之後呢?頭髮是「我的」,剪掉的「不是我的」,到底「我」是什麼呢?法師從《央掘魔羅經》歸納八個特性:不生不滅性、獨立性、非見聞覺知性、不變異性、儲藏性、不垢不淨性、熏種性、不增不減性。提供大家練習方法時檢驗,使祕寶鑑定團能驗出真寶,而不被假寶障蔽。

法師引用聖嚴師父《禪與悟》書中所說:「要問清淨的佛性何在?但自如法修行,雖尚未曾親證實悟,你可要有信心,佛性就在那兒,等到雲開霧散的悟境出現,你便會知道了。」當我們建立了佛法的正確知見、放下這顆慣於向外攀緣的心,祕寶自然就會出現。

課外心一章

預備學佛四資糧

◎王琡珺(《美好的晚年》讀書會)

這次是《美好的晚年》讀書會第五次聚會,閲讀聖嚴師父二○○七年一至三月的記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師父與龍應台女士的對話,談到生命、生死和宗教信仰等話題,讓我了解學佛要預備「信、願、行、證」四種資糧。

「信」是相信佛陀講的法是真實、對我們有幫助的。師父提到信仰是個人體驗,如果一直從理性和邏輯去看,會被障礙。我想這也是何以聽聞佛法前,法師常告訴我們帶一個空的、沒有破洞的杯子作為學佛的態度,先接受、相信,再慢慢從生活中驗證。

「願」是發願,師父說發願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態度,也可說是生命的方向。對佛法有信心後就要發願,希望依佛陀教法待人處事。「行」是實踐和執行,發願後要依法修行。法鼓山僧大招生海報的標題「紅塵不迷亦不離」給了我一些啟發,每當工作時,以「即二而不二」的態度,不厭惡工作、專心工作、心不受影響為原則,結果隨順因緣。

「證」是親身驗證,時時驗證自己的體驗與佛法是否相應。如果只是相信,就像瞎子摸象一知半解,有時還會變成盲從、迷信。師父說信仰需要實踐,實踐就會有體驗,當自己感覺到佛陀教的真理,就不得不相信。今生有緣閱讀師父的書,能以「自心清淨」為修行方向,希望自己得智慧、長慈悲,繼續行善種福田。


夾菜中覺察心念

◎蔡素真(紫雲寺福田班)

之前對於藥石、五觀堂、雲板、魚板等不是很清楚,上福田班透過法師講解,才了解這些名詞的意思、用齋儀軌代表的涵義,而能懷抱惜福心去享用食物。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從夾菜開始覺察心念,自己是否被心念影響,進而演變成一種慣性反應。

以往聽到「貧窮」兩字,腦中浮現的是生活困苦,屬於物質上的貧窮,在課程中認知到,生活所追求的權力財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等,都是心靈上的貧窮,想達到心靈清淨,必須從自己的心做起,而非要求外在的人事物去改變。法師提到可從觀念上調整,如遇事正面解讀、逆向思考、進退有度及少欲知足,建立正確觀念後,接著就是不斷練習,從身語意做起,給人微笑、讚歎語,常懷感恩慚愧心等,都能讓心愈來愈清淨。

〈四眾佛子共勉語〉的每句話都讓我受用,祈願自己在生活、義工服務中,以此為目標,達到心靈環保,也讓周邊的人感受到佛法的好,它不是一種理論,而是可以實踐的。

自覺工作坊心得

自我審視,找到問題了

◎徐芷晴

在家人推薦下,報名了法鼓山僧大舉辦的「自覺工作坊」。行前對課程毫無所悉,單純抱著一顆愉快的心到齋明別苑,坐在法青義工們用心準備的課堂裡,桌上一朵朵粉白杜鵑歡迎著我們,想著:等等會學到什麼呢?內心充滿期待,而疑問在陳茉莉老師的引導下慢慢有了頭緒。

茉莉老師上台第一句話:「各位同學,你們知道什麼是自覺嗎?」這時才開始思考這堂課的主軸。
自覺就是自我審視,透過審視內心深處,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透過審查自己的不足,而去修正調整。「自覺」是自我要求、自我學習,觸發更完整的人格、更圓滿的心理狀態。

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先認識自己的情緒,擔任客服工作的我,時常會遇到情緒高漲的客戶,長期下來,內心好像訓練出一個開關,自動迴避外界情緒。當客戶的情緒超出理解範圍,開關就自動打開,隔絕外在情緒的干擾來保護自己,久而久之,對於自己的情緒界線卻模糊起來。

也因此,茉莉老師教我們辨別、認識自己的情緒,特別觸動我。老師引用聖嚴師父法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說明情緒不會因我們拒絕就消失不見,它可能會轉變成其他型態,而我們要做的是先認識情緒來源,也就是先面對,才能去接受、處理和放下。我好像找到自己一直忽略去面對的情緒問題。

也許身而為人,最獨有的部分就是自覺。在急躁中自覺,可以緩下心、在慌亂中自覺,可以平靜自在,無論什麼年紀,自覺都是一門必修課。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若能時時自覺、日日修正,就像流動的水不停向前,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海的遼闊。

【農禪寺「幸福覺招團練室」】
翻轉思惟修練幸福覺招

【法鼓講堂】
跟善導大師修淨土門

【青年院菩薩系列講座】
發現心中大祕寶

【課外心一章】
預備學佛四資糧

夾菜中覺察心念

【自覺工作坊心得】
自我審視,找到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