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太魯閣號事故後續

從心療癒 迎向愛與希望


▲信行寺邀請醫師許瑞云(左)、鄭先安(右),與大眾分享「愛與希望:創傷的覺察與自療」。(信行寺 提供)

信行寺│花蓮分會

許瑞云、鄭先安談創傷與自療

【張素雲、曹麗華/綜合報導】持續關懷太魯閣號事故傷難者、家屬心靈,法鼓山信行寺於四月三十日晚間,邀請許瑞云、鄭先安醫師以「愛與希望:創傷的覺察與自療」為題,帶領二百五十位臺東鄉親,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覺察情緒與病痛的源頭。聽眾包括太魯閣號事故的罹難者家屬、法鼓山義工及臺東工會代表。四月二十四日在花蓮分會舉行的講座,也有一百四十六位民眾到場聆聽。

感謝法鼓山對大眾身心的關懷,許瑞云醫師指出,當人們面對巨大傷痛,措手不及的時候,便會引發創傷症候群,使人生活陷入谷底,藉由講座希望協助大家學習清理傷痛,幫助恢復心情的平靜。

鄭先安醫師接著說明,大腦會透過神經聯結到脊髓和所有器官。恐懼、害怕、悲傷產生的不安心念,都會藉由大腦與身體的聯繫引起疾病,影響身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內在情緒。因此創傷症候群發生後,若能改變心念,清理創傷,病痛或許就能轉變。鄭先安特別建議運用禪修心法,專注於每個當下,覺察情緒,學習轉念、感恩因緣。

許瑞云則引領大眾回到當下呼吸,感受安全的狀態,以正向思惟愛自己也祝福他人。她強調,生命的本質其實是「無來無去無代誌」,人生是一趟心靈成長的旅程,珍惜每一個因緣,面對災變應當轉換情緒,並祝福罹難者到下一個旅程。面對現場提問,兩位醫師均詳細答覆,並建議透過禪修覺察當下的起心動念,改變心念,人生也會跟著轉變,因為「人的幸福來自安定」。

信行寺監院常覺法師期勉大眾,感念事故中的四十九位菩薩,用生命現身說法啟發我們、慈悲地教育我們。對於災變的困境,最好用上聖嚴師父給予的心藥「四它」,先面對、接受它,更要無怨尤地處理它,轉念及釋懷之後,才能放下它。


慈基會

培訓義工 練習心靈清創


▲慈基會開辦課程,培訓義工認識、察覺和預防創傷。 (江胤芝 攝)

【江胤芝/臺北報導】面對生命的無常,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運用方法照顧自己,也關懷他人?四月二十六、二十七日於中山安心服務站,法鼓山慈善基金會舉辦培訓講座,邀請諮商心理師林純如以「創傷的認識與自我照顧」為題,帶領北區各分會召委、慰訪組義工,學習創傷預防與急性處理。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過創傷經驗,林純如指出,即使未曾親身經歷,經由聽聞別人的創傷,或看到重大災難新聞,也可能產生替代性創傷,並有同樣的創傷反應,尤其常發生在深富同理心的助人工作者身上。
她提供「上戲」、「下戲」的方法,在關懷過程中,得以與對方同在,又能安然從戲裡走出來,不帶著別人的傷痛。「上戲」包括事前多蒐集資訊、創造安心儀式,以及現場集結時的精神講話;「下戲」則如「解凍333」藉由五感觀察把身體帶回當下,「平安999」用呼吸來放鬆自律神經系統,並經由「回歸中心」給自己一個擁抱和肯定。

如果已處於創傷反應中,又該如何急性處理?林純如指出動物受驚嚇時,會劇烈抖動來釋放壓力,因此讓受創者動動手腳或拍背撫慰,都能協助釋放負能量。此外,遇到危急狀況時,壓力會順著腦幹往下跑,啟動「戰」、「逃」或「僵住」的本能反應,可透過握緊拳頭再鬆開(戰)、跺跺腳或跑三圈(逃)、搭肩輕輕搖晃或遞一杯熱茶(僵住)等方法,抒發身體能量。

「唯有先察覺,才可能釋放!」活動下半場,林純如帶領大家覺察身心的緊繃狀態,透過吹氣球表達壓力多寡,並貼在圖畫紙上繪製的人體上,經由小組討論分享壓力源,一起練習「下戲」三步驟。

「關懷別人前,先照顧好自己,不是自私的表現,是為了在菩薩道上,走得更長遠、更堅固。」林純如以「四它」來勉勵大家,養成「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習慣,便能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歡喜自在。


▲義工們將表達壓力的氣球貼在圖畫紙上的人體各部位,覺察身心的緊繃狀態。(江胤芝 攝)

勸募會員返校日

體驗心靈環保教育

北部、中部護法鼓手重溫興學大願 發願募人進大學院深造


▲護法鼓手返校體驗心靈環保教育,發願接引更多人報考文理學院。(王育發 攝)

【魏子茵/金山報導】護法總會感恩長久以來護持的信眾,於今年上半年規畫三天兩夜「勸募會員返校日」活動,在三月二十六日、四月九日、二十三日接連舉辦三梯次,邀請松山、大信南、豐原、員林等九區近兩百五十位勸募會員回到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深度體驗。僧團都監暨護法總會副都監常遠法師期許悅眾,「勸募」自己或親友返校讀書,領受佛法甘露與清涼,也是在做弘揚佛法的工作。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於四月二十五日第三梯圓滿日到場關懷,以「時時業業兢兢,處處悲智和敬,三業相應清淨,福慧圓滿究竟」勉勵鼓手,用謙卑心提起承擔,在奉獻中放下得失,繼起聖嚴師父教育、弘法的悲願。

返回眾願所成的校園,鼓手們透過講師分享、積木體驗、校園巡禮……在動靜之間認識佛教學系與生命教育、社會企業與創新及環境與發展、社區再造學程的教育精神,在在處處與心靈環保連結。

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表示,法鼓文理學院於漢傳佛教的專業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佛教教育也與生態保護及經濟模式休戚相關,透過培養專業佛教人才,投入佛法弘傳,不僅落實三大教育的完善,更與世界接軌。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以「聽見花開的聲音」為題,分享從「死、生」角度觀照、統整生命,並以禪宗十牛圖的「入廛垂手」,鼓勵悅眾帶著民胞物與的胸懷來利人利己。「這是真正提昇人的品質,也讓熟年生命發光發亮,即便生命逝去,心也依然活著。」

每梯次第二晚,法師帶領大眾手捧心燈從游心場行經大願橋、校區,燈燈相傳中,靜心緬懷師父教澤,重溫當年發下的願。護法總會常定法師勉勵:「這盞佛法的燈是從佛陀開始,傳經歷代祖師,希望大眾將這盞燈傳下去,這是對師父最好的報恩與供養。」凝聚的氛圍讓許多悅眾感動流淚,發願傳續佛法明燈,以回報師恩。

雙和區謝秀美回饋,親自在文理學院上課,充分感受校方辦學的用心,更能體會師父堅持興學的遠見。彰化區鼓手陳玉秋說,坐在僧大教室裡聆聽師父影音開示,彷如師父真的在眼前,她銘記「自己用佛法、把佛法分享給人、鍥而不捨」的師訓,分享彰化、員林正在建設新道場,督促自己在勸募上要更加把勁。


▲坐在法鼓山僧大的教室裡,聆聽創辦人聖嚴師父上課,益加堅定護持師父興學的大願。(釋常定 攝)

與生死相遇

禪的照病觀

◎釋常哲(關懷院監院)

聖嚴師父說;「禪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息,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智慧,但禪同時也是所有的現象,它無所不在,處處皆是。」因此從禪的角度來看生老病死,它是現象的生滅與循環,如同憨山大師開悟後所說「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的自然生死觀。

既是自然,除了以平常心面對接受,就是如何處理及放下。而「照病」也不離禪,關懷病人時如果遇到知識階層的菩薩,除了滿足所希望的探病需求,總不忘適時分享禪法。

對病人分享師父所說:「身體生病,心不要生病。」把醫生和護理師當成觀音菩薩,放心地把病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信仰;也分享臨濟禪師語錄:「在途中不離家舍,離家舍不在途中。」旅途就是家,家也是旅途,無盡生命皆在旅途與家中延續,所以醫院是家,也是旅途。既然因緣流轉的生命就在醫院,那就以「正念」活在當下,以平常心帶病過生活,如此就能少些負擔,多些自在。

當家屬提到本身的擔心與壓力時,除了同理他們的心境,也分享師父法語:「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從因緣的角度,觀照生命的緣起緣滅,也勉勵家屬做功課,可以安靜地誦經、念佛迴向,安頓自己的心。

佛陀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病人身心脆弱,需要以柔軟心、慈悲心來照顧,可以說病人是照病者的無上「悲田」。照病過程中,可用「體驗」的心去體會這段過程,體驗是「如實」的覺知,而非麻木。清楚病人的喜怒哀樂,做出適當的回應,但心不隨病人的情緒起舞。以病人為中心,練習把自我抽離出來,不把我放進去,如此也能減輕照病者的負擔,避免累積過多的負能量。

我們從事關懷者也需要這樣練習,當個案一個接一個,不要把我放進去、不把他加起來,一件就是一件,每件因緣都不一樣,讓心回到單純,也是相應於默照禪的精神,默就是心不動,照就是如實回應個案的需求。

每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期的生老病死,都是修學禪法的當下與過程。禪法是安心自在的心法,一分用心,就有一分的受用;十分用心,就有十分的自在。我們需時時應用禪法,面對苦難無常的人生,在當中生起智慧與慈悲,以智慧心安己,用慈悲心安人。

新店分會拜水懺

梵唱聲中功德勝

◎李寬觀

天南寺一年一度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於四月二十三日下午舉行,法會期間領眾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及《慈悲三昧水懺》兩部。這次法會現場雖未開放隨喜,不過寺院大開方便,提供網路直播,我便就近到新店分會參加共修。

一到會場,迎面而來的清淨莊嚴氣氛,自然地讓人整頓身心。法鼓山以禪為家風,總在法會前引領大家放鬆身心,隨後鼓聲一揚,維那舉腔起讚,法會正式開始。隨著悠揚清淨的梵唄,口唱旋律、耳聽音聲、眼觀經文,單純享受著心跟自己相處的每個當下、每個時刻。

《分別善惡報應經》中說:「以妙音樂供養佛塔,獲於十種勝妙功德……一身相端嚴,二見者歡喜,三音聲微妙,四言辭和順,五肢體適悅,六離瞋恚,七慶喜多聞,八崇貴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
當我們撥出時間來參與法會,便可得到這麼多的功德,利益實在太多、太有福報了。下次參加法會時,如果中途偶有精神不濟,與其用「不能睡」來提醒自己,不如給自己加點動力,時刻提醒自己:「正在用音聲供養諸佛菩薩、護法龍天。」我發覺用這樣的話鼓勵自己後,精神往往立刻又能振奮起來。

對我來說,參加拜懺的好處除了積功累德,在參與過程中,也發覺自己的心隨文起觀,跟著懺文內容逐條懺悔,蕩滌累劫塵垢,還原我們本有的清淨自性。願以此功德,迴向全球新冠疫情早日止息。

【關懷太魯閣號事故後續】
從心療癒 迎向愛與希望

【信行寺│花蓮分會】
許瑞云、鄭先安談創傷與自療

【慈基會】
培訓義工 練習心靈清創

【勸募會員返校日】
體驗心靈環保教育

【與生死相遇】
禪的照病觀

【新店分會拜水懺】
梵唱聲中功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