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傳燈——溫哥華道場
于君方談聖嚴師父與漢傳佛教

▲于君方教授分享師父在西方弘揚禪法,以及致力在國際推廣漢傳佛教的歷程。(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溫哥華道場二月十二日舉辦法鼓傳燈特別講座,邀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君方教授主講「聖嚴法師與漢傳佛教」,來自東西方信眾三百二十餘人齊聚雲端聆聽,回顧師父與于教授的師徒因緣,以及漢傳佛教研究的關鍵地位,共同緬懷師父教澤。
監院常悟法師表示,于君方教授的研究融入人文、歷史和社會因素和背景,為佛教學術研究增加了溫度和可信度。並提到于教授新書《漢傳佛教專題史》(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是教授罹患癌症時發願完成的著作,堪稱漢傳佛教第一本英文教科書。
于君方回憶一九七六年結識師父,進而成為在美國最早的禪修班弟子之一。她指出,不同於日本禪宗和藏傳佛教,師父當時在紐約弘法,傳授的就是漢傳佛教的禪法,因此影響美國學界對漢傳佛教的研究,包括三個面向:注重唐代以後漢傳佛教的發展、漢傳與其他佛教傳統的交流,以及佛教對當代社會的關切與入世參與。
于教授進一步分享師父重要著作,包括《戒律學綱要》、《菩薩戒指要》、《天台心鑰》、《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等,指出漢傳佛教提倡禪淨合一,具有高度創新性和包容性,而師父繼承並發揚光大了這一傳統。師父也積極在臺灣及國際推廣漢傳佛教學術研究:一九八五年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中華佛學學報》。聖嚴教育基金會於二○○七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聖嚴漢傳佛教講座教授」,是全世界首創的漢傳佛教講座教授永久教席。
講座結束後,線上與會者踴躍提問,包括如何閱讀聖嚴師父著作、如何將漢傳佛教的包容性融入現代社會學科研究,也向教授詢問修行建議,以及西方人如何評價聖嚴師父等,教授一一作答,給出中肯意見,並指出有不少西方學者發表研究聖嚴師父的論文,期許未來有更多研究者及信眾循著此方向繼續發揚漢傳佛教,這就是最好的傳燈。
法鼓傳燈——舊金山道場
常寬法師講中華禪法鼓宗心法
【舊金山訊】「緬懷師恩的同時,也要學習用佛法的觀念與禪修的方法來安心安家,自然身心自在。」曾擔任聖嚴師父侍者多年、現任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的常寬法師,二月十二日於舊金山道場傳燈專題講座,主講「中華禪法鼓宗心法運用」,與線上近二百七十位信眾分享「動靜皆自在」、「次第好修行」二種心法的運用。
「我們若要身心健康,必須動靜兼顧。」常寬法師以師父對少林拳法的體會為例,說明武藝在動中有安定、寧靜、祥和的感受,也就是「緩慢中有動力,快速中有定力」,就是所謂「動中取靜」及「靜中之動」。
法師再以師父所寫的「走路禪」墨寶,說明走路不但能健康練身,更可修行鍊心,「快走驅遣妄情,慢走發慧習定」。走路時,首先放鬆放空,處於無事狀中,快走時,什麼都不想,專注在腳下每一步,由「心在境中」到「心境雙忘」;慢走時,同樣「意在腳步,不管沿途風光」,而能「對境不作取捨,必能心境兩忘」,即是「動靜皆自在」。
心法之二是以次第的觀念來修行。法師分別解釋「慢步經行的三個層次」、「無相禮拜的三個階段」、「數息法的六個階段」、「隨息法的三個層次」、「默照禪五個階段的修持法」 ,以及「話頭禪的四個層次」,讓大眾對照檢視自己目前用方法的狀態。
法師進一步以話頭禪修三階段為例: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執著山、執著水,到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仍有山水,但不再去分別、執著它,最後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依然有山水,但此時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地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線上信眾紛紛向法師提出運用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反應十分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