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30年跨界對話從心出發
學術研討 兼備佛法與世學 邁向公益利他 氣候變遷論壇 產官學共商化解之道

▲面對當今環境失衡,海內外學者透過演講及論文發表回應時代,期能改變大眾的價值觀,許眾生一個平安的未來。(王育發 攝)
跨領域對話學術研討會
發起利他心思維
【釋演曉/金山報導】適逢聖嚴師父倡議心靈環保三十週年,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於六月三十日、七月一日舉辦「二○二二心靈環保跨領域對話學術研討會」,以心靈環保結合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經營管理等面向開啟跨領域思維,共有一場專題演講、二十五篇論文發表。主場於該校大講堂舉行,同步視訊直播,海內外學者、聽眾超過六百人次參與。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開幕式分享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種環保與經典的連結及應用:心靈環保是「心佛不二」,是佛法最高的智慧;禮儀環保是「自他不二」,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大乘佛教最高理念;生活環保是「物我不二」,應愛惜節約資源;自然環保是「依正不二」,對眾生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應當感恩、照顧。期許兩天跨領域的議題發表,為當代人所受用。
專題演講中,臺北大學會計學系教授薛富井以「心靈環保:覺醒與啟蒙」為題,闡述當前世界局勢應對疫情、停滯性通膨、地緣政治風險及氣候變遷等,變化已超出預期,警示著人類正失去預測歷史走向的能力。這是由於人類無明顛倒,造成全球共業的牽引。「心靈環保」是新世紀精神啟蒙運動,若能從價值觀及認知的改變做起,運用佛法回應時代的挑戰,朝「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目標邁進,將能許人類與眾生平安的未來。
「心靈環保與人文科學科」專場七篇論文,聚焦心靈環保於佛教倫理、生態治療、生命教育、溝通談判,如何體現應時教化的方便。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嚴瑋泓提出佛教面對「戰爭」思考與態度。從佛教倫理來看,戰爭根源是「以欲為本」,聖嚴師父則以「心靈貧窮」來說明人間世鬥爭的起源。佛教本著非暴力與慈悲的前提主張反戰,然而當遭遇特殊情境如外敵侵略時,經典中也有「以戰止戰」的防衛性思考。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教授張嘉如探討面對當前人類世災害,人們必須「學會如何死亡」,認清自身的「意義強迫症」及對「虛無主義的恐懼」,才能與其他生態生命和解,主張禪宗公案修行是「人類世末世」下的療癒科技,藉由參公案,修行者最終得以「返根還源」,克服自身的疏離感或「匱乏感」。
「心靈環保與社會科學」場次有九篇論文發表,探討佛教根本悲智價值、用「四它」實證分析新冠肺炎的心理調適、以「心五四」探討老人照護機構服務品質管理、社會企業模式、心理治療的移情工作、悲智的公務倫理等。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康慧調查臺北市九十六間養護中心的住民與主要照護者,從其反應來改善、提昇老人照護品質,希望達到「四安」的目的;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熊忠勇則透過心靈環保的理念,以慈悲、智慧為根本,建立平等心的公務倫理,強調人文關懷,對於情理法相互涵攝,提出新的情理法框架建議。
「心靈環保與經營管理」場次的九篇論文,議題涵蓋佛法的非權威管理、結合佛法及孝道之企業文化、佛教經濟學、共享經濟之綠色創新等。文理學院新任校長陳定銘採質性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法,探討篤信佛教的C公司董事長,將佛法及孝道納入企業文化,使企業在新冠疫情中,猶能創造業績,員工向心力上升、流動率下降,對企業產生正向之社會價值與影響力。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詹場,分析運用諸佛所教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觀、因緣觀、無常觀及六和敬,淨化經營管理者的心靈,發起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從而提昇企業整體價值。
氣候變遷論壇
邁向永續心行動
【陳亭君/臺北報導】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人類刻不容緩的議題,七月一日,聖嚴教育基金會於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主辦「動盪中的寧靜:氣候變遷下的心靈環保」論壇,由長年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僧團常濟法師發表焦點議題演講,並規畫兩場議題討論與兩場綜合座談。各領域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與僧團法師,緊扣嚴峻現象和解決之道,以多元角度探討氣候變遷下如何以「心靈環保」化解危機,邁向永續,共有二二八六人次上線參與論壇。
開幕式中,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感恩大地,愛惜自然」、「少欲知足,勤勞簡樸」、「和敬共存,躬自實踐」、「智慧處事,慈悲待人」,來說明聖嚴師父提倡的自然、生活、禮儀及心靈環保,並提醒科技可以治標,但治本還須從人心的改變、轉化開始,若能從教育來著手努力,地球還是有希望的。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也說明,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已經是必須面對的迫切危機。人類努力於人與人爭、人與天爭、改革社會、征服自然,卻忽略了內心價值觀的調整、欲望的節制。「心靈環保」提倡好心好世界,論壇即在討論面臨氣候變遷所引發的社會、經濟、生活等嚴峻變動時,如何運用「心靈環保」積極推動人類社會再提昇。
(更多報導請見八版)

▲各界代表省思氣候變遷的前因後果,呼籲大眾從心出發,實踐四種環保,讓世界產生正向循環。 (李東陽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