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攝)

2023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鼓勵大眾修福修慧 實踐六度萬行 時時平安健康 處處身心自在

 

祝福大家新年吉祥,人人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疫情已延續數年,尚未完全結束,可以說,平安健康是每個人的願望,大家都希望自己平安健康,我們也祝福人人平安健康。

佛法告訴我們,外在環境的病毒,源自人類自己內在的病毒——貪、瞋、癡三毒,且透過身、口、意三種行為,將此病毒散播到環境中,傳染給他人。因而不但自己身心不得自在,也影響到整個大環境無法安寧。

修福修慧 消除三毒

佛法鼓勵人人修福修慧,便能轉貪欲為喜捨,化瞋恨為慈悲,轉愚癡為智慧。日常生活中,如能以修福修慧來待人處事,必會讓自己時時平安健康,處處身心自在。因此,法鼓山今年邀請社會大眾共同來實踐「福慧自在」的主題,以「修福修慧,大家平安健康;六度萬行,人人身心自在」來共同勉勵,來自利利他。

如何能夠平安健康?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告訴我們:「心安就有平安。」又說:「煩惱消歸自心。」隨時隨地向內觀照心念的活動,便能減少、消除身、口、意所產生的病毒,這就是在修慧;告訴他人用佛法來修福修慧,來減少、滅除大家身、口、意三業的病毒,就是在修福。六度萬行的意思,是以奉獻利他的心,來實踐修福修慧的種種方法,以六度萬行、以喜捨心、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平安、健康、自在,這樣的話,我們自己的身心也會平安、健康、自在。

在現代社會,由於科技文明發展突飛猛進,雖然帶來物質生活的便利,卻也因社會變遷迅速、訊息傳播非常快速,競爭異常激烈,造成種種壓力的累積與負荷;不但成為身心健康的困擾,甚至產生種種人我之間的對立、衝突,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環境不安。如果能夠經常練習師父所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學習放下自我中心執著,放大自己的心量,以關懷他人為第一,就是在修福修慧。放下自我是修慧,關懷他人即修福。修福,一定離不開修慧;修慧,也一定要在修福當中來完成。

身心放鬆 平安自在

此外,基礎的身心放鬆工夫非常重要。這要從身體的放鬆開始,我們可隨時隨地練習將身體放鬆,體驗片刻呼吸一進一出的感覺。師父常說:「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將身體放鬆,體驗一下呼吸,心理很快就會安定下來,心理安定了,便容易感受到平安與自在。

最近我常分享,小時候常看到柑仔店用磅秤來秤雜貨賣,每次磅秤秤過什物之後一定要歸零,才能夠繼續用秤。我們的身心如磅秤,常常練習將身心的磅秤歸零,便很容易感受、享受到平安自在的禪悅法喜。

只要我們從心出發、修福修慧,不受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以減少自我中心的智慧心來處理事,以關懷、奉獻的慈悲心來對待人,大家一定會有新的希望;社會必定會有新的氣象。祈願你我「修福修慧,大家平安健康;六度萬行,人人身心自在。」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法鼓山歲末關懷

寒冬中溫暖全臺

延續東初老人冬令救濟精神 集結各界善心祝福 關懷全臺各地二千九百多戶家庭


▲北區聯合歲末關懷於雲來寺舉行,帶領眾人感受年節的溫馨。 (李東陽 攝)

【梁金滿/臺北報導】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全臺迎來這一季最低溫,法鼓山慈善基金會以「慈心祝福全世界」為主題,於北投雲來寺舉辦北區聯合歲末關懷,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僧團都監常遠法師、慈基會祕書長常順法師、會長柯瑤碧等,為雙北市三百三十一戶關懷家庭送上關懷禮金與物資,同時帶領大眾一起祝福全世界「遠離病苦,沒有危難,喜樂不失,安於當下」。各地歲末關懷將持續至一月十四日,關懷全臺共二千九百多戶家庭。

一年一度的歲末關懷,是延續東初老和尚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舉辦的冬令救濟,至今已有六十六年歷史。方丈和尚關懷時首先感恩社會各界的善心捐助,並進一步說明:「慈心祝福中的『無敵意,無憤怒』是慈悲;『無憂愁,守護自己,平安快樂』是智慧。」也就是聖嚴師父所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當天邀請視障者EyeMusic樂團演唱創作樂曲,以及書法老師現場揮毫寫春聯,方丈和尚也寫下「福慧自在」致贈給關懷家庭。

疫情期間,曾發生確診者攻擊護理人員事件,慈基會邀請漫畫家朱德庸繪製三支〈慈心祝福〉動畫,帶給護理人員及社會大眾安心的力量,活動的主視覺牆即是朱德庸繪製的眾生平安大圖。方丈和尚帶領視障者及關懷家庭代表,在此一起誦念慈心祝福,並送給視障者點字版的慈心卡,可以隨時安定身心。

在物資區,長期捐贈奶粉的廖銘昆慈善事業基金會代表廖瓊玉、捐贈白米的李黃瑞淵,也親自送上物資給關懷家庭。

受邀分享的百年樹人獎助學金受助學子李祖福,二○二一年剛從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目前在外商公司工作。他分享從國中開始,自己和弟弟都受到法鼓山的資助和關懷;感受到這麼多善心支持,讓兄弟倆特別用功,成績都相當優異,「將來我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幫助別人。」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辦 「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

探討禪修現代化 提昇佛教傳播與教育


▲「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邀集海內外學者、碩博士生,探討佛教禪修在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所產生的變化與應用。 (林雅櫻 攝)

【本刊訊】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流傳,禪法在科際整合、交流中,呈現出什麼樣貌?學佛與佛學又如何相互滋養轉化?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六至十八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辦「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以「文本、敘事、經驗與修行」為主題,邀請五十位來自美國、德國、比利時、波蘭、馬來西亞、印度、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學者、碩博士生,探討佛教禪修在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與應用。

「法鼓山是禪修道場,藉由禪修推廣、人才培養與學術研討,期能接引大眾認識正信佛教與正確的修行方法。」開幕式上,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致詞表示,透過研究不同文化、不限形式的禪修,希望加強學界交流,共同提昇佛教傳播與教育的深度。

這次研討會的二場主題演講,邀請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Eric Greene副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Stefan Baums博士和美國微軟公司專案經理Andrew Glass博士,分別就佛教禪修的修習與實踐、佛教文本數位化等面向發表演說。

研討會依「說一切有部與唯識的禪修論」、「佛教數位人文發展」、「禪經、禪師、禪法」、「現代佛教禪修」等主題,分成九組進行討論,文理學院師生共發表十四篇論文,包括:榮譽教授惠敏法師的〈「且禪且懺」與漢傳受菩薩戒法之演變〉,探討禪法、懺法、受戒法三者之間的關係;梅靜軒副教授跳脫傳統南、北宗的禪法思想,重新解讀敦煌禪本;王昱鈞助理教授分享〈漢文佛典自然語言處理工具之研發〉等。

在「現代佛教禪修」主題中,創辦人聖嚴師父所弘傳的禪法,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臺灣大學社會系劉怡寧助理教授以〈牛的印跡:聖嚴法師復興漢傳禪佛教與西方正念運動的比較〉,探索當代禪修的多元形式;福嚴佛學院湛遠法師的〈繼程法師對聖嚴法師「默照禪」的繼承和發揮〉,探討師父的禪修教學,在弟子傳承弘化的過程中,產生的新發展和演變。

研討會最後一天,副校長果鏡法師帶領學者體驗文理學院特色課程「茶禪」。一邊泡茶、喝茶,研討禪宗公案,了解禪宗祖師禪機對話背後的深意。熱絡放鬆的氛圍中,國內外學者充滿法喜,並留下深刻印象,更有學者表示,希望將茶禪帶回自己的國家推廣分享。

數位DNA保存《金剛經》

佛教禪修與數位人文是此次研討會焦點之一,曾在法鼓文理學院擔任圖資館館長、現為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副教授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圖左),特別帶來兩座「編碼『無所住』——以DNA保存《金剛經》」的微型佛塔,致贈給文理學院和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馬德偉說明,佛教文本的傳承,歷史上都是以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儲存,而地球上最古老的編碼系統是DNA,因此微型佛塔裡放置了一個小金屬膠囊,膠囊裡儲存了DNA版本的《金剛經》,這是將經文轉為數位文字後,再利用生物科技做出一條與數位文字編碼意義相同的DNA。

微型佛塔結合了DNA技術,能夠長期保存佛教經典,可說是劃時代的產物,陳定銘校長表示,這座佛塔將典藏在圖資館,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文/編輯室.圖/林雅櫻)

聖基會「第八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省思近世佛教研究 跨域展望未來


▲各方學者為佛教研究的成果進行統整、回顧及前瞻。(李東陽 攝)

【本刊訊】為梳理漢傳佛教研究的脈絡與發展,二○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聖嚴教育基金會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主辦「第八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為題,共三十四位學者參與六場論文發表、兩場圓桌論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出席開幕致詞時,特別感謝社會各界對聖基會推動學術論壇的支持。

論壇首場,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從日本學者荒木見悟與聖嚴師父的論爭談起,對近世佛教研究進行再省思。他表示,即使雙方對於晚明佛教復興的原因,在方法和見解上有所不同,但師父仍邀請荒木見悟教授到中華佛學研究所講學,兩人都為後世學人樹立了研究的精神典範。

論壇第二天,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特聘教授池祥麟,從佛法與經營管理如何結合的角度切入,展望未來跨領域結合的重要性。他認為,近年企業永續受高度重視,尤其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造成全球災害,更凸顯出企業永續、社會責任與推廣心靈環保的重要與迫切。

陳繼東、闞正宗、譚偉倫、邱敏捷等學者,先後針對淨土學、鼓山禪派、民間應門佛教、臺灣佛教等主題,進行跨領域研究論述,這些鮮少受到關注的面向,引起現場及線上的與會者熱烈討論。周玟觀等多位與談學者皆認為,這些論述彌補了對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的空白,可說是論壇別具意義之處,也為學界開發了新的研究觀點。

在圓桌論壇及綜合討論上,汲喆、簡凱廷、龔雋、何燕生、康特、曹德啟等學者,應邀為佛教研究的成果,進行統整、回顧及前瞻。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林鎮國在閉幕前,為本屆多元、反思性強等特色表達鼓勵,期盼將來有更多正面的實踐經驗分享。

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表示,師父曾說「只要有學佛的人,就有對於佛學作研究的必要」,感謝林鎮國等與會教授們的帶領,為佛法的長久住世長期投入研究。隨著AI科技發展,各領域研究勢必受影響,這次論壇重新檢討近現代學術史與研究方法,不僅深具時代意義,也為佛教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

下載>>法鼓雜誌第397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2023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法鼓山歲末關懷】
寒冬中溫暖全臺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辦 「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
探討禪修現代化 提昇佛教傳播與教育

數位DNA保存《金剛經》

【聖基會「第八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省思近世佛教研究 跨域展望未來

下載法鼓雜誌第397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