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位民眾法鼓山註冊學佛

方丈和尚於農禪寺親授三皈五戒 勉勵新皈依弟子修學佛法 開啟慈悲智慧


▲1100多位民眾由方丈和尚親授三皈五戒。(李東陽 攝)

【楊仁惠/綜合報導】二○二三年首場皈依祈福大典,四月十五日於農禪寺盛大舉行。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為一千一百多位民眾授證皈依,新皈依者的年齡從六到九十五歲,跨越世代一同成為佛陀學生,歡喜共學結法緣,同行菩薩道。

「皈依佛、法、僧,能讓人生有目標及方向,能帶給我們平安、健康、快樂、幸褔。」典禮上,方丈和尚為大眾詳細解說三皈五戒的意義,並說明儀程中懺悔、皈依、發願的用意,勉勵大眾以清淨的身、口、意納受戒體,並發願做自度度人的佛弟子。隨後方丈和尚一句一句地帶領大眾受三皈五戒,殿堂上小菩薩的聲音特別嘹亮,彷彿期待已久,終於滿願。

「佛法很好,我很希望孩子也熏習佛法。」帶著一雙兒女前來皈依的褚怡君,從小就隨父母到鐵皮屋時代的農禪寺參加兒童營,感受到佛法的好,如今有了孩子,也想將這份法的禮物傳給下一代。七歲的女兒賴宣蓉在一旁說:「我每一句都有大聲念!」初來乍到,看到方丈和尚、法師會緊張,但以後還要跟媽媽一起來。

法鼓山於各地開辦快樂學佛人、長青班課程,開啟了護法信眾接引家人、親友皈依的管道。「感恩一切因緣的成就。」帶著父母、家人來皈依的周雅萍感動地表示,學佛三十多年,父親早年非常反對她學佛,到了晚年,父親到安和分院上長青班,現在又願意皈依,一路走來,心中充滿感恩。

「來到法鼓山上課後才知道,原來佛法可以這麼貼近生活。」與八十歲母親一起皈依的賈德坤表示,自從與太太及母親在「快樂學佛人」課程裡,學習到佛法的觀念和生活化的運用,例如將「四它」運用在待人處事上,往往產生正面積極的效果,讓他對佛法深具信心,因而前來皈依,正式踏上學佛之路。

今年以總本山祈願觀音、釋迦牟尼佛佛像,製作全新的皈依佛牌。方丈和尚以此勉勵大眾,將觀音菩薩朝外,是象徵以觀音菩薩的慈悲,來面對他人;以釋迦牟尼佛面向自己,則提醒自己時時學習佛陀的智慧,照見本來面目。


▲方丈和尚勉新皈依弟子修習正信的佛法,幫助自己開啟慈悲與智慧。 (李東陽 攝)


▲家人好友相約一同到農禪寺皈依三寶,註冊成為學佛新鮮人。 (李東陽 攝)

法鼓山人基會

關懷生命專線義工授證

發願做有求必應的觀世音 傾聽陪伴民眾 為社會帶來平安希望


▲關懷生命專線義工發願持續傾聽、陪伴有需要的民眾,為人間帶來平安與希望。(李佳純 攝)

【陳亭君/新北報導】三月二十六日,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舉辦「關懷生命專線義工授證暨寶山行腳」,八十多位專線義工回到法鼓山,一起巡禮生命園區,接著前往法鼓文理學院,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自授證。眾人發願持續傾聽、陪伴有需要的社會大眾,為人間帶來平安與希望。

「對他人,用慈悲,做『有求必應』的觀世音;對自己,用智慧,做『無求乃安』的觀自在。」授證典禮上,方丈和尚感恩義工們長期的奉獻,勉勵眾人以利人利己的精神來聽聞他人的困難,實踐聖嚴師父所說:「做無底的垃圾桶,當無塵的反射鏡。」

人基會自二○○九年成立「關懷生命專線」以來,至今已召募四期近百位義工,總督導孫敏華教授偕同其他督導,每個月帶領義工,參與結合佛法知見的專業心理諮商課程。她表示,義工們十分發心,經由專業的訓練和佛法的熏習,充分發揮利他的心,「社會變化反映人的問題,而佛法中有究竟的方法。隨著不斷接觸多樣個案和培訓,團隊愈來愈好、愈來愈專業。」

「這紙證書背後充滿感動,我在組員們身上總得到許多關懷和建議。」儘管每次值班都需往返臺北、臺中兩地,義工陳思樺卻滿心歡喜與感恩:「個案的難處也可能是自己的課題,在協談過程中,自己也開始在生活中覺察、省思內心,學習在困境中轉念,心安就有平安,願將慈悲的力量相續下去。」

九年前,偶然於網路看見召募訊息,加入專線義工行列的賴心婷,也發現自己悄然轉變:「先生一場疾病的示現,使我改變待人處事的態度,希望能以一己之力『同理』他人,聽到個案在描述病苦或與家人的互動,好似我也走過那個過程,因此更能用心聆聽他人的需要和困難。」

「回顧疫情期間,接到更多來自社會各角落需要被傾聽的聲音。」祕書長鍾明秋表示,致力推廣師父關懷生命理念的人基會,二○二一年九月起增加跨地域網路協談服務,期能落實整體關懷,持續為淨化人心、關懷社會盡一份力。

法鼓文理學院首場「博雅講座」

王俠軍│惠敏法師 對談器物進化與美學


▲惠敏法師與王俠軍(右)對談,分享如何讓「日常」提昇為「儀式」的生活美學。 (李佳純 攝)

【釋演穩/新北報導】器物進化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如何用當代的語言表現古老的文化?四月十二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首場「博雅講座」邀請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擔任主講人,以「從器物找生活」為題,與近七十位師生一同探尋如何讓「日常」(routine)提昇為「儀式」(ritual)的生活美學。榮譽教授惠敏法師也蒞臨現場與談,回應藝術的當代性中,修行與創作之間的同與不同。

「『品』與『喝』有什麼不同?你為什麼選擇穿這件衣服,拿這個杯子?物件傳達了許多的符號,見物見志。」講座一開始,王俠軍即透過一系列影像,展示一九七○年代至今的設計美學,從生活中平凡的器皿,如茶壺、杯子、水果盤等,設計者如何透過巧思與創意,展現了知性與感性的連結,而喚起消費者的品味自覺,為生活加分。

「茶文化中,日本茶道重視儀式,中華茶藝注重社交,這兩個經典之間有沒有突破的機會?」王俠軍分享自身從玻璃工藝轉往瓷器發展的歷程。他對瓷器一無所知,經過多年的嘗試與失敗,終於在傳統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如今透過茶席呈現都會簡潔、秩序、理性之美,期能帶領大眾嘗出茶文化的另一種況味。

王俠軍為傳統器物展現了當代性,那麼,與佛法和修行又有何相應之處?

「燒陶,是將泥土燒成瓷器;修行,就是轉凡成聖。」座談時,惠敏法師巧妙地譬喻自己的出家修行,如同燒製一件作品,四十多年來不斷地龜裂、變形,如何掌握轉凡成聖的方向,讓自己不退轉,則必須練習將日常生活儀式化。法師也分享自己飲食完畢,下一個儀式就是刷牙,「凡事慎重其事,因為從早到晚的言行舉止就是一件件的作品,重點在於透過外在的儀式來鍛鍊心。」

至於如何汲取靈感與創意?兩位講者不約而同提到,用心體會生活,善用連結、記錄、自我消化之後,因應時代因緣,自然會有完美的呈現。二個小時的座談,從消費、生活、美學乃至修行,彷彿一席流動的饗宴,讓聽者也跟著穿越時空,體會從古典到現代的進化與淨化之美。

彰化義勇消防隊 參訪園區許好願

將「平安無事」、「福慧自在」的祝福,送到一百六十多位彰化縣義勇消防總隊成員心中。四月十六日下午,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法鼓山園區簡介館,關懷前來參訪的義消及眷屬,向消防人員的義勇精神致敬。

方丈和尚說,災變的原因有天災、季節性及人為等種種因素,因此,聖嚴師父時常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感謝義消人員與民間單位、政府機關合作,將災難損害減低。」

「法鼓山同樣也是在做『消』除煩惱、『防』非止惡的消防工作。」方丈和尚也分享,法鼓山透過「心靈環保」的倡導,從「心」改變人的念頭和行為,沒有惡念就不會做壞事,這樣人間的人為災難,就會減至最少。

率團參訪的總隊長黃錢明(圖右),在佛前祈願「國家太平,人民幸福、健康、快樂、平安」,他表示,自己從事義消志願服務四十八年,由於同仁極力推薦,首次造訪法鼓山,法師的關懷令人感動,「下次也要推薦其他隊員、顧問,專程前來禮佛。」(文.圖/張曜鐘)

文理學院參加亞太高等教育年會


▲果光法師、鄧偉仁副教授代表文理學院參加「亞太教育者年會」,與各國代表交流人才培育的理念。 (文理學院 提供)

【本刊訊】三月十三至十七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副教授、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果光法師,代表文理學院前往泰國曼谷,參加二○二三年「亞太教育者年會」(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與亞太地區各國代表,交流人才培育的理念與策略,並藉此因緣,前往著名佛教大學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洽談合作、締結姊妹校等事宜,期能展開更多跨國交流的可能性。

鄧偉仁老師表示,朱拉隆功大學以上座部典籍教學、研究為主,近年成立國際佛教研究學院(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 College),以大乘佛教的歷史、教義、經典課程為主。此行,鄧偉仁老師、果光法師特別與負責大乘佛教教學的阿難比丘(Ven. Phramaha Anon Anando)交流。阿難比丘曾來臺就讀南華大學,目前正著手漢傳經典《四十二章經》、《金剛經》等翻譯,未來學院會成立中文部,持續翻譯漢傳文獻,期能讓泰國的佛教學者,乃至於一般佛教徒也能認識大乘佛教。由於文理學院具豐厚的經典藏書及翻譯人才,未來將簽署姊妹校,進一步洽談師資、翻譯、教學等合作計畫。

今年「亞太教育者年會」於曼谷詩麗吉皇后國家展覽中心(Queen Sirikit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舉行,主題為「邁向亞太國際教育的永續未來」(Towards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臺灣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李彥儀司長率團,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以及三十三所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共七十多位代表參加,這也是文理學院首度與會。

下載>>法鼓雜誌第401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1100位民眾法鼓山註冊學佛

【法鼓山人基會】關懷生命專線義工授證

【法鼓文理學院首場「博雅講座」】
王俠軍│惠敏法師 對談器物進化與美學

彰化義勇消防隊 參訪園區許好願

文理學院參加亞太高等教育年會

下載法鼓雜誌第401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