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遇見高僧.遇見自己〉第三堂~經中之王《法華經》

〈遇見高僧.遇見自己〉第三堂~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鼓山安和分院〈遇見高僧.遇見自己〉講座在介紹完釋迦摩尼佛及鳩摩羅什後,第三堂以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重要經典《法華經》為主軸,此經揭櫫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得「佛知見」,果慨法師殷殷期許大家,《法華經》在在處處無不是引導眾生進入唯一佛乘,相信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真理。也就是說,眾生成佛是必然性,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也深信其他眾生亦能成佛,就會時時練習平等心、無我心,在菩薩道上,永懷向善向上之心,努力不懈。


佛法東傳 鳩摩羅什居功厥偉


〈遇見高僧.遇見自己〉講座開課短短二周,每個場次都湧進求法殷切的菩薩們,第三堂課中,果慨法師持續介紹將佛法從印度弘傳到漢地的大師鳩摩羅什,當日前來聽法的菩薩依舊擠滿安和分院,猶如一場靈山盛會。


果慨法師解釋,許多歷代高僧捨棄豐厚物質條件,過著修行的生活,無非是希望分享佛法,心懷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而鳩摩羅什就是將佛法帶到漢地,對中國佛法的發展有著莫大貢獻,期間,鳩摩羅什還曾被迫破戒娶妻,這份弘傳佛法的安忍心,我們在感恩之餘,更應學習。


鳩摩羅什對於中國佛法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譯經,其所翻譯的經典中,包括《阿彌陀經》、《法華經》等均為大眾熟知。除譯經外,鳩摩羅什也講學,培養了3000名弟子,大師輩出。這些弟子在鳩摩羅什捨報後,陸續回到自己的國家,同時將佛法弘揚到中國各地,佛法得以本土化,一路興盛到唐代。

《法華經》 揭櫫佛陀出世本懷


在鳩摩羅什所譯的諸多經典中,果慨法師擇定《法華經》,為大眾介紹這部有經中之王的經典所欲彰顯的真諦。《法華經》不僅對各宗各派有很大的影響,佛陀一生的說法也全部含攝於此,這部經揭櫫佛陀出世的本懷,也是眾生成佛的通道。


整部《法華經》談論的是佛境界,第一單元〈序品〉中,描述佛從無量義三昧出定,放光現瑞,彌勒菩薩起疑,遂請教文殊師利菩薩。佛陀放光現瑞,意在給眾生信心。法師援引《大智度論》說明:「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足見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是起信,《金剛經》也說,「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法師勉勵大眾,對佛法有絕對、清淨的信心,即可直證究竟菩提。


不過,真實的信願,來自於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故作為當代修行者的我們,必須了解教史及教理,對自己修行法門的經教也要深入了解,才會開展出正信正行。法師慈悲叮囑,修學佛法要信三寶、信師父,還要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法華經》云:「一聲南無佛,即已成佛道」,目的是告訴每一個人,眾生成佛是必然性,是普遍性,非單一性。


眾生必然成佛,是真的嗎?法師引述《華嚴經》:「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法華經》卷1:「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此兩部經均彰顯眾生必定成佛的真理。

入佛知見 就是無我的智慧


不過,眾生因妄想顛倒,無法證得佛智,故得殷殷善誘,讓眾生得「四佛知見」,這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也是《法華經》欲揭櫫的真諦。什麼是佛的知見?指的就是空性、無我的智慧。法師說明,所謂「知」,是智慧,即佛智。「見」,是體驗到佛之智慧所證的境界,也就是《法華經》中稱為「實相」,「十如是」。


《法華經》就是要引導眾生穿越現象,見到「實相」,什麼是「實相」?指的是一切現象的本相、根本相;是不動的、不變的,永遠在那兒,不論有沒有佛出世,都是不會變的。而現象則會起起滅滅,無常不住;但是現象不離實相,離開實相就無現象。所以,實相無相,無相又無不相。換言之,無一事物可背離實相。諸法實相乃森然萬象之本性,也就是空性,這是「離文字相」、「離言語相」的。佛以其智慧見到實相,即佛之知見。


正當菩薩們聽得霧煞煞,果慨法師分享一張渡河照片,藉著莊子空船的隱喻,說明渡河時撞到一艘空船,我們的心不容易動怒起煩惱,相反的,若撞到一艘乘著人的船,就容易惱火,這是為何?法師慈悲解釋,莊子以此為喻,目的要每一個人在度過生死之流時,若能將「我」空掉,就沒有敵人了。


這個哲學觀念,與佛法的觀念相似,我們不可能空掉別人,而要空掉「自我」,此並非將自我變「沒有」,變不見,是空掉無我的心,不是厭惡身體,希望入滅,離開三界,這非解脫。果慨法師殷殷提點,修學佛法要空掉的是「我執」。


了解佛陀出世本懷後,《法華經》從第三品起,佛陀開始為弟子們授記,不僅如此,惡人、龍女、女眾也獲授記,在〈法師品〉中更為現在、未來眾生總授記,亦即,我們都被佛陀授記了。因此智顗大師描述《法華經》之所以為經中之王的原因是:「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今經皆記。」這正吻合佛陀出世的精神。


由此,可看出修學佛法站的位置很重要,怎麼說呢?法師解釋,《法華經》第一件事告訴我們「你怎麼想?」、提醒我們「你要怎麼想?」、而且「你一定要這麼想—未來我必定成佛!」,只要深信我們未來必定成佛,也會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所有眾生,如同《法華經》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大乘,回歸到最高法門,就像海納百川,開權顯實,大開大合,會三乘歸一乘。


既然《法華經》攝受各根器眾生,是眾生成佛的通道,那麼,怎麼弘揚此經,讓眾生入佛知見呢?佛陀在〈法師品〉教示了「弘經三軌」,作為如來滅後修行弘通此經的規則,也就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入如來室」者,指的是起大悲心;「著如來衣」則是具柔和忍辱之心;「坐如來座」指觀一切法空。

生命有始無終 永懷向善之心


隨後,果慨法師為大眾講授經文另一重要部分-「佛身的統一」,包含了〈見寶塔品〉、〈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等等。在在都彰顯出佛陀久遠成實的真實,同時也引導我們從現象進入實相,從生滅進入不生不滅。其中,〈見寶塔品〉中,佛陀云,多寶佛行菩薩道時,曾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哪裡弘講《法華經》,多寶佛就到那裡聽經讚嘆,在此可看出,佛成佛之後,從來沒有停下腳步。


法師解釋,〈如來壽量品〉期勉我們,諸佛並無入滅,諸佛成佛之後,依舊廣度眾生,不停歇,生命是其實是有始無終,我們必須繼續往前走,保持空杯的態度,持續向善向上。這也是我們為何要時常提醒自己是凡夫,唯有如此,才有往前走的動力與空間。


法師以爬山為例,登頂是終點,是究竟目標,若眼睛只看著山頂,容易忘記腳下這一步,會摔倒。但是,若每一步實實在在,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究竟,也都是方便。如果,我們能將每一個隨緣的方便都做得非常好,都能令眾生增上,便是究竟。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更美好呢?《法華經》在〈常不輕菩薩品〉、〈觀音菩薩普門品〉等幾品經文中告訴我們實踐的方法。果慨法師以〈常不輕菩薩品〉為例說明,常不輕菩薩的修行法門非誦經打坐,直接逢人就禮拜,讚歎大眾:「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因為「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這是因為常不輕菩薩不著重眾生表象,而是本質,亦即每一個眾生未來必定成佛,故而頂禮,這是直接體驗到法華經的精神。聖嚴師父也曾期勉大家,如果我們能將所有人都當成佛,惟我一人是凡夫,就不會煩惱不已。因為「我」會縮小,而且對眾生生起禮敬之心。


課程最後,果慨法師說,將整部《法華經》精神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就是〈觀音菩薩普門品〉,所謂的「普」彰顯的是平等心,「門」指的是哪裡有需要,就在哪裡示現,如《大悲懺》所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消滅....,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世音菩薩不管去那一道,毫無罣礙,千處祈求千處應。所以,無論是佛或凡夫的我們,都具備必須往前精進不懈,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往那裏去,生命方能增上增善。

文.陳麗珠/攝影.陳亞力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