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安和心書房】生死關懷講談會4 生死相隨:如何看生死 講座報導

【安和心書房】生死關懷講談會第四場,5月28日下午在安和分院,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主講〈生死相隨:如何看生死——宗教師的慰疾與臨終關懷經驗分享〉,果賢法師藉著導讀《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本書以聖嚴師父的法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為主軸,貫穿節選的40篇短文——提供大眾「生死自在,活在當下」的指引。

果賢法師指出,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之所以諱談死亡,是出於對過往喪儀負面的既定印象。若能以佛法的正知正見看待死亡,就如同師父的法語所言「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所謂助念,是送一尊菩薩到西方淨土,「生」、「死」不是分開的。

會中,果賢法師也借用師父的開示「死亡是必然的事,等待死亡是可憐的事,害怕死亡是可悲的事,面對死亡、不怕死亡,則是非常偉大的事」,勸勉大眾,人出生時就註定死亡,但可以選擇不可憐,做偉大的事,藉由改變生命的高度(智慧)與寬度(慈悲),幫助更多人,也幫助自己。

果賢法師進一步藉由解釋「業報身」的意涵,帶出人生的目的是「受報」,善惡好壞,都要全然接受;人生的意義是「盡責」,不同角色就要盡不同責任;人生的價值是「奉獻」,依法界緣起的概念,任何所做、所想,都影響深遠。因果同時,所以在面對不好的果時,選擇受報,再反過來相助,將惡緣轉成善緣。

《平安的人間》裡,提及往生時的心態,有「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隨念」、「隨願」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的前途。果賢法師也引用來果禪師的「工夫,必須用到臨末關頭有十分的把握,了生、脫死才有你的份」,提醒大眾,不要罣礙過去的事,活在當下,練習正念正知,降低將來被助念時還在胡思亂想的可能性。

在QA時間,有與會菩薩提出關於器官捐贈,以及子女是否可能為往生親人再來的疑問。對於器官捐贈,果賢法師建議,先確認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及「捨」的心,以免起瞋心。至於子女是否可能為往生親人再來,法師說明,從唯識學的角度,生命是生生不息之流,並以師父為例說明,如果師父再來,也不是師父,只是相似於師父,同理,子女也是子女。

果賢法師也提及,在YouTube搜尋「大法鼓 生死關懷/大事關懷/佛事奠祭」等關鍵字,有許多相關主題的介紹,提供給想進一步瞭解的菩薩參考。

攝影:蔡全 報導:李佳蓉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