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課程報導】10012福田班_第五堂課_真心關懷 廣結善緣 安定人心

真心關懷 廣結善緣 安定人心


即便我們深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恩愛合會必歸別離」,是世間的真理,只是當「無常」來臨時,總難免感到傷悲,對於受苦眾生更是心懷無限悲憫,因此,適時給予關懷與祝福是撫慰眾生苦迫的妙寶,而轉化無常之苦的究竟之道則是佛法的正知見,此則需要透過教育方能達成,亦即,於「關懷」中兼具「教育」,於「教育」中涵容「關懷」,唯有此,方能安定人心、提升人品,更進一步淨化社會,這也是法鼓山所推動的「大關懷教育」。


不過,在深入探討「大關懷教育」之前,首先來了解聖嚴師父興辦教育的緣由,禮請法鼓山弘講師果傳法師為菩薩們詳實解說,由於一般人對佛教的普遍誤解,加上佛教本身封閉性,造成人才缺乏,使得佛教面臨了內外在危機,師父不忍佛教衰微,深感「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又為實踐師公的遺志,於是,「教育」,成了法鼓山重要的使命。


然而,法鼓山所推動的教育並非一般學院式的,而是「全面性的教育」,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內容涵蓋大學院、大普化以及大關懷等三大面向,以大關懷教育安定身心,以大普化教育淨化身心、安定社會,並透過大學院教育培養人才,藉以深化大關懷及大普化教育的範疇。三大教育兼具了慈善救濟、文化與修行,既顧及物質層面的需求,也達到撫慰心靈、澄清思想、淨化身心的目的。


由於教育工作需要長期耕耘,其成效非短期可以顯現;同時,教育也是盡未來際的,不只要具備前瞻性,更需要不退轉的願心,因此,果傳法師期許菩薩們,我們身為三大教育的受惠者,應發願修學、護持、弘揚三大教育,讓自己不僅是三大教育的接受者,亦能跟隨師父的腳步,承擔起教育者的角色,利益他人。


那麼,身為菩薩行者,當我們從佛法教育中獲得利益,對漂溺於生死苦海中眾生必然生起救護之心,此時,大關懷教育便是我們接引幫助眾生的著力點,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如此勉勵菩薩。果旭法師表示,大關懷教育不限於慈善救濟,其範疇遍及生命關懷、環境關懷,除了對人生的各個階段以佛法疏導、安慰,使每個人走向有希望的未來外,進而能夠平等、無私、普遍的關懷整個世界。

至於大關懷教育的實踐部分,臨命終時的大事關懷則是備受重視的一環,果旭法師進一步向菩薩們說明大事關懷的觀念與做法。多數人面臨生死關頭,難免恐懼,不知所措,臨終及往生的關懷教育便成為相當重要課題,所以,我們應該依循師父的教誨「預作準備,減少遺憾」,並將死亡當成一件莊嚴的佛事,以簡樸莊嚴佛化喪禮表達對亡者的虔誠祝福、對家屬的安慰,讓「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所有參予者均能得到修學佛法的機會,真正達到冥陽兩利。


果旭法師勉勵菩薩們,發願學習大事關懷,除了給予臨終者祝福,幫助家屬安定身心外,也為自己積功累德,並時時謹記108自在語中超越生老病死苦三原則:「活的快樂,病得健康,老的有希望」,再加上死的有尊嚴,讓自己無論處於任何狀態,都能自在從容,正面樂觀。


為了讓菩薩們了解從事關懷工作的法喜,安和福田班特別請到聖嚴書院佛學班召集人張奇明菩薩分享其心路歷程,娓娓訴說曾經接引一位身受病苦的長者菩薩皈依三寶的過程,奇明菩薩以佛法的觀念解釋生命終時的去處,不僅讓老菩薩不再擔心受下墮地獄之苦,還對往生充滿光明的念頭,奇明菩薩猶如觀世音菩薩,能施無畏,免除了老菩薩的恐懼,帶著希望往生淨土,功德無量。


聖嚴師父也在「生與死的尊嚴」一書中提到,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當以喜悅的心,勇敢面對死亡,接受死亡,…..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才是最重要的。」福田班班導師常嘉法師也勉勵菩薩們,只要無關乎生死都非大事,常做如是觀,便能少煩、少惱、少執著,把握每的當下都是新的開始,如此照顧自己身心,必能帶給社會安定的力量。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