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法青訪臺 展開深度參學之旅

從心出發 與佛法相遇

在生命的長河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與您分享馬來西亞法青至臺灣法鼓山各道場, 參訪、上課、舉行工作坊等,這一段找回自心的旅程。

◎文/陸家立.圖/陳善沛 攝


▲參訪法鼓文理學院時舉辦的生命體驗工作坊,引導學員深度探索內在。

在馬來西亞道場演祥法師的帶領下,大馬法青踏上了旅途,展開兩年一度的臺灣深度參學之旅,希望學員們透過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及各分寺院的境教、心靈成長課程等,以及人我互動的過程中,向內覺察,從「心」認識自己,找回自己。

這次為期九天的行程,從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參訪了法鼓山園區、法鼓文理學院、農禪寺、德貴學苑、天南寺、齋明別苑等,還特別遠赴臺東信行寺。各地分院的景觀各有不同,相同的是樸實的建築風格,材質、色調都與四周的自然環境契合,祥和安定的氛圍,非常攝心。尤其是在法鼓山園區托水缽,以及在天南寺禪一的體驗當中,學員更能深刻地感受,身心融入環境的放鬆與禪悅。

休閒與修行 反思環保與生命

二十六、二十七日,學員們在臺東信行寺,首度體驗至加路蘭海邊做八式動禪、打坐,接著在龍田、鹿野高台、武陵社區的文化及綠野之旅中,體驗休閒與修行的生活。還參訪了力行「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臺東樸門基地,讓學員們不禁反思自己實際落實生活環保的程度。

「生命體驗工作坊」和「農禪寺跨年法會」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活動。十二月二十九日由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辜琮瑜主持的工作坊,讓學員們從團體互動中探索自己內心的渴求,再進一步深思,本來所擁有的是否能夠一直保有?透過自我覺察,才能知道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是什麼;二○一六年的最後一天,在農禪寺以持誦《金剛經》共修、叩鐘擊鼓取代跨年煙火,還有方丈和尚、僧團法師與信眾滿滿的祝福,大眾一起迎接二○一七年的到來,感覺別具意義。


▲在法鼓山園區托水缽,學員體驗與自然融合為一的境教禪悅。

禪悅境教中 探索自我與夢想

法鼓山的境教,是創辦人聖嚴師父「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展現,透過法師們的分享,學員對於聖嚴師父的願心有更深的了解,同時發現在生命的長河中,人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除了與臺灣各地的法青交流,青年院特別邀請阿普蛙工作坊,透過遊戲激發學員獨立思考、探索人生方向,理解夢想的實現,在於勇敢遵循自己內在的聲音,向未來展翅高飛。

九天的旅程,有賴法師與許多義工的照顧,馬來西亞法青帶著滿滿的感恩,踏上歸途。與不同的人事物相遇,有些人找到了生命的答案,有些人還在摸索,幸好我們已經遇見佛法,對安身立命的方向,不再迷惘。

生命教育共修法會心得

聽見大願譜寫的生命之歌

◎黃演慈


▲(李東陽 攝)

沒有任何告別儀式,沒有生平回顧,只有一段交代身後佛事,虛弱中滿溢著繫念眾生的悲心——杜正民老師短短五分鐘的音聲重現,開啟了這場以無言般若交織而成的生命教育共修法會。

與《佛說無常經》和《心經》經文呼應的,正是杜老師一生的修為——不受儀式和慣例的制約,回歸生命本質的無常與韌性,在經文唱誦中展現、相應。

杜老師用他整個生命,為我們無言說法,說得如此簡潔、深切、優美。

典禮上一句話都沒說,關於生死、立命,卻什麼都說明白了。直觀的生命呈現,原來是可以完全超越語言,同時也能如此毫無保留。沒有任何慣例、儀式和語言,因為書寫生命的當下,存乎一心,所有人為形式已是多餘。這場無言的「生命教育」因此共振深遠,對於什麼是生命的態度,已深深扎進參與共修者的心靈底層,不知不覺就觸及了那塊無比柔軟、深心發願的所在,這或許也正是「如來藏」的入口。

這是一場大願心的生命表達,伴隨四眾親友靜默的祝福與告別。到了尾聲,竟然沒有太多的哀傷,而有某種被振奮、鼓勵的法喜,甚至重新反思自己生命意義和智慧的萌發!

下山時,心裡充滿感恩之餘,不禁生起一念,有幸有緣聆聽杜老師如此譜寫的一段生命之歌,那我們呢?接下來用什麼來寫來唱你、我的生命之曲?又想唱給誰聽呢?觸動、反芻之後,如何傳承、如何行動呢?

「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這應該是聖嚴師父和杜老師希望我們好好思考和體證的大哉之問!

世界佛教村

曾經擔任小兒科醫師的希爾迪.塔爾曼,於二○○四年參加聖嚴師父指導的禪修後,於師父座下皈依三寶,發願在家鄉瑞士弘揚中華禪法鼓宗,成立伯恩禪中心,翻譯師父的著作並授課,希望漢傳禪法也能在瑞士發揚光大。

瑞士伯恩禪中心 漢傳禪佛教悄然萌芽

◎希爾迪.塔爾曼(Hildi Thalmann,伯恩禪中心負責人)


▲聖嚴師父於二○○四首度至瑞士指導禪修,播下漢傳佛法的種子。 (本刊資料)

二○○四年,我參加了聖嚴師父在瑞士主持的禪修後立刻明白,這就是我要跟隨的法脈傳承與老師。師父給予了禪修的全盤指導,包括強調放鬆的重要性,指導方法和調心層次,也教拜佛,加上富有人文關懷的開示,像是環保觀念等,對我來說相當震撼。他讓我明白,禪修是幫助我們了解身心,例如看見煩惱,以及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讓我心安且自在。而聖嚴師父取的法名「常捨」,對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無時無刻提醒著我,要懂得放下。

二○○八年,聖嚴師父允許我教禪修,一股責任感驅使下,我希望與更多人分享師父的思想。所以我們團體租了一間禪房,每週有六次的禪修練習,也邀請聖嚴師父的法子與弟子來帶禪七。我教禪則是根據學員的理解能力來調整,以主題設計的方式,像是「禪與心」、「自我與無我」、「禪與情緒」、「禪與恐懼」等,並且融合西方文化和知識,讓西方眾更願意理解和接受佛法。

大約在四年前,「伯恩禪中心」正式成立,至今每年會舉辦兩次會議,邀請大家來討論佛法和參加活動。目前我們大約有三十位固定成員,前來參加禪修的人數最多達二百人。

目前,我已將師父的《六波羅蜜講記》(The Six Paramitas:Perfections of the Bodhisattva Path)一書翻譯成德文,並計畫持續選書來翻譯和出版。希望未來有更多禪修者,願意站出來承擔責任和弘法,因此我以中華禪法鼓宗為基礎,設計出為期四年的教育課程。參與課程的學員,大多是資深禪修者,或是懂中文、想從事翻譯的西方眾。希望終有一日,佛教在瑞士能夠被大眾所接納。

(林何臻採訪整理,摘自《人生》雜誌四百期)

僧大悟語

養成隨時筆記的習慣


▲(菊子 繪)

◎釋常慶

僧大四年級時,創辦人聖嚴師父在高僧行誼的課堂中說道:「一、我們到一個地方參訪、旅行,或者是每天日常生活,都要留意地學習。二、你必須隨時寫筆記,不記筆記、不做筆記、不寫日記,你每天的日子就像落花流水春去也!三、對於環境漠不關心,那你沒有悲願;對環境裡面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關心,那你不慈悲。為什麼?環境裡面的人,都要把他們當成菩薩啊!或者是當成眾生也好,你要關心他們。」

從此以後,我便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將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即使不是要事,也隨手記上一筆。例如二○一二年五月,法鼓山來了一群稀客——東方角鴞,棲息在圖資館前的七棵雀榕上,我便記下來;又或是友人拜訪的隨筆、參加禪修的心得等,每天隨時隨地記一些。

現在於僧大授課,也勉勵同學們養成每天隨時寫筆記的習慣,上課時要做筆記,日常生活的點滴也可以記在小筆記本上,一來可以練筆,二來可以如師父所言,記下每天發生的新鮮事,是一種對環境和周遭人們的一種關心,無形中也增長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從心出發
與佛法相遇
【生命教育共修法會心得】
聽見大願譜寫的生命之歌
【世界佛教村】
瑞士伯恩禪中心
漢傳禪佛教悄然萌芽
【僧大悟語】
養成隨時筆記的習慣
【學習成長看板】
2017年法鼓長青班 各地新開班
《普賢菩薩行願讚》經典共修
【悟吧!二日營】
生命關懷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