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經行
喧鬧中走出安定

心靈環保SRE將於五月十四日母親節登場,
今年以「經行」為主軸,
各地辦事處接續發起「都市經行」,
邀您在步行中體驗禪修的放鬆與自在。

◎文/許翠谷、圖/施純泰


▲透過法鼓八式動禪,練習將心收攝,沐浴在微風與陽光中,讓身心充滿活力。

「淡水辦事處、石牌辦事處、三重蘆洲辦事處,你們準備好了嗎?」響應二○一七心靈環保SRE活動,各地辦事處接續發起「都市經行」,邀約大眾利用週末出門「經行」,每完成一次活動,剪輯短片上傳臉書,即可點名下一個辦事處「接力」。

近一個多月來,已有北投、內湖、三峽、新店、大同、中永和、新竹等地區舉辦,回響熱烈,也接引不少民眾練習在步行中收心、安心、放心,和自己靜心獨處。


▲種子義工親切地邀請路人加入動中禪的體驗。(三峽聯絡點  提供)
走路也是禪修

「經行」其實就是以禪法走路,不是趕路奔跑,也不是邊走邊聊天、滑手機、聽音樂,而是將注意力放在腳步上,感受腳與大地接觸的感覺,草地、木棧道、柏油路、大理石……各有不同,您感受到了嗎?

「禪修不是只有在禪堂、蒲團上才算修行,簡單如走路,也可以修行。」負責規畫SRE活動的傳燈院監院常願法師表示,走路人人都會,但我們往往身體在走,心卻不在腳步上;心靈環保SRE的推廣,就是鼓勵大眾時時覺察身心的狀態,提起正念,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禪修的美好。

三月十二日,帶著孩子到新店辦事處參加都市經行的廖秋香說,以前曾上過初級禪訓班,但久沒打坐,方法變得很生疏,這天和大眾一起經行,從走路中細細體會「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她很開心地說:「再次提起方法,原來這麼簡單,感覺很放鬆、很舒服!」

出智慧的花串

每一場「都市經行」,除了走路,還會做八式動禪和托水缽等禪修體驗。

首次參加經行的蔡泓緯表示,走路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是加上托水缽體驗,就明顯感受到「走路,還真有意思」,原本一直擔心水會灑出來,後來依著種子學員的提醒,只管專注在步伐上,不管缽裡的水,沒想到可以走得很自在,讓他有感而發:「這好像我們在職場上,愈在乎,壓力愈大,不如安住當下,反而更能得心應手。」

當我們的心安住此刻當下,再遙遠的距離都只有一步之遙——現在正在走的這一步。創辦人聖嚴師父曾鼓勵我們:「走路健康鍊身,更可修行鍊心……首先放空放鬆,處於無事狀中……慢走呼吸順暢,慢走意在腳步,不管沿途風光,對境不做取捨,必能心境兩忘。」

運用禪法走路,每一步裡即有著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步步安穩自在,就像串起一朵朵智慧慈悲的花串。五月十四日心靈環保SRE,邀您一起走路去!

世界佛教村

一張照片,結代代法緣
索諾瑪山禪中心

聖嚴師父在《金山有鑛》寫道:「這次美西舊金山之行的因緣,是由於一年多前我收到一位素昧平生的日本系禪師的一封信……」循著師父的足跡,參訪索諾瑪山禪中心,也接續起近三十年的法緣,分享異國弘法的挑戰。

◎釋常真


▲上圖為聖嚴師父於一九九○年拜訪索諾瑪山禪中心,由關寂照老師(右二)接待,直至今日,關老師仍然珍藏當初觸動他的那一張師父照片(下圖)。(本刊資料)
「偶然間,我從報紙上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禮佛的照片,他專心祝禱的神情,深深觸動了我。」索諾瑪山禪中心(Sonoma Mountain Zen Center)創辦人關寂照老師(Jakusho Kwong Roshi),拿著照片向我們談起一九八九年,他提筆寫信邀請聖嚴師父到舊金山演講的經過。這個舉動,埋下日後法緣延續的種子。

師承鈴木俊隆,關老師於一九七三年創立索諾瑪山,並傳位給兒子關如是(Demian Nyoze Kwong),是日本曹洞宗第一個在美國落地生根,正式父傳子的道場,長達四十多年的耕耘,深富代表性與影響力。

懷著拜訪師父舊識的心情,來到位於加州納帕山區的禪中心。八十二英畝的園區,禪修小屋散布其間,除了鈴木俊隆的紀念碑,竟有一座藏式佛龕?

「邱陽.創巴仁波切是鈴木俊隆禪師的知交,當年父親在此建道場時,受到仁波切極大的幫助,因此仁波切往生後,我們蓋了紀念塔表達感恩。」在日本禪中心蓋藏傳仁波切紀念塔,曾遭受相當的非議,「佛教本是一家,修行的方法可以不同,但信仰和目標是一致的。」如是微笑說,或許是這般開闊的胸懷,當初才會主動邀請素昧平生的漢傳禪師到訪吧!

我們邊走邊談,包括如何實踐修行生活、推廣佛法、培育人才……偶爾急切,偶爾停下腳步,沉思。「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一樣了,」如是感嘆:「這裡的住眾都是跟著父親修行十幾、二十年的資深禪者,但這些年,參加活動的人經常是走馬看花,淺嘗即止。用什麼樣的方式接引,讓人們真正得到佛法的好處,實在是一大考驗。」

儘管分處不同國度,面臨類似的挑戰時,卻能真誠坦然地交流分享,相互觀摩學習。回首代代法緣,我們知道,弘法的路上並不孤單。 (摘自《人生》雜誌四百期)

僧大悟語

出家哪裡好?


▲(劉建志 繪)

◎釋常啟

僧大一年級的課程,主要是建立出家人的觀念、心態、威儀等悲智願行,通常聆聽創辦人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是最直接且正確的方式。不過,需要學僧帶著一顆如海綿般開放的心,才能由外而內地熏習,若能再透過自身反思進而實踐,由內而外的轉化,兩者相輔相成,則較易養成宗教師的心行。

這一天課堂上,在聽開示之前,先問已入學兩個月的學僧行者菩薩,出家有何好處?

大家侃侃而談:「吃素變得很方便,也沒有髮型的問題」、「生活單純,易守梵行」、「外在誘惑少,不用交際應酬」、「生活重心可放在修行上,在家時說要修行,大家會覺得你很奇怪,就好像明明是個律師,卻在做廚師的事情一樣」、「身邊都是善知識,都是發願要成佛的人,就算表面上看起來是逆緣,也都能轉化成自己的增上緣」、「身體雖忙碌,但頭腦較清晰」、「多元學習,例如修燈泡、紗窗、使用割草機、縫補等等,真正做到生活自理」、「隨眾作息消我執」、「從問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抗拒,到放鬆地去做之間,發現念頭,進而更認識自己」……

最後,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提到:「出家最大的好處是無任何牽掛。」對外,無財勢名望、感情事業等追求;對己,離開五欲的束縛,把自己奉獻給一切眾生,出離自我而走向十方,真正了無牽掛。若能清楚這樣的觀念,出家的生命才能每天都歡喜。

歡喜做義工

耕耘心田 讓奉獻更有意義

◎Boxiao Chen(加拿大)

農曆春節,溫哥華道場洋溢著祥和的梵唄聲、家庭歡笑、以及分享的氛圍,而監院常悟法師充滿智慧的開示,讓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解佛法。

法師表示,許多人帶著歡欣與希望來慶祝新年,把新年看作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新開始,然而我們的煩惱,並不會像冬天的寒雪,那麼容易就過去了。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動提昇心靈的成熟度。

耕耘心田,就和照顧真正的農田一樣,信心像是一粒種子,修行好比雨水,智慧如同牛軛,而懺悔等於是輛牛車,行菩薩道則是要把這些要件都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如果有慈悲卻缺少智慧,我們可能會眼高手低;沒有智慧,我們可能會被情緒淹沒,像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把自己累壞,或是被拒絕時感到苦惱不已等。

「就地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常悟法師鼓勵我們,要以精進、忍辱和踏實的態度來修學佛法。的確如此,一棵滋養百千眾生的大樹,可能是從一粒彈珠般大小的種子開始的,因此我們應由小而大,一步一步踏實地改變自己,而且從當地、當下的改變,也可能導致世界的改變。

我從「當地到全世界」,以及由「當地內在點」——個人本身開始向外成長發展的觀念,想到這就是《華嚴經》提到「芥子納須彌」的意思,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知道萬物皆出於法身,而法身乃空性無作的實相時,也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原來我與他人互動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起「漣漪效應」。而在所謂的「小善」中找到內心的滿足與平安,其實就是證得無我智慧的過程。明白這些道理,當義工就變得更有意義了。

心靈環保
都市經行
喧鬧中走出安定
各地都市經行走路去
【世界佛教村】
一張照片,結代代法緣
索諾瑪山禪中心
【僧大悟語】
出家哪裡好?
【歡喜做義工】
耕耘心田
讓奉獻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