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4)

令心安住 談忍辱波羅蜜

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
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聖嚴師父

「 忍辱」在《大般若經》中叫作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如何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無極。

害忍、苦忍、法忍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

耐怨害忍: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

安受苦忍: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

諦察法忍: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種忍辱是比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難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慈悲智慧修忍辱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待續)

(摘自《佛法綱要》,原篇名〈六波羅蜜講記〉)

坐看雲起時


一掃多日陰雨,三月十二日春陽普照,金山萬里辦事處首度於法鼓山園區舉辦禪一。

園區的禪悅境教,讓學員更容易放鬆身心,練習方法。除了在禪堂內禪坐,還至臨溪步道經行、打坐。有第一次參加的學員分享,原來一整日的禪修沒有想像中困難,禁語讓人能面對自己,不任意攀緣。也有學員分享,在臨溪步道禪坐,練習只聽溪水潺潺而過的聲音,感覺格外寧靜,有種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然。

帶領禪一的常報法師,除了勉勵大眾學習悅眾們奉獻的精神,發心加入義工培福的行列,更鼓勵大眾發願每日都要禪坐,用安定的身心修福也修慧,才能「福慧傳家」。

(圖.文/張耿昇)

精進禪七心得

一切都是整體

◎顏月萍

這是我第一次到法鼓山禪堂參加禪七,「一切都是整體」的感受,不但鮮明,而且對我的幫助很大。 初次來到嚮往已久的禪堂,第一個觸動我的,就是環境的整體感:禪堂內部靜謐的空間感,廊道的樸素簡潔,庭園內生機隱隱浮動,景觀能自然地延展到海山遠景,整體氛圍凝聚收攝的力量,撫平了初來乍到的細微浮躁,第一炷香就毫無障礙地把方法用上了。

此外,法師們莊嚴寧靜的威儀、動中用功的外護義工,以及精進的禪眾,形成了一股安定的力量:有一炷香接近尾聲時,內心有些波動,眼睛一張開,發現整個禪堂內氣氛凝定,禪眾個個正身端坐,躁動方起的心立刻收攝,瞬間平定,共修的力量真的好強大!

每堂功課開始前,總護法師會提醒大家用功的重點:早課前叮嚀可隨著維那的聲音收攝;瑜伽運動時提醒,在呼氣時讓身體多伸展一點;出位時要持續保持覺照,注意力放在腳步上;回寮時不干擾他人就是保護自己不受干擾……這些細膩的提示,對於在禪修期間將方法串連起來,有非常大的幫助。

仔細想想,所謂靜態其實也不完全是靜態,只是比較微細的動態罷了。坐在蒲團上時,心跳脈搏和呼吸,隨時都讓身體各部位連帶發生相應的運動,這些微細的動態,在心很安定時可以明顯地覺知,有時躺在床上,也會覺得自己彷彿躺在湖心的小船上,隨著微波而擺盪。動和靜不過是相對的名相,因此要在不斷流動之中,保持用功的狀態,隨時將心調整到當下最合適的著力點上,持續覺照。當動靜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消失時,才發現動靜原來是連續不能分割的。

繼程法師的開示也強調,禪修期間每炷香的入靜、出靜,到下支香再度入靜、出靜等一連串的動靜交替,形成一個個小型循環的整體;而從禪期開始至解七回到日常生活,直到再度返回禪堂打七,也形成一個大型的循環和整體。禪期各堂功課緊密相扣,需要保持用功,而解七回到日常生活,若能繼續用功、安住,將禪期的工夫保持和延續,下次再來禪修時,工夫就能串連起來。

所以,禪修其實是一個貫穿不同時空的整體,繼程法師的《禪味六十》提到:「解七後至下一回封堂,正是禪眾的考場。」換句話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多天都生活在考場裡,真的好刺激!同時,也讓人更期待再回到禪堂。

教師禪五心得

感恩互相成就

◎莊元玲

有個第一次參加教師禪五的老師問我:「你如何能夠忍受疼痛撐過第一次禪五?又一次一次地再回來參加?」我回答:「因為禪修讓自己的心念變得純淨,能夠把事情看得更清楚,身體也變得健康。」

我想家人也感受到我的轉變,記得第一次參加教師禪五,是自己扛著行李,坐公車轉火車、再轉捷運又搭接駁車,才順利抵達天南寺;第二次是同事一起參加,順道載我;這次,當我報上名後,開口請同修接送,他不但立刻答應,還帶著兒子一起來幫忙扛行李,讓我好感動。媽媽五天不在家,當爸爸的壓力一定很大,真的很感謝他的成全。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我覺得剛開始禪坐的不舒服,其實就是在鍛鍊意志力。有些人習慣了大吃大喝、晚睡晚起、熱鬧吵雜的環境,禪七剛開始的不適應可以想見,但是當體會過單純的美好,感受到安靜的舒適,體驗過禪修五天後,身心都變輕盈的感覺,才會發現生活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小組分享時有人提到,雖然還不會完全放鬆,但是已經可以覺察到自己是否緊張,能夠提醒自己放鬆。初學者也許很急著想學好禪修,但是改變習慣並不容易,只有時時提醒自己放鬆,好好地過每一天,讓自己愈來愈好。

很感謝護持的義工們,每日早起為我們準備餐食。主廚的分享,更讓我感動不已,她感恩我們參加禪五,成就她為大家服務的因緣。這番話突然點通了我:生活中很多事,我們都認為是應該的,很少感恩,例如「學生不是本來就應該聽話、認真念書嗎?」反思自己教書這麼久,似乎很少感恩學生成就我當老師的因緣。

開學回到學校,見到每個孩子都好開心,覺得應該要好好珍惜這群可愛的學生。

感恩所有護七的義工,與指導我們的法師。期許每個老師都能夠安定自己,活得健康快樂,才能夠發揮正向的力量,好好扮演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4)
令心安住
談忍辱波羅蜜
坐看雲起時家
【精進禪七心得】
一切都是整體
【教師禪五心得】
感恩互相成就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