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師父著作《禪的智慧》俄文版。

世界佛教村

漢傳禪法在俄羅斯
莫斯科無極門禪修會

1998及2003年,聖嚴師父分別前往聖彼得堡、莫斯科指導禪修,將漢傳禪法傳入俄羅斯。十九年來,俄國弟子們如何澆灌禪法幼苗,持續精進?


▲1998年,聖嚴師父首度至俄羅斯聖彼得堡指導禪修,播下漢傳禪法的種子。 (本刊資料)

文/林何臻.圖/無極門 提供

「你們要成立一個中國禪的坐禪會,作為中國默照禪在俄國流傳下去的一個起站。」這是一九九八年,聖嚴師父應俄羅斯武術學校「無極門」之邀,前往聖彼得堡帶領禪五時,對無極門創辦人亞歷山大‧傑托米爾斯基(Alexander Jitomirsky,法名常專)的囑咐。

二十年前,在一本波蘭文雜誌上看到聖嚴師父的照片,觸動了常專,他鼓起勇氣向師父提出邀請,牽起了這段千里法緣。

「師父身上兼具柔軟和力量,對於周遭有著很細微的觀察和幽默感。」遙想當年,常專感動如昔。「那時我們不知該如何好好接待這位禪師,想必犯了不少錯誤,但師父毫不在意,也不會讓我們在當下感到不好意思。」常專說,認識師父後,過去所知關於禪和祖師的一切,都透過師父的言談、舉止與容貌映現出來,不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

與師相遇 成立禪坐共修

常專回憶,第一場禪五後,他邀請師父到家中用齋。師父當場寫下墨寶「禪心」,並詢問他在俄國推展禪法的可能性。他答道:「可隨順人們對武術的興趣來介紹禪修。」這個想法獲得師父認可,叮囑無極門師生組織禪坐共修,修行若遇關卡,可透過書信尋求指導。

「親近師父的感覺和他給予的支持,讓我生起希望:如果修行得力,師父就可能再度前來幫助我們,這成為我們每月舉辦一日禪的動機。一九九九年搬到莫斯科後,再度見到師父的願望,果真在二○○三年實現。」這次,聖嚴師父將繪有佛像的卷軸贈與禪眾,常專感念師恩,旋即發願:「當盡一切所能,讓漢傳佛教在莫斯科扎根,絕不輕言放棄!」然而,當二○○九年,無極門又發出邀請,師父卻因病重,終究無法再次圓滿俄國禪眾請法的心願。


▲莫斯科無極門禪修會舉辦禪五,大眾攝心精進。
讀師著作 強化修行信心

十九年來,無極門師生持續舉辦共修,但少了明師指引,禪眾一度迷茫。常專坦言:「表面上,因生活忙碌,共修變得零散。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請教師父的機會,無法深刻了解『禪坐』與『法』之間的關係,因為修行不僅是那三十六分鐘的打坐,更須應用在生活上,使之成為『修正自己言行的練習』。」

所幸,當年與常專共同邀請師父的瓦丁姆‧科提可夫(Vadim Kotikov,法名法定),將師父著作《禪的智慧》譯成俄文,由無極門協助編輯與出版,成為凝聚禪眾的橋樑。「雖然未能親見師父,但自從讀了《禪的智慧》,終於與師父產生連結。」二○○四年與常專相識結縭的葉夫根尼亞‧塔拉巴琳娜(Evgenia Tarabarina,法名演祥)分享。

「目前我們團體每兩週舉辦一次週日共修,除了打坐、講道、吃飯禪,也閱讀和討論師父的著作。」具備中、英、俄文能力的演祥,與常專及另兩位俄國弟子演一、演安組成翻譯團隊,進一步深入閱讀、討論和翻譯師父其他著作,並計畫出版《雪中足跡》俄文版,幫助俄國人超越文化藩籬,看見漢傳禪法和禪師風範。

「師父已經給了我們佛法的禮物。」常專感恩地說,為了讓漢傳佛法的根扎得更穩,他發下另一個願:「希望日後能到中國和臺灣作一趟佛法尋根之旅,拜訪法鼓山僧團,繼續為俄國禪眾求法。」

人基會心靈講座

嘗出人生大戲的淡泊味


▲京劇大師李寶春分享人生故事,聽眾在歡笑與感動中,體會藝術家的生命智慧。(法鼓山人基會 提供)

◎林何臻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二○一七福慧傳家心靈講座」,於三月二十九日舉辦第二場「紅氍毯上──戲說人生」講座,邀請京劇大師李寶春暢談人生故事。每每講到困頓坎坷之處,唱作俱佳的李寶春以精湛的音聲和肢體語言,幽默演繹當年情景,將苦味化作詼諧趣味,其中更蘊含隨遇而安的哲理,令現場聽眾在歡笑與感動中,體會到藝術家境隨心轉、淡看無常的人生智慧。

出身梨園世家的李寶春,走過文化大革命,自幼目睹家中財富名利於一夕間化為烏有,父親李少春被紅衛兵帶走,一星期後再相見,竟已頭髮斑白。他憶起當時:「《文昭關》裡伍子胥『一夜之間白了頭』,果真戲劇源自人生!」

原先沒有多少時間相處的父子,因全家被移置到一間小屋,關係反而更加親近。見到曾為京劇名伶的父親,穿起普通襯衫,俐落地刷牆壁、掏茅房,用藝術家特有的敏銳感受,做出這些被視為下等工作的專業之處,令李寶春十分感佩。

在李寶春被下放到改造農場之前,父親對他說:「人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你爸爸我,今天不是什麼都受了嗎?」這句話讓他一輩子受用無窮。不論是那兩年在農場餵豬、插秧,還是之後到樣板團磨鍊,等待出頭天,以及隻身到語言不通的美國闖蕩,做過臨時演員、餐廳打工、披薩送貨員等,這些經歷都讓李寶春磨鍊出強大的韌性:「對我來說,苦,我不怕。今天有吃有喝有車開,明天什麼都沒有,那我也能忍。」

「有句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我這麼想,人無遠慮,無慮無憂。」李寶春笑著說,關於人生這齣戲,無常是常,就像聲帶的氣息和肌肉鬆緊,日日不同,重要的是練習調適。他鼓勵年輕人多品味內斂的傳統戲曲,除了陶冶性情,還能從中學習歷史教訓、倫理觀,對於人生百態也會有更深的感受。

悟吧!二日營

善生善終悟生死

◎林雅櫻


▲寫下對生命的疑惑,請生命樹保管,青年學員以歸零的心態來學習,探索從生到死的實相。(謝承翰 攝)
「生命是什麼?」、「臨終最後要做些什麼?」、「我想要有勇氣與智慧和父親和解!」……生命樹上,一張張小卡上寫著對生命的疑惑。

三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七十五位青年學員參加「悟吧!二日營——二○一七生命關懷工作坊」,在臺灣安寧療護推手趙可式教授、成功大學蘇文鈺教授、法鼓山全球寺院管理副都監常寬法師等人的分享中,從臨終關懷、偏鄉服務、佛教生命觀等議題,探索生命意義,並參訪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了解如何以自然環保的方式,讓生命回歸大地滋養萬物。

「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能活出一生的尊嚴,要善生、善老、善終。」、「安樂死是為了『痛苦』解決人,安寧療護是為了『人』解決痛苦。」推動安寧療護三十五年來,趙可式教授透過病患與家屬的故事,傳遞生命的學習,並說明為瀕死病患強迫進行無效醫療,就等同臨終酷刑,但選擇緩和治療與做好照護基本功,就能讓病患享有尊嚴而自然的死亡,讓在場青年學習寶貴的生命課題。

經歷好朋友無預警的死亡,擔任高中老師的李佳蓉體悟到生命無常,希望藉由認識臨終關懷來幫助身邊的人,並為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課程。王哲宇歷經爺爺、奶奶過世,感慨往事歷歷在目,心中的痛卻難以言喻,他期盼藉由親近正信佛教,了解生命實相,學習好好珍惜親友相處的時光。

「生死是同一件事情,只要用心活著,我們就知道死亡會是怎麼結束。」青年院常導法師解釋,能夠善生,就能善終,他帶領學員從角色關懷扮演、模擬留下遺言、演練臨終往生等過程,讓人體悟生命僅在呼吸之間,從認識無常的實相中,練習好好說再見。

僧大悟語

懺悔如明鏡

◎釋常啟

佛制比丘半月半月誦戒,以熏習戒法,不忘失出家人的本分事,並在誦戒羯磨中,規定出家人於誦戒前得懺悔清淨。依循著佛陀的教誡,僧大同學們會在誦戒前,進行回復清淨的儀程,讓學僧有回顧過往並發露懺悔的機會。

然而懺悔真正的意義是什麼?聖嚴師父曾經說過,懺悔之後,並非從此業障消除,而是因為勇於承擔過失、負起責任,心裡更踏實篤定於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

如果把人生比喻為開車,慚愧懺悔就像汽車的後照鏡,能讓我們清楚左右及後方的來車;車子要轉彎時,透過後照鏡,不用停下車來,更不用轉回頭去看,就可以安全地行駛。

若是停下來、往回看,即是懊悔與後悔,懊悔的人活在過去犯錯的陰影中,任憑內疚啃噬內心,使人頻頻回首,彷彿只能停在過往,無法前進。因此懂得懺悔真義的人,能夠避開危險,在修行路上不斷前進。

後照鏡是車子的基本配備,牢固地裝在車上,隨時都能觀照,這也是在告訴行者,隨時隨地都要將慚愧懺悔放在心上。無論是行住坐臥、執事奉獻中,在與人應對進退之間,常存慚愧懺悔之心,則在行菩薩道的路途上,便能踏實篤定,安全地一路順風。

每每回復清淨日,看到同學們跪在佛前發露懺悔,甚至勇敢地兩兩面對面,相互懺悔,或在大眾面前表達對所犯過失的反省懺悔後,放下心中的石頭,踏實、磊落,進而煩惱漸消,回復心安、平靜,都讓我感覺,在懸遠的佛道上,可以全力衝刺了。

【世界佛教村】
漢傳禪法在俄羅斯
莫斯科無極門禪修會
【人基會心靈講座】
嘗出人生大戲的淡泊味
【悟吧!二日營】
善生善終悟生死
【僧大悟語】
懺悔如明鏡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