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是最好的修行
▲成長工作坊教法青練習獨處、覺照自我,才能從容地回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動。(施純泰 攝)

「為什麼選擇來法鼓山當義工?」「在團體中,如何拿捏個人扮演的角色?」「遇到瓶頸時,如何提起心力再向前?」十月十四日午後,儘管大雨傾盆,仍澆不熄一顆顆奉獻的初心,四十多位學青、社青齊聚法鼓德貴學苑,在講師黃憲宇的引導下,探索自己為什麼從風雨中走來,未來將如何攜手往風雨中走去。

「練習獨處三分鐘,感覺一下自己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像隻蝸牛,揹著沉重的殼?還是像個杯子,準備接受一切?」首場工作坊由長年投入偏鄉服務、具社工專業的黃憲宇現身說法,分享「林間的雲水:從小林村行動談義工願心與態度」。黃憲宇透過照片及溫馨的小故事,串起對義工角色的反思,並提醒學員別怕情緒或煩惱來襲,而要隨時覺察心的狀態,才能適當地回應瞬息萬變的活動現場。


▲在輕鬆活潑的分享中,法青學員互勉將奉獻的路走得更長遠。(施純泰 攝)
「對你來說,什麼是苦?」「一次次的輪迴中,是否想過停止它?你會怎麼做?」晚間的課程,常導法師透過電影《小活佛》,與學員一起探討「佛法的核心—四聖諦」。

輕鬆、活潑的分享,再再引起學員共鳴。原以為義工培訓課程會很枯燥的簡歆諭開心地說:「收穫滿滿!」目前在偏鄉服務的張捷對「什麼都不做,陪伴就好」特別有感,她說有時候義工很多,常覺得自己幫不上忙,這時學會「照顧好自己,把分內事做好」相當重要,她也和同組夥伴互勉,學習「善分別,而無分別」,將這一條奉獻的路走好、走遠。

「來法鼓山當義工,不只是來出坡或辦活動而已,最珍貴的是佛法的滋養。」青年院監院常炬法師關懷大眾時表示,青年院長期與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弘化院等單位合作,除了鼓勵年輕人發揮所長之外,如何從奉獻中成長自我更為重要,因此今年特別舉辦系列工作坊,一方面建立義工心態、團隊合作的方向,並分享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觀念,協助法青學員從各項任務中,找到歸屬感和修行的著力點。

為期二個月的系列課程,十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移至法鼓文理學院,由惠敏法師、楊蓓教授等人主持工作坊,期能凝聚共識、激發創意。十一月十一日起連續三週,則邀請果慨法師主講「遇見高僧.遇見自己」,歡迎青年朋友一起來,從心覺醒!

報名方式及課程資訊,請上網http://ddyp.ddm.org.tw

洽詢電話:(02)8978-2081分機3010

青年義工在四川

今年暑假,法鼓山僧大法師和法青們前往四川,透過營隊活動,
與當地高中、大學的青年學子交流互動,本期與您分享青年義工的學習與成長。

出家回家處處家

◎釋智興


▲法青義工在四川營隊中,透過擔任小隊輔、外護等不同角色,展開心的學習和體驗。(法鼓山慈基會 提供)

第一次踏上四川這片土地,是因為支援高中營與大學營的因緣。兩梯為期各五天四夜的高中營,與同自臺北出發的二十位法青、四十多位四川當地義工,迎接一百七十多位青年學子,重新學習「認識自己」。

營隊第一梯擔任內護,在陪伴學員的過程中,透過規律的生活節奏,回到簡單的心,看著人與人之間因真誠互動,距離感漸漸拉近後,那種純真、坦率的分享,不斷打動著內心 ──「淨土」似乎真在眼前。

第二梯負責外護,走過前置期「空無一物」的無中生有,開營後內外護「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相互補位,到善後日瞬間恢復「本來面目」的歷程,除了共賞這段因緣聚合外,也體驗到因為所有人的用心投入,消弭了語言與地域的隔閡,許多人分享:這裡給人「家」的感覺。在四川的第二十天,我第一次有「回家」的感受,就在高中營圓滿日,車窗外臺灣與四川同學的淚眼相送中。

接著,緊鑼密鼓地進入大學禪修營。為了讓學員有更深入內在、面對自我的學習,以初級禪訓班為基礎的七日營隊,以聖嚴師父對於「自我」不同層面認識的開示來貫穿,還有「吃葡萄乾」、「出坡禪」、「茶禪」的生活禪體驗。營隊中,我除了分享兩堂禪師故事外,還擔任輔導法師,陪伴學員細細品味禪修生活的每一剎那。晚上的「與法師有約」,除了禪坐問題的討論外,更有生命經驗的交流。

在這段與四川同學互動的過程中,因為他們的提問,讓我彷彿經歷一次次生命經驗的重整,當下聽到的不只是對方的叩問,而是自己內心的回音。

「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會有什麼變化」,我練習欣賞每個生命事件轉折的美妙,才發現,原來全然接受自己現下的身心狀態,以及所處的整體環境,才是真正的「回家」。

善因善緣不孤單

◎洪振勛

七月中,結束香港五日禪的義工學習後,馬不停蹄踏上距離臺灣兩千公里外的土地──四川綿陽。在這裡,一再嘗試不習慣的事物,像是川菜,而三梯次營隊下來,我也分別體驗了隊輔、外護、課程組三種不同角色。

在課程組,難忘的是與組員間彼此合作,還有搖鈴的初體驗。剛開始,搖鈴對我而言是壓力,由於搖得不好,聲音無法清晰響亮,內心擔憂鈴聲是否會讓他人起煩惱?請教法師後,才逐漸抓住一些竅門,後來想想,自己一直抱持著「要將鈴搖好」的心態,因此搖出來的聲音,也投射出內心的不安定。後來放下內在的壓力與過大的期許,手中也自然搖出清脆的鈴聲了。

感恩遇到困境時,常澹法師如甘露般的開導,指引我去嘗試和適應每個角色,因為一個人不會永遠在同樣的位置。每個人在營隊中,不一定擔任自己理想中的角色,若能以體驗的心態,欣賞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從中找出可以學習之處,如同聖嚴師父所說「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每件事都會對自己產生正向意義。

我曾經覺得人無法與人建立一個堅定永恆的情感,因為人總是孤獨地走完一生。學習著與自己相處,是人生挑戰的必修。但在我面臨如此失落時,家訪的體驗卻給了我新的詮釋與解讀,才知道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廣結善緣,廣結善願。

我去了幾戶人家,雖然都是第一次見面,但卻可以真誠地關懷彼此,我明白這些人這輩子可能只會碰上一次,因此我得以真情投入,因為彼此的生命線突然有了交會,這是多麼獨特且珍貴。人想追求一種固定的情感,但它依舊不離無常的法則,這樣的追求或許來自於內在的不安全感。若以廣結善緣的態度去面對所遇見的每一個人,彼此的關係,是建立心的聯繫,不因為不再見面而消逝,同時,自己也就不會覺得孤單,因為仍然有著許多善因善緣的牽引與連結。

「四川無日月」,這一個多月,我與一群人經歷了一些事,每天充實的生活,豐富的心發現,回想起來卻如昨日一般歷歷在目。一站過了一站,如今大家又分別踏上各自的旅程,繼續邁向人生的下一站。真心感謝此次所有同行的菩薩伴侶。

踏實地準備自己

◎李汭蔆

來到四川,第一梯營隊沒當上小隊輔,內心有些失落。有段時間抱著「做給別人看,我也有能力」的心情參與活動,由於不是發自內心,感覺很彆扭。第二梯同樣不是小隊輔,而是擔任外護,在內外護分享的那一晚,法師引導我們想想被照顧的感覺,那時每位讓我能夠來到四川的人一一浮現,內心深深地被觸動了。

為何一直糾結於自己不是小隊輔?擔任外護有什麼不好呢?比起在臺灣,四川的同學少了太多接觸法鼓山的機會,如果能讓來參加法鼓山活動的人,都有美好回憶,進而感動更多人,不是很好嗎?於是,我開始每天歡喜地做起外護工作。

第三梯是大學營隊,當上小隊輔的我,不知道能否勝任?然而我只是緊張,卻什麼行動也沒有,直到看見另一位小隊輔,認真地將活動中要講的話一一寫下來,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正印證「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這句話。於是,學著先列出一些想講的話,以及想引導學員思考、討論的方向,終於有踏實的感覺。

先前隊輔培訓時,謝云洋師姊分享「每個隊都有每個隊的個性,不一定要跟別隊一樣」,這段話提醒我,不用將自己塑造成有經驗、學識淵博、能給出有用意見的隊輔,就當原來的自己,喜歡聆聽的自己。因為這樣,隊員們分享時沒有壓力,更貼近內心,互相討論出的內容,也都獲得接受,得以執行了。


▲四川營隊的青年義工和學員於晨光中打坐,迎接新的一天。(法鼓山慈基會 提供)
【法青義工成長系列工作坊】
青春心主張
奉獻是最好的修行
青年義工在四川
出家回家處處家
善因善緣不孤單
踏實地準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