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傳家‧六度萬行】(11)

以智慧善用福報

佛法的智慧,不同於世間的知識、學問、技藝,
而是練習以無私的智慧來培福,方能真正的福慧雙修,達到悲智雙運。

◎聖嚴師父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福慧雙修真智慧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那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體驗佛法增智慧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那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待續)

(摘自《禪的世界》,原篇名〈智慧與福報〉)

中秋月明 心燈盞盞亮

中秋佳節,農禪寺於9月30日,天南寺、蘭陽精舍於10月3日,分別舉辦了中秋晚會,總共約有二千五百多位信眾、義工及社區居民闔家前來團聚,在佛法的大家庭中,溫馨和樂地歡度佳節。

伴著銀盤似的月亮,柔柔的銀光中,大眾除了一同聽曲、遊戲、體驗茶禪、品嘗大寮義工精心製作的佳餚之外,並在法師的帶領下,虔誠誦念《佛說施燈功德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祈福、點燈後,農禪寺大眾依序捧燈環繞水月池,點點明燈映照法喜的臉龐,口中誦著觀音菩薩聖號。在佛法的光輝裡,與所有的法親眷屬團聚;在佛法的滋養中,獲得身心的平安與健康。

(文/編輯室.圖/廖順得)

溫哥華戶外禪五心得

溫哥華戶外禪五心得

◎徐燕


(溫哥華道場 提供)

九月中旬,參加溫哥華道場舉辦的戶外禪五。清晨出發,換乘了三次渡輪,直到傍晚才抵達目的地宏比島(Hornby Island)。住進海邊的小木屋,憑欄遠眺,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此情此景,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母親帶著我搭乘輪船去探望外婆的情形。而今母親往生將近一年,如此美麗的海景,此時感覺卻是不勝悲涼。

第一天的第一支香後,有幸聆聽聖嚴師父講解長蘆宗賾禪師〈坐禪儀﹀的影片開示,提到「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師父說明,不僅是善惡,一切的分別、對立,都要學習放下。念頭起來了,不要管它,「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師父的開示,及時提點我將喜歡、不喜歡的情緒,統統打包起來放一邊,安住於當下,好好用功。

第二、三天下午是登山經行,第四天下午是自由禪坐,經過幾天的打坐、經行和聽聞開示,身心已經逐漸安定,於是鼓起勇氣來到海灘上, 調整好坐姿、做好放鬆後,開始傾聽海潮音。

海潮如千軍萬馬奔騰嘶鳴,而我只是聆聽,不做反應。聽著聽著,有些信心了,再移到海邊岩石上繼續打坐。岩石下面有個岩洞,海浪沖進岩洞,在裡面迴旋翻轉後退出。因為這個迴旋,潮音不再是一瀉千里平鋪直敘,而多了一些迂迴共鳴,似乎有種欲語還休、守護與眷戀在其中。原本有些戒備的心徹底柔軟下來,漸漸融入潮音之中。

不知過了多久,搖鈴聲傳來。想到即將與這片大海告別,心中居然生起一絲留戀。四天前畏懼感傷,現在又眷念不捨,自己還真是妄想執著。大海示現柔情也好,無情說法也罷,都只是自己的心在分別、計較。大海變幻無常,其實比大海還無常的,是自己的這顆心啊!

禪五結束時,問自己到底聽見了什麼?聽見面對無常、愛別離苦的抗拒之心嗎?聽見常常用過去經驗來捆綁自己、自尋煩惱的愚癡之心嗎?大自然的聲音,其實就是自己的心聲,難怪師父和法師們一直耳提面命方法的重要性。

「放捨諸相,休息萬事」,持續不斷地運用方法,我們才可能得心自在啊!

念佛禪七心得

動靜相續 佛號不斷

◎魏瑟琴

這次參加九月底在三義DIY心靈環保教育中心舉辦的念佛禪七,希望透過禪法來鍛鍊,增長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智慧,消融自我煩惱。 這次主辦單位調整念佛禪的流程,加長繞念時間。起初聽到這樣的更動,心中浮現排斥感,擔心自己體力不勝負荷,經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帶領示範,以及總護常乘法師適時提點,心漸漸安定、釋懷。

藉由不斷調心攝心,融入大眾和諧的音聲當中,專注持誦佛號且配合著規律步伐,雖然長時間處在快慢交替的走跑行進中,卻與平常身體在動中持續不久就出現的疲憊感不同,過程中的肩痠、胸悶、氣塞、癢麻及腳痛,逐漸轉化調整,反倒有舒暢輕盈的感覺,一點兒也不累。許多禪眾在心得分享時,也都談到在動中所體驗的種種受用,回響熱烈。

禪期中,喝水洗手時段也做了更動,視個人需求自由出位,不集體出堂休息,禪眾因而有更多時間用功。動態繞念與靜中坐念緊密結合,方法的練習綿密延續,佛號自然相繼不斷,絲毫不費力。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中談及,永明延壽禪師每天要念佛八萬聲,能有這麼多時間念佛,是因已修成念佛三昧,不論待人接物、處理事情、寫文章及看書,都在念佛。禪期中,聖嚴師父開示影片提到,禪淨兩宗可相輔相成,由有相念佛入手,達到無相念佛的究竟處,自然可期。

念佛禪的運用,對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壓力備增的現代人來說非常適用,視個人調心的體驗,淺者可放鬆身心壓力,具健身功能,深者可開發人人本具的無我智慧,自在過生活,值得大力推廣,自利又利他。

齋明寺禪一心得

修行,為了遇見自己

◎王秀卿

回想五年前與禪修結緣,後因工作及家務中斷了,直到去年(二○一六)參加福田班、快樂學佛人,有了基礎佛學觀念,加上每週禪坐共修及平日禪坐的養成,開始遇見了「心」的自己,生活從此不一樣了。最明顯的是處事較淡定,與高中階段的孩子在感情及生活互動上更緊密,這都是禪坐帶來的改變。

九月初,利用一整天的假日到齋明寺參加禪一,與自己好好相處。由於多數學員是第一次參加,因此法師在方法及動作上細細解說,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禪修過程中的缺失。

在齋明寺禪修,也是在享受大自然的洗禮,戶外蟬鳴鳥叫不絕於耳,上坐後很快能在一呼一吸間,享受身心的放鬆,甚至感受到心跳的脈動。拜佛時,法師的提醒更讓我們不斷收攝身心。

各組分享時,由於組員都剛接觸禪修,我分享可以下載禪修APP,以及曾聽到有師姊表示自己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打坐的精進故事,與大家共勉。

禪修帶給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心境上的轉變,正如一篇文章所說,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自己,我已漸漸能夠領略,並告訴自己:不會再離開這麼好的修行法門了。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

法鼓山園區萬行義工,歡迎您一起來植福修慧成就人間淨土!

景觀維護.環保清潔

請攜帶環保餐具、水杯及替換衣物

◆環保清潔日(園區環境維護):11月12日(日)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11月12日(日)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2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http://fagushan.ddm.org.tw 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11)
以智慧善用福報
中秋月明 心燈盞盞亮
【溫哥華戶外禪五心得】
比大海更無常的心
【念佛禪七心得】
動靜相續 佛號不斷
【齋明寺禪一心得】
修行,為了遇見自己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
景觀維護.環保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