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佛陀聖地 行師父悲願
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之際 僧團帶領信眾赴印度朝聖 願發菩提心緬懷師恩

▲朝聖團第三梯在正覺大塔前合影,祈願將佛陀的教法永遠銘記在心,並廣為弘揚。(張華倚 攝)
【本刊訊】「為了緬懷佛陀遺留在人間的恩澤,我們以朝禮他的遺跡來表達崇高的敬意,這也是飲水思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表現。」一九八九年聖嚴師父以回到佛教源頭的心情,帶領八十位弟子赴印朝聖;二十九年後,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為緬懷師父教澤、感念信眾護持,並凝聚四眾願力,僧團與護法總會規畫六梯次印度朝聖,從十月二日起,至明年(二○一九)三月底止,將帶領約四百餘位護法信眾,循著聖嚴師父的腳步,巡禮佛陀聖跡。
由於距聖嚴師父二○○二年帶領五百位弟子赴大陸巡禮禪宗祖庭,已時隔十七年之久,僧團再度舉辦朝聖行程,護法信眾反應熱烈,僧團特地舉辦二次行前說明會,讓眾人對於朝聖的意義與心態,有充分的了解與準備。
每梯次十一天的朝聖行,全程聆聽聖嚴師父於一九八九年印度朝聖之旅的影音開示。除親炙佛陀出生、成道、初轉法輪、入滅的四大聖跡:藍毘尼、菩提伽耶、鹿野苑,與拘尸那加外,亦踏訪佛陀說法的靈鷲山、竹林精舍;首次成立比丘尼僧團及阿難尊者舍利塔所在的毘舍離;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大學,以及有「印度的母親」之稱的恆河。

▲第一梯朝聖團員們於正覺大塔旁做晚課,以清淨的梵唱禮讚佛陀的成道。(三學院 提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置身於原本只能在經典中讀到的場景,加上聖跡所在之處仍留有的傳統農村景象,勾勒出佛陀的生活情境,經典內容頓時鮮明深刻起來。跨越二千六百年的時空,與佛陀、聖弟子,以及聖嚴師父重聚;與來自不同傳承、不同國家的佛弟子,共同感恩憶念佛陀的教法;在各個聖地精進用功,體驗靈山勝會今猶未散的殊勝。如此時時處處與佛法相應,四眾弟子滿是法喜與感動。
聖嚴教育基金會副主任楊展楣表示,諸多聖跡中,那爛陀大學的遺址特別讓她深切感受到,佛教的興衰不離無常法則,更體認到聖基會存在的使命,便是透過學術教育流傳佛法,讓佛陀的教法在人間永續。
「參與護法信眾印度朝聖之旅,是一個優質的成長過程,因為有最好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僧團都監暨第三梯朝聖團團長常遠法師分享,佛陀行腳於恆河兩岸弘法四十多年,臨涅槃時仍在說法度眾,聖嚴師父也同樣為了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而奔波世界各地,捨報前還叮嚀著四眾弟子,「身為弟子,最好的報恩方式,就是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和護持佛法。」一趟聖地之旅,更能讓人重回初心,提起願心。(相關朝聖心得詳見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