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法師帶領禪七、弘講禪法 分享禪宗日用智慧

馬來西亞道場 清涼禪意解暑熱


▲馬來西亞道場舉辦一年一度的精進禪七,大眾攝心用功。(李梓銘 攝)

【林洄如、王靜涵/馬來西亞報導】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馬來西亞道場舉辦一年一度的禪七,由果徹法師擔任小參法師、僧伽大學課務組組長常正法師擔任總護,四十一位學員精進共修;二十六日,果徹法師主講「漢傳禪法的生活智慧──禪心解纏心」講座,二百二十餘位信眾踴躍參與,在高溫暑熱中,體驗禪法的清涼滋味。

此次禪七聆聽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師父特別強調漢傳禪法的大悲心、菩提心與感恩心,提醒以佛法中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念為指引,時時刻刻不斷地體驗自己的身心狀態。大堂分享時,多位第一次參與禪七的學員分享,原來腿痛是可以克服的;其中一位學員也感恩表示,在師父的開示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總護法師勉勵,大馬的禪眾相對年輕,很容易安定下來,希望大家能珍惜現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好好地繼續修學佛法,弘揚禪法、多親近道場與善知識。


▲果徹法師分享用禪心解纏心的智慧。(楊培福 攝)

二十六日的講座中,果徹法師指出「禪在平常日用中」,漢傳禪法可以運用在各個層面,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或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能隨時隨地安心於當下,也就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即是漢傳禪法的特色。運用漢傳禪法,可以調和身心、開發智慧,不論任何宗教,只要願意接受和練習,人人都可學習,並能得到禪法的利益。

至於如何以禪心解纏心?果徹法師表示,「纏」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源是自我中心的執著。要從煩惱心解脫出來,就要先「知苦」,也就是認識什麼是「苦」,才能「離苦」。知苦是人生的事實,離苦則是人生的目標,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

法師提到,現代人多缺乏關懷他人的精神,關鍵在於自我中心太重,因此需要先真實地認識自我,並透過禪修的方法及工夫,達到自我消融。法師分析,禪法可分為三個層次:一,可於日常待人接物中,自安安人、自利利他;二,可以斷除煩惱;三,達到圓滿成佛之目的。

法師也提醒,雖然修習禪法的究竟目標是成佛,但不應該好高騖遠,而是踏踏實實地生活。因為,學佛、習禪,是在成就他人之中也成長自己。因此,法師舉《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作為修行的觀念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心不隨境轉,以成就他人來成長自己。

最後,法師勉勵大家,當我們清楚地認識了小我是誰,便不再輕易被外境所影響;若進一步體驗到大我,亦即我與世界是一體的,沒有對立,便會積極助人、熱愛世界;如果進而達到無我的境界,自然會奉獻自己給一切眾生,結平等法緣,最終消融自我中心,解脫自在。

東初禪寺啟建梁皇寶懺暨三時繫念法會

慈悲禮懺 為全球祈福

【郭俐岑/紐約報導】鑑於全球天災人禍不斷,並為新道場建設祈福,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一日紐約東初禪寺特於象岡道場啟建為期七天的「梁皇寶懺暨三時繫念法會」。雖然遠離市區,但遠從各州、加拿大及臺灣前來參與的民眾仍多達百人。

為讓參與大眾了解《梁皇寶懺》懺文的起源、內容及意義,法會前,東初禪寺特別舉辦「梁皇寶懺──佛學工作坊」,幫助大眾在法會中更能發心懺悔、慈悲誦念,讓法界眾生藉由大眾的精進力,超越業力枷鎖。

法會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主法,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監香,以及悅眾法師帶領大眾精進共修。每日晚間,果醒法師以《六祖壇經.懺悔品》為開示說法內容,進一步解說事懺與理懺的觀念。法師指出,只要還有外境,便是一種無明,進而提醒大家,應懺悔那顆有能所的心;當懺到能所雙亡時,全世界只剩下一人,沒有對象的相續互動,自然也沒有貪瞋癡的現象,此即懺文中「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的意義。法師也舉出與師父互動過程中的點滴,期許大眾能夠將外在的紛擾內化為智慧,並能時時涵養慈悲心以待人處事。

梁皇寶懺法會圓滿後,接續舉辦三時繫念法會,希冀藉由阿彌陀佛的願力,帶領法界眾生超脫三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果醒法師藉由經文裡的「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提醒大眾,放下那顆不斷向外抓取執著的心,以找回自性的無盡寶藏。


▲東初禪寺啟建三時繫念法會,希冀藉由阿彌陀佛的願力,帶領法界眾生超脫三界。 (郭俐岑 攝)

香港道場佛法講座

用佛法淨化自己與社會


▲果慨法師勉勵大眾善用佛法,發揮安己安人的力量。(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身為佛教徒,是否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在亂世中自持,又可否給身邊的人,傳送安定的力量?法鼓山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於九月十四、十五日再次到訪香港道場,主持一連兩日的講座。

「學佛是為了遇見自己,不是為了遇見佛。」果慨法師指出,淨化自己的當下,就是淨化社會。外在環境不斷改變,「境」讓我們學習「覺」,因為有無常,所以更加要努力。能善用佛法的人,會跟隨環境而作調整,精準地回應當時的狀況,而慈悲就是佛法的根本。

法師分享,聖嚴師父曾經說過,道場不是要把大家找回來,而是要將大家送出去,與眾生分享學到的佛法。人人做好自己,便能善用佛法,聆聽他人的心聲,發揮安定的力量。果慨法師說:「我在哪裡,淨土就在哪裡。」自覺、覺他的人稱為佛,學習各種法門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成佛。「不二」就是超越兩個對立,感受所有事情,在大時代中安身立命,智慧的高低,即在面對不同情境中顯現。

一般人以為,跑馬拉松最重要的是耐力。不過,法師提醒,最重要的其實是「方向」,要跟著當前的因緣往前走,終點站是成佛,不要留在死胡同,看事情時,要把時間和空間都拉長,站在高處看。

如同行船時,如果水不夠深,船就會處處碰礁,因此法師勉勵大眾,必須持續累積資糧,努力修行。

紫雲寺經典講座

深入《金剛經》尋「空」之旅

【蔡宜蓉/高雄報導】凡夫的煩惱不僅種類多,且硬度高,想要斷盡,非得一把堅利的智慧劍不可。紫雲寺邀請佛學研究者許洋主講授《金剛經》課程,為期六堂課,首堂於九月十一日開講,現場座無虛席,兩百多人深入《金剛經》,搭上尋「空」之旅,期能取得金剛智慧。

《金剛經》中無一「空」字,如何說空?如何從經文中解空義、悟佛法?又如何修才能信心堅固而成就道業呢?許洋主從梵文經名Vajracchedikā-prajñāp ramit 帶領信眾初步認識。《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金剛能斷」是由vajra(金剛)和chedikā(能斷)二梵字組成的複合詞。

「金剛能斷」有兩種解法:一、金剛比喻「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二,金剛比喻「煩惱」,即煩惱如金剛般難以破壞,唯有般若能摧斷它。而Prajñāp ramit 譯為「般若波羅蜜多」,有依智慧到彼岸之意。經題之義,係指以無堅不摧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彼岸。

經文開始,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求菩薩道的善男子或善女子,應如何安住?應怎麼修行?應怎樣攝心?這些答案,在接下來的經文及課程中將一一得到解答。深入淺出、條理分明的解說,讓《金剛經》成為每日修行的實踐項目。許洋主叮嚀大眾:「《金剛經》中所蘊含的智慧,是要讓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作為『路標』或『燈塔』使用,不只是在嘴巴上說說,或在腦袋內想而已。」

安和分院「佛法與醫學系列講座」

以病為師 用法作藥

【林雅櫻/臺北報導】安和分院一系列廣受好評的「佛法與醫學系列講座」,九月八日邀請中醫師黃浩瑞、職能治療師王柏堯、營養師邱雪婷,分享預防醫學與樂齡保健的重要;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則以「法的療癒」為題,深刻探索佛陀對生死、病苦、醫療的教導。逾五百聽眾一同前來學習「以病為師、用法作藥」的智慧。

「面對病痛,除了透過藥物減緩病症,更重要是調整生活步調。」黃浩瑞分享中醫如何看待生病的原因,提醒民眾要懂得檢視身心靈狀況;擁有博士學位、長年茹素的邱雪婷,從食譜規畫、營養成分、烹飪手法,分享素食對身心及環境的益處;「避免重複姿勢、過度負重,只要建立正確的保養觀念,就能有助於維持肌肉關節的健康。」職能治療師王柏堯帶領民眾做骨骼簡易自我檢查,及放鬆運動。

「色身不在,法身常存。」果賢法師從聖嚴師父《美好的晚年》與杜正民教授《法的療癒》著作中之菁華,分享當他們面對病痛與生死,如何以生命實踐、體驗佛陀教法。法師描述當年師父一週洗腎三天、抱病弘法的歷程,不論順逆境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認為是可愛而美好的;杜教授雖受癌症所苦,臨終前卻微笑依然、安詳自在。

果賢法師表示,面對各種境界,猶如每天都在考試,要將逆境當作是佛陀的試題,以及成就我們學習的老師,大大小小的關卡,都是為了人生最後的畢業考,鼓勵大眾將師父的教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馬來西亞道場 清涼禪意解暑熱

【東初禪寺啟建梁皇寶懺暨三時繫念法會】
慈悲禮懺 為全球祈福
【香港道場佛法講座】用佛法淨化自己與社會
【紫雲寺經典講座】
深入《金剛經》尋「空」之旅

【安和分院「佛法與醫學系列講座」】
以病為師 用法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