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生命的核心價值

菩提本無樹,生命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八月底、九月初,
寶雲寺首辦「經典.生活研修營」,
引領青年朋友從《六祖壇經》中,
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


▲青年學員於「經典.生活研修營」中,跟隨法師的引導深入《六祖壇經》,發現生命中的核心價值。

◎文/陳玫娟‧圖/廖順得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年輕人如何將所聞所讀的佛典,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一日,寶雲寺首度舉辦「經典.生活研修營」,六十五位來自全臺各地及澳門的大專學生、社會青年,跟隨弘化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寶雲寺監院常慧法師的教導,以及臺中法青團隊的引領,於「教、觀、用」三大面向的共修課程中,深入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發現生命的核心價值,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

印度佛法的中國化,統合於隋代智者大師;開展出生活化的實踐,則是唐代惠能大師強調日常即是修行,成為中國禪宗最大特色。果慨法師依《六祖壇經》內容介紹惠能大師生平,談到六祖因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有所領悟,藉以告訴學員修行須以無我的態度,隨順當下因緣,而最重要的是先發菩提心。

「修行不僅要『自覺』,遇事能自我覺照,不讓自己起煩惱,從而生起智慧;還要能『覺他』,也就是不讓他人起煩惱,進而幫助他人消融煩惱,也就是慈悲。」果慨法師表示,從解脫道走上菩薩道,方是具足智慧慈悲的成佛之道。

「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在「教」的課程中,果慨法師著重於教理觀念的引導;「觀」的課程中,則由常慧法師帶領學員禪坐,實地用禪法安定身心。「唯有定的基礎,才有慧的作用。」常慧法師以《六祖壇經.定慧品》的觀念,循序引導學員練習放鬆、體驗呼吸、自我觀照、捨去念頭,踏實熟練安心之法。


▲完成人間淨土拼圖後,學員踴躍上台分享過程中的體會。

每日於「教」、「觀」課程後,安排「用」的實作探討。「回想生活中,你會容易因別人的看法,而影響判斷或選擇嗎?」「與長輩或家人觀念不同時,如何幫自己處理內在的心情?」透過分組問題討論、觀看影片、互動遊戲,法師與法青團隊引領學員回溯過去人生經驗,分享生命體會,釐清既有的慣性思考與價值觀。

其中,在「自己卡關」和「菩薩下凡」活動中,學員們以不具名紙卡,寫下自己的煩惱並貼到牆上,由其他學員取下卡片,寫下解決的方法,再貼回牆上。當學員拿回自己的卡片時,每個人都有共同的感動:「寫自己的煩惱時,可以隨意流暢;回應別人的煩惱時,則很認真去思考如何幫忙解決,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能夠幫助對方。」這樣的體驗,也讓學員領會到《壇經》所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原來助人的菩提心,人人都有!

研修營最後進行一場拼圖活動,每位學員拿到一塊黑白線條的拼圖,各自上色後再做拼組。當看到最後完成的「人間淨土」畫作,眾人既驚訝又驚歎,手中那片不知內容的拼圖,原來是人間淨土的一部分!

四天三夜一起生活、學習和實踐,年輕的心收穫滿滿,除了課堂上不時提問、課後圍繞法師們請法,大堂分享時,學員個個踴躍回饋:「原來禪修的每個動作,背後都有意義。」「法師的講解,讓我們明白自己要走的是大乘菩薩道,而不是停留在解脫道。」學員們發願回去後繼續用方法,並期許與人分享佛法,為發揚佛教盡一份心力。


▲透過早晚課誦讀《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智慧也一字一句讀進內心。


《六祖壇經》研修營心得

帶煩惱來 帶智慧回去

◎蔡佳妤

這陣子,正經歷著暴風雨般的內在衝撞。不斷追求一些自己羨慕的東西,不論是個性上還是其他,想要成為別人心中那個完美的樣子,以至於忘了自己真實的樣貌。看到海報上「發現生命中的核心價值」這句話,用力撞擊著我,我生命中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聽果慨法師講《六祖壇經》,除了對內容驚歎不已,也從中了解到經典並非遙不可及的學理,或只是一個記載故事,而是與我們生活切身相關,能夠經由練習而做到。不同以往所聽到的,多半告訴我們煩惱生起時該如何消去,而是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在字句中思考:煩惱的源頭是什麼?本自清淨又為什麼有這些煩惱?

很容易對自己過去不好的表現懊悔,所以覺得禪修課對我而言是很需要的,學習如何將心安住當下,專注在呼吸和每個覺受上,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練習每一炷香都是新的開始,不要再為上一炷香的昏沉或散亂煩惱自責。

第三天下午,主持人讓我們在卡片上寫下一直無法突破的輪迴。寫的時候,不太想去面對心裡已經上了鎖的東西,但還是想再給自己一次解開的機會。接著主持人讓我們再選一張卡片,回覆別人生命中的輪迴。看到別人將心中的傷口攤在面前時,比處理自己的困難還謹慎。感動的是,聽大家分享寫回覆時的感受,發現我們的心都一樣,充滿為人著想的溫暖,原來行菩薩道的心是本來就有的啊。

在學佛路上,有時以為信心永遠不會退縮,但境界一來,或用不上方法時,不免還是起了許多煩惱,甚至懷疑。「每次進來道場,都是為了要走出去。」深深認同法師的這句話,每次都帶著滿腔煩惱而來,又在莊嚴與寧靜中倒空自己,再緩緩放入鬆軟的沃土,讓心中的嫩芽漸漸茁壯,還能在成長過程中,與人分享佛法帶來的喜悅。

傳燈院助理監香成長營心得

愈是簡單 愈不容易

◎陳秀鳳

九月八日在雲來寺,第一次參加助理監香成長營。課程一開始,傳燈院監院常襄法師從三時調三事幫我們複習起,雖是初級禪訓班的內容,也是每次禪坐共修都會進行的過程,但最基礎往往也最容易被忽略,所以法師特別以實例來提醒我們方法的重要性,其中對於正念與妄念的區別,感受特別深刻。

一直將正念理解為正向思考,原來是個誤解。法師說明在禪修過程中,只要念頭離開原先設定的方法,都稱之為妄念。日常生活中,正念是一種現在進行式的練習,隨時對身心狀況保持敏銳度,對念頭與感覺的生起、停留、消失,保持覺照並不加以評判,還需練習以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來觀察自己。帶著這個方法去體驗吃飯禪、經行和大休息,當下發現到:愈是簡單、習以為常的事,要隨時保持在正念上愈不容易。

播放聖嚴師父影片開示時,聽著師父娓娓道出中華禪法鼓宗的淵源和特色,除了對法鼓山的禪法有更深的了解,對中華禪法鼓宗在承續傳統禪法之外,又有創新的內涵,不由生起無限感動與讚歎。

記得師父曾說過,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是「承先啟後」。這次成長營中,看著地區資深的師兄姊帶領新進菩薩來參加培訓,並在課程中做了精彩分享,前輩提攜我們後輩的用心,處處表露無遺,這樣「承先啟後」的教法相傳,自己何其有幸,得此因緣領受教導與傳承。我發願將所學內容,好好消化並運用,接引更多有緣人,來法鼓山聞法學禪。


▲助理監香成長營中,常襄法師從三時調三事複習起,學員們從中領略最基礎的修行。(釋演化 攝)

課外心一章

從勉強自己到歡喜奉獻


▲福田班學員修福又修慧,感恩有學習奉獻的機會,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溫哥華道場 提供)

◎陳修明(溫哥華福田班)

來到法鼓山之前,以為傳統民間信仰就是佛教。上福田班的第一次課後作業,問到聖嚴師父的特質,這才有機會探究師父生平,思考師父是怎樣一位出家人。

為了弘揚佛法、作育人才,師父於一九八九年創辦法鼓山,籌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作為實踐三大教育,以及實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歷時十六年,法鼓山園區於二○○五年落成開山,期間艱難萬分,若不是有極大的悲願,這根本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想到有溫哥華道場成為我們修行的家,有多位優秀的法師指導我們修行,都要感恩師父的悲心願行。

師父留下「四眾佛子共勉語」、「法鼓山的共識」、「四種環保」、「心五四」等,既精簡又寶貴,每一句都是我的修行指引。課後作業多次讓我們回答「心靈環保」相關問題,什麼是「心靈環保」?我的領會是透過調身、調息、調心,來消除心中的雜想妄念,保持心靈的平靜、安穩與清淨。

這次在福田班學習,讓我在忙碌煩躁的生活中,有個聲音提醒自己要放慢動作,觀照自心,活在當下,練習透過智慧與慈悲的眼睛,去看待周遭事物,這也讓我對身邊人事物有了新的看法。 

法師授課常提到六度波羅蜜,其中以布施最簡單。二十小時的義工學習時數,我是在最後幾週才完成,由勉強自己變成歡喜奉獻。記得課堂分享時,有位師姊提到只要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人人都可以變成萬行菩薩。感謝法鼓山讓我有機會擔任義工,不僅可以修福修慧,還可以服務眾生,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馬來西亞心靈環保青年營

聽見心之旅

◎陳俐賢

沉澱身心,往內觀照,進而回到自己、認識自己。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馬來西亞法青會舉辦了「心靈環保青年營.聽見心之旅」,五十四位學員由青年院演信法師、演柔法師帶領,展開「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的禪修體驗和自我探索。

演柔法師帶領「自我探索工作坊」,透過牌卡遊戲提醒我們煩惱生起的原因,來自常常活在他人眼裡,用他人的標準來定義自己。法師又運用情緒卡,引導我們認識沒有覺察到的情緒,清楚讓自己困擾的事,明白情緒來自於自己,而不是他人,透過這樣的覺察,便能發現我執的念頭。法師分享「過程就是結果」,遇到任何問題,實踐聖嚴師父教導的「四它」,只要面對它、接受它,便能隨順因緣處理和放下。

禪修也是覺察自己情緒的好方法,練習放鬆,專注於每個當下,讓心沉穩安住。演信法師介紹禪坐的方法和步驟,包括:七支坐法、入靜、止靜和出靜;也讓學員體驗「動中禪」,如八式動禪、臥禪、托水缽、經行等等。

在感恩之夜,學員們觀看《他的身影──禮物》影片,在馬來西亞道場法青會輔導法師演明法師帶領下,一起傳燈、發願、供燈,寫下祈願卡。大家提起了感恩心和初發心,願接引更多人來學習佛法,攜手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在青年院法師帶領下,馬來西亞學員於「心靈環保青年營」中展開禪修體驗和自我探索。(李選全 攝)

發現生命的核心價值

【《六祖壇經》研修營心得】
帶煩惱來 帶智慧回去

【傳燈院助理監香成長營心得】
愈是簡單 愈不容易

【課外心一章】
從勉強自己到歡喜奉獻

【馬來西亞心靈環保青年營】
聽見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