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高僧,閱讀自己

閱讀高僧的目的,不是去累積數量,也不是畫重點、作科判,
而是去形塑更豐厚、更清楚的自己,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


(劉建志 繪圖)

◎釋常啟(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

法鼓山僧伽大學有一門必修課「高僧行誼」,早期由聖嚴師父親自授課,將高僧的思想、事蹟與行誼,精煉成現代僧人可效法、可學習的典範楷模。儘管時移世異,透過師父娓娓道來,有如夜空中精準定位的北極星,永遠為迷路人指引方向,彷彿能一窺歷代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看到無動於時空遷變中的不朽明燈。

與其說是師父為我們講述高僧,不如說是我們在傾聽師父,用自己的生命和高僧所作的交流,不只進入高僧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更反映師父「為何」與「如何」說這些高僧,讓我們更了解說書人。只不過,接收咀嚼過的東西雖好消化,卻無法幫助我們親自會晤高僧,進而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讀書,在讀,不在書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人們求效率,急著跟上潮流,風行很多電影或書籍的縮時解說,搭配吸睛的視覺效果,引人注目,卻導致人們愈發懶惰,只想抄捷徑,不肯自己思惟。然而,閱讀的本質在慢,雖有別人的觀影或讀書心得可聽可看,終究只是參考,聽聽不同觀點,可避免落入偏狹。若自己沒讀過看過,便無法用自己的學習與整理,與之對照激盪,難以得到新的啟發,況且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不見得會珍惜,忘得也快。

繼程法師曾說:「品茶,不在茶,在品。」讀書亦然,在讀,不在書,所以僧大學僧除了觀看師父講高僧的影片,也須自己閱讀。閱讀後才會發現,如良師益友般,當掉到谷底時,一本書會接住我們;不曉得往哪邊走的時候,能為我們指路;志得意滿時,給予當頭棒喝。原來,閱讀不只為了不知道而讀,也為了映照自己是什麼樣子而讀。

閱讀,擴大生命格局

會選擇出家的人,或許天生就有僧人的DNA,會選擇這本書或哪位高僧,也隱含著自己的現況與特質,如果不去探索,可能一生都不會察覺,遑論朝此發展。理論上,人生充滿未知,受我們的個性、環境與機緣使然,而有各自的開展。若能知道自己潛藏的DNA,會讓我們生出信心。這信心不須仰賴外在給予,而須靠自己多方探索。打開《高僧傳》,花時間閱讀,那觸角自然會幫助我們打破局限,擴大生命的格局,身體到不了的遠方,心靈可以。

以前僧人的經歷,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再相遇,但透過閱讀,可遇見許多前人的觀點和智慧,不論相應與否,都能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異同。閱讀高僧的目的,不是去累積數量,也不是畫重點、作科判,而是去形塑更豐厚、更清楚的自己,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此後,當我們思考、發聲或行動時,便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所有讀過的高僧,都會成為我們的後盾。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以書香淨化人間


▲讀書會帶領人的角色是催化者、連結者、引發者。(信眾教育院 提供)

◎張耀心

閱讀,可讓人沉澱安靜,還可增長知識、療癒身心。然而,一個人的閱讀終究是隨性的,參加讀書會共讀與交流,可得到解惑,激盪出更多思考火花,是很值得推廣的活動。由於因緣不具足,等待至今第三年,時間終於點頭。抱著欣喜又忐忑的心,從臺南北上農禪寺參加「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聖嚴師父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法鼓全集》編輯小組召集人果毅法師於第一堂課上,為我們介紹師父的完整著作,以及堅持編修和四次出版的過程。如同第二天上課時常遂法師分享,他是在讀了不同版本的佛書後,才發現師父最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將深奧的佛法精準表達。內心不禁生起「師父的著作這麼好,讀的人這麼少」,推廣讀書會是必然且必須的。

培訓課由帶領讀書會三十多年經驗的方隆彰老師授課。老師以師父的話「讀懂一句,受用一生」開場,告訴我們讀書會的功能與重要性。他傳授並運用「四層次提問法」來帶領讀書會進行,提醒大家帶領人的角色不是「教」,不必什麼都會,而是要「引導」,做個催化者、連結者、引發者,要懂得聆聽、帶領討論、引發互動、整理交流內容。

方老師表示,靈活運用四個層次,引導讀書會成員從客觀的材料理解,到主觀的感想領悟,層層思考,每個人都可以在深入討論、彼此分享中得到法益,進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老師特別強調第二層次「回應與消化材料」的重要性,卻容易在讀書會中被跳過,提醒我們別忽略。

「深度閱讀聖嚴師父的著作,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心靈環保讀書會的願景。經過培訓,相信許多學員和我一樣,深刻感受到推廣讀書會的責任和使命。衷心期待大家發願共同來推動,成就眾生也成長自己。

洛杉磯心光講堂心得

CEO的補位精神

◎Daniel Lin

一開始與孫雄生(Tony)菩薩聯絡時,內心有點緊張。他是一家跨國貨運公司的老闆,而我只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出乎意料地,他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有問必答,這讓我想了解是什麼樣的人生歷練,讓一位有成就的人如此和藹可親?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洛杉磯道場線上「法青.心光講堂」中,孫菩薩以「補位的精神」為題,分享自己的許多故事。當初一句英文也不會的他,憑著不畏失敗的精神,找到在美國的工作機會。後來他用綠卡抵押,租車創立公司,幫助人們搬家。十五年來,他還發心將法鼓山的書籍物品,免費運送到全美各地,協助宣揚佛法,也讓員工和顧客受益。他那份肯做肯學的態度、發心助人的願力,令我敬佩,也激勵自己效法學習。

孫菩薩提到自己的人生七字訣「學、做、修、跟、補、擔、讓」,每個字都是親身經歷的濃縮,字字包含佛法的精神,也給了我們具體實踐佛法的方向。他談及人們之所以不想嘗試新工作,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直接說中我的情況,令我備感慚愧。他分享要克服自己的恐懼,需要藉助佛法的力量,當恐懼消融後,便有勇氣嘗試新的工作內容,如此不僅能提昇自我價值,從職場角度來看,也能增加在公司的分量。

因時間關係,我們只聽到孫菩薩一小部分的智慧和經驗,但已讓我受用不盡。有如他克服各式各樣的難關一樣,我彷佛也得到了新的勇氣,去克服自己的難關。

以純淨樂聲為世界祈福

「世界和平人安樂,祈願許願還願……」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下午,紫雲寺廣場傳來溫暖旋律,由高雄法青純淨樂團舉辦的「為世界祈福音樂會」,帶來一首首溫暖人心的曲目,六十多位民眾齊聚現場,祝福世界「樂來越好」。

聽眾輕閉雙眼,感受微風吹拂、感謝大地無私地支撐著萬物、感恩家人、朋友以及自己總是在彼此身邊陪伴著;當非洲鼓隊的鼓聲響起,彷彿聽見自己的心,充滿希望的跳動。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藉由純淨的音聲、輕快純樸的和旋,純淨樂團表示,希望在很忙很累的時候,大家能夠用上禪法,將徬徨的心安定下來。

最後,法青也和聽眾一起朗誦為臺灣及世界祈福文,從每一個人的承諾做起,迎向簡單、樸實與心靈環保的未來。(文/李存中、曾意卿. 圖/郭來謹)

樂齡關懷工作坊心得

陪伴阿公後,我懂了

◎李依珊

三年前參加「悟吧!二日營」後,有幸參與張寶方老師帶領的「生命關懷工作坊義工培訓」,原想之後可與大家至臺北榮總安寧病房做關懷,卻因當年於中部工作,以致未能參與,成為這些年心中惦念的遺憾。

然而,就在去年(二○二○)六月,九十三歲仍耳聰目明、行動自如的阿公,因身體不適北上臺大醫院檢查,結果為癌末,轉安寧到過世只有七天。當時新冠疫情當頭,出入醫院、國外親屬返臺格外困難。一切來得令人措手不及,但在錯愕的當下,才發現三年前種下生命關懷的種子,已然在心底扎根萌芽,成為關鍵方向的指引。期間閱讀了多本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的書,對於生命關懷的價值與態度,有了深一層的省思。

我曾經是個害怕尷尬的人,若同處一個空間,對方卻沉默不語、不回應時,便會感到局促不安。然而,經歷了阿公的事,才真正明瞭陪伴的意義。

忙完阿公的佛事,正希望向寶方老師道謝時,偶然發現法青「樂齡關懷工作坊」的文宣,報名時欣喜且感恩,一方面是向老師道謝,更希望這次培訓後能真正去奉獻。

三年後再參加寶方老師的培訓,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在於演練關懷時的想法與感受。當年參與生命關懷工作坊時,內心總有一種不確定的局促感,擔心關懷陪伴時,是不是該多說些什麼,來填補空白靜默的尷尬?總想知道對方對於我的陪伴關懷,感受是什麼?

在阿公入院到往生的過程中,我努力實踐當年寶方老師教導的心法,和阿公最後相處的時光裡,沒有遺憾。如今在課程中演練關懷陪伴時,清楚地知道該怎麼做了,內心十分踏實,不再為了不確定感而煩惱。感謝法鼓山、寶方老師、所有促成工作坊的菩薩,以及每一位帶著人生故事而來、一起學習的夥伴們。

法鼓長青班2021上半年開班

為生命的黃金時代,人生的豐收季節,帶來更多快樂與活力!

【報名對象】60歲以上社會大眾
【網路報名】開班前兩個月起報名,額滿為止
【洽詢方式】請洽各分寺院、護法總會各分會或信眾教育院網站

閱讀高僧,閱讀自己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以書香淨化人間

【洛杉磯心光講堂心得】
CEO的補位精神
以純淨樂聲為世界祈福

【樂齡關懷工作坊心得】
陪伴阿公後,我懂了

法鼓長青班2021上半年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