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法鼓傳燈 念師恩 續師願

年譜分享、禪學思想講座、紀實電影座談 不同角度緬懷師父 堅定學佛願心

【王曉亞、蔡常儒/綜合報導】緬懷創辦人聖嚴師父教澤,延續傳法火炬,北美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三處道場,於二月二十、二十一日兩天,聯合舉辦三場線上「法鼓傳燈日」系列活動,包括《聖嚴法師年譜》分享會、「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講座,以及《本來面目》紀實電影座談會,從不同的主題和角度,與海內外四眾弟子一起感念師恩,堅定學佛、護法、弘法的願心,接續師父的法身慧命,讓佛法的光明照亮世間。

第一場《聖嚴法師年譜》分享會以「心門解鎖.宅疫自安」為題,由年譜編著者林其賢、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與談,二百多位全球各地信眾視訊參與。林其賢分享《年譜》出版的緣起與過程、內容綱要、閱讀方式。他表示師父顯現一位平凡僧,但一輩子奮發向上,不斷地突破、學習,用一生展現悲心願行,教導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要不斷努力精進。

果賢法師分享,師父捨報之後,自己才體會師父在旁諄諄教誨的幸福在無限時空中,師父是哪裡需要他,他便去哪裡;哪個地方的因緣成熟了,他就去哪裡,「只要有法鼓山理念的地方,即是法鼓山;實踐師父的願,即是和師父在一起。」

第二場「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講座,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禪堂板首果興法師主講,全程同步英文口譯,共有六百多位信眾於線上聆聽。果醒法師提綱挈領介紹師父的思想,如「只有方向,無一定的做法」,是以「開發自己的智慧,也成就他人的智慧」為指標,順著時空背景而為,沒有一定要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順著慈悲原則而行,眾生需要什麼,就給予所需要的佛法關懷。

果興法師則精要介紹師父在美國帶領禪修的因緣、僧團三學研修院的成立起源、師父學習禪修的過程和方法,並將閉關的實證經驗與天台、華嚴經教接軌,進而貫通曹洞、臨濟的修行法門。

第三場《本來面目》紀實電影座談會,由影片監製楊蓓、導演張釗維與談。線上參與的聽眾Sharon Lee感恩地表示,以前雖然常去法鼓山,只知道自己喜歡在那裡,心情很平靜,但不了解為何產生這樣的感受。直到看完這部電影,上網找了師父過去的影片、法鼓山的講座,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果賢法師、林其賢老師於紫雲寺現場,視訊分享《聖嚴法師年譜》的願行典範。(郭惠芯 攝)


▲果醒法師分享師父的禪學思想,各地信眾於線上聆聽。(舊金山道場 提供)

農禪寺

後40人生 優雅開展


▲學員參加農禪寺「後四十的人生必修課」,學習開創踏實自在的下半場人生。(農禪寺 提供)

【江胤芝/北投報導】身處同溫層的溫暖美好世界,為何心中仍充滿矛盾與煩惱?農禪寺為中熟齡族群所開辦的「後四十的人生必修課」,三月十四日首度開班,第一堂以「聽見不一樣的聲音」為題,以工作坊形式進行,學員就不同的生命議題省思與分享,學習認識自己也接納他人。

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誠實面對生命每天都在倒數的事實,才能積極思考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體力與能力,做喜歡又有意義的事。「人都只有一次老的機會,卻沒有學習要怎麼老!」法師指出,寺院是一所生命教育的學校,除了修習佛法,也陪伴不同年齡層善用方法好好生活。

課程中,學員首先分享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並欣賞「貼心管家祖克柏」漫畫。貼心管家替主人翁一一篩選環繞身邊的人事物,形塑出溫暖美好的世界,卻迴避掉真實的聲音,令學員深刻自省:「人人都有貼心管家,從一早醒來就替我們選擇要吃什麼、看什麼新聞、跟誰交談……」

「要有勇氣否定昨天的自己。」常用法師從佛陀走出皇室舒適圈的歷程指出,對真實世界、生老病死感到好奇,是佛陀解開人生答案、生死之謎的關鍵,唯有「自覺」才能解脫根本煩惱,鼓勵大家走出同溫層,善用有限生命來創造無限的未來。

在觀看聖嚴師父開示影片「談資訊多元化及因緣的觀念」後,法師解釋,我們每一刻的想法都隨著各種因緣而改變,清楚因緣更要接納多元觀點,勉勵學員練習消融自我,透過對話來修復關係。法師並提供「觀、照、提」的心法,經由「身受心法」的練習,突破自身慣性、培養覺照力。「要迎向優雅晚年,是需要努力的,否則就是不識因緣、因果。」

學員林秀姿透過管家與主人的寓言,反思親子關係,看到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是過度保護與限制,期許自己遇到衝突時,能靜心檢視事情的多元面。甫從福田班畢業的張東淵從擔任義工的經驗省思,有時出於好心也可能讓他人不快,盼能學習溝通、跨越歧見,接納更廣闊的生命經驗。凃琍甄表示,這堂課打破過去她對佛教的印象,原來佛法能活用在生活周遭,「在步入中年、感到徬徨的人生階段,特別需要這般穩定的心靈力量。」

溫哥華道場

查可分享慈悲心的培養

【范智傑/溫哥華報導】二月二十日早晨,溫哥華道場舉辦佛法講座,邀請聖嚴師父西方法子、現居克羅埃西亞的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連線分享「如何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除了北美東、西兩岸民眾,還有新加坡聽眾於當地凌晨上網參與,在世界各地凝聚慈心,也為世間增添一份祝福。

「慈悲心是很大的課題。」查可提到佛教常用月亮來比喻慈悲,月亮無所不在,即使被烏雲遮住了,也仍然存在,正如人們本具慈悲心。「在大乘佛教中,慈悲心很重要。」他說明大乘佛教的目的,是度眾生得解脫,菩薩行所發的菩提心,就是廣大的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幫助別人拔除痛苦」。查可表示,知道別人的痛苦,並不是要自己和他人一樣痛苦,但我們必須知道苦是什麼,還有苦從何而來。發離苦的出離心是對自己慈悲,進而延伸到對他人慈悲。「我們要學習放下對自己的執著,因為自我中心很強的人,不會察覺到他人的苦受。」慈悲心不只是看到別人的痛苦,而是同理對方真正的感受,當自我愈少,愈能察覺到對方的苦。

查可還談到三種慈悲: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生緣慈」只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法緣慈」是對一般眾生,「無緣慈」則是同體大悲、無有分別。他也提到六波羅蜜中的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物質、時間是財施;傳布知識,佛法是法施;解除人們心中的恐懼是無畏施。「當我們與人分享佛法,就是對他人慈悲。」

如何培養慈悲心?查可表示,主要是不斷地練習放下自我。他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解說修行的方法,當我們能去除自身障礙,便能轉煩惱為慈悲喜捨,以「慈心觀」來練習,可以具體地從自己開始,然後逐漸擴大,涵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

安和分院

人生系列講座登場

【施心媛/臺北報導】以平安自在、銀力樂活為主軸的「人生系列講座」,三月十三日於臺北安和分院登場,近四百位民眾一同聆聽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僧團弘講師常隨法師、有鹿文化社長許悔之、金鐘獎主持人王浩一,分享如何因親炙佛法而翻轉生命,即使到了人生下半場,仍能一路向上學習的過程。

許悔之首先以「但願心如大海」為題,述說十八年前身陷生命低谷,透過六天五夜的閉關,專注鈔經。「當我專注鈔經,終於體驗到沒有煩惱的許悔之,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寫『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修學過程就像埋一顆種子,因緣到了就開出智慧的花朵。」他期許自己的心能像大海般寬廣深遠,不畏煩惱染著。

果賢法師以「深觀因緣學放下」為題,強調若能深觀因緣,即能看見重重無盡的因緣,而能學習在生命過程中不斷的提起與放下。法師以「人生的答案盡在《人生》」說明,他的人生可說跟創辦《人生》的師公東初老人、聖嚴師父的生命,有著很深的法緣。尤其師父在《人生》復刊時,寫下「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困之中見其光輝」等八句勉勵語,更是他人生順逆因緣的座右銘。而「《人生》要帶給世界光明和希望」,是師父對《人生》的勉勵,更成為法師一生的願力。

身為長子的王浩一,五十歲才有時間寫書。近年他在樂齡大學分享生死學,不講如何死,而是分享怎麼活。「人生到了五十,就要開始學會清掃、捨棄、重置。懂得捨棄,才能聰明變老。」他分享修繕過的陶瓷器,就像每個不完美的人生,經過磨難修補,才能成為一件件世間僅有的藝術品。

常隨法師以「不住不求以度瀑流」為題,藉由現齡八十多歲的珍芳達引用畢卡索的話:「人要活了很久,才知道如何讓自己保持年輕。人的精神可以像爬樓梯,一路向上。」引導大眾思考:如何從苦活到樂活?「運用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保持眼光高遠、心胸廣大,便可以度過生命的瀑流。」


▲常隨法師(左二)、王浩一(左一)分享如何樂活的方法。主持人為吳嘉沅(右)(王御丞 攝)

蘭陽分院

劉東啟引領傾聽老樹的語言


▲劉東啟分享傾聽老樹,與自然融洽共生的研究歷程。 (蘭陽分院 提供)

【郭淑娟/宜蘭報導】人生病了,可以找醫生治療,樹生病了呢?三月二十日,蘭陽分院「平安自在 任意門」第一場講座,邀請日本國家認證的樹醫生、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劉東啟,與一百五十位聽眾分享「如何傾聽老樹的語言」,引領眾人從尊重出發,在人與樹、人與環境之間,找到彼此共好的方式。

「您今天用了多少樹呢?」劉啟東提到,我們腳下踩的地板、手上拿的筆記本、平日吃的水果……都來自「樹」。樹,是地球上最偉大的供養者。地球的生命來自於太陽的能量,而樹正是能量的轉換者;森林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速度、涵養水源、保護土壤,提供人類及許多生物生存所需,因此正確理解樹木可說是人類文明很重要的一件事。

劉東啟表示,植物與動物的構造不同,不能用對待動物的思維來理解樹木,應該要拋開錯誤的認知,用心傾聽它的聲音,才能真正的保護它,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擔任教職的聽眾王盟君表示,原來我們一直用人的角度來照顧樹,以為是為它好的做法,反而對樹造成傷害。進而反思自己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應要再多些覺察,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讓彼此都能夠更好。

香港道場

邀您加入 夏日共修

【香港訊】春天將盡,夏日將至,全球疫情依然起伏不定,如何在無常中保持精進不懈,是佛弟子們重要的修行功課。繼「春之修行日常」後,香港道場將於四月六日至六月二十七日,繼續舉辦「夏.修行日常」網路共修,每節一小時十五分,由監院常展法師、三位常住常禮法師、演清法師、演建法師共同帶領。

過去一年,香港信眾已適應雲端共修的在家修行模式,接續推行的夏季共修,延續先前內容,包括:週二禪瑜伽、週三經教導讀、週四禪坐共修、週五念佛共修。首播時間為晚上七時三十分至翌日晚上七時,並於週六早上九時至週日晚上九時重播。本季新增週六大悲懺共修,時間為早上九時至週二晚上七時。

香港道場表示,希望藉由念佛、拜懺、禪坐、禪瑜伽等共修,幫助大眾調身調心。佛法開示將以人間佛教為主題,加入在家功課,分享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此外,也將收集參與信眾的心得和回饋,由法師於線上開示時,進行回應和解答。

實體活動停辦期間,香港道場期盼透過網路共修,為大眾帶來平安自在,讓修行定課成為生活的日常,凝聚彼此的善念願力,迴向疫情早日止息。

北美法鼓傳燈 念師恩 續師願

【農禪寺】
後40人生 優雅開展

【溫哥華道場】
查可分享慈悲心的培養

【安和分院】
人生系列講座登場

【蘭陽分院】
劉東啟引領傾聽老樹的語言

【香港道場】
邀您加入 夏日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