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關懷高雄城中城火災

方丈和尚率慈基會、紫雲寺團隊親臨事故現場關懷 舉辦超薦佛事持續為受災民眾安心


▲方丈和尚於城中城火災事故現場,為受難者家屬戴上佛珠,以佛法送上關懷。(慈基會 提供)

【高雄訊】十月十四日凌晨,高雄城中城大樓發生大火,造成四十六死四十一傷,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聞訊,隨即於十四日南下高雄,會同紫雲寺監院常參法師、高雄分會召委等,配合市府進行災後關懷。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十六日專程前往高雄火災事故現場及殯儀館,親自關懷罹難者家屬,以佛法安穩大眾身心。隔天上午,寺院管理副都監果器法師赴城中城火災法會靈堂主持超薦祈福佛事,祈願罹難者往生淨土善處,生者心安平安。

十五日,法鼓山關懷團隊在常順法師、常參法師帶領下,持續在市立殯儀館與社會局社工人員關懷受難者及家屬。法師和義工們依家屬意願陪同認領親人遺體,並在寄棺室外協助家屬為往生者誦念經文、佛號迴向。難的住戶中,有慈基會長期慰訪的關懷家庭,或是信眾的親友;由熟悉的法師和義工連日陪伴,成為他們安心的依靠。傍晚高雄市長陳其邁抵達現場時,法師們向市長表達受難者及家屬的艱難處境,也關懷市長及同仁,希望儘速協助家屬從創傷中復原。

方丈和尚於十六日中午親赴火災事故現場及殯儀館關懷,逐一提供慰問金及佛珠,勸請罹難者家屬以懇切的心念佛迴向,讓受苦受難的大菩薩放下心中罣礙,往生淨土善處。方丈和尚並帶領隨行法師感恩辛勞的警消人員,以及默默守護家屬的社工與蓮友。

十七日上午,在城中城火災法會靈堂舉行的超薦祈福佛事,由果器法師主法,率同高雄、臺南僧團代表,以及二百多位高屏地區義工、法青,陪同往生者的親眷,以至誠懇切的心誦念《阿彌陀經》,盼藉由共修的心力,為傷亡者及家屬祝禱。「由衷感謝這次共同參與救災行動的人,化作一股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力量。」果器法師分享聖嚴師父的開示:已逝去的人,一定希望活著的親人能平安在人間,這樣他們才能平安地轉生天國或極樂世界。為了讓能讓亡者走得安心,生者應該努力保持健康與平安。要平復傷悲,不妨為亡者、為生者多念「阿彌陀佛」,給予光明、清淨與安樂的祝福。

雙親在此次大火中罹難的戴同學,是法鼓山高雄的法青會會員,她與哥哥為了改善家裡經濟,在臺南身兼三職工作,無法與父母同住,此次遭逢巨變,兄妹倆都十分自責。為了幫助他們平穩情緒,常參法師建議把對親人的不捨,試著用鈔經、念佛等方式,傳遞感恩和祝福;高雄法青也在群組中發起念佛迴向,讓戴同學感念在心。

這次事故中,紫雲寺除了在現場關懷,也在道場舉辦的《大悲懺》、《地藏經》等多場佛事共修中,邀請社會大眾透過網路連結彼此的善心、善願,誠心誦念與功德迴向,給予罹難者與傷者安心祝福的力量。而慈基會除了先前長期慰訪的城中城關懷家庭,也持續與社會局合作,陪伴關懷受災民眾,並針對個案需求給予協助。此外,也在公祭前持續為現場關懷救助的行政工作人員與家屬,提供所需的素食餐點。


▲寺院管理副都監果器法師為火災受難者超薦祈福佛事主法,祈願亡者往生淨土,生者心安平安。 (紫雲寺 提供)

文理學院主辦佛教禪修工作坊

探索禪修文獻、現代社會與宗教經驗的意義與挑戰


▲法鼓文理學院於德貴學苑舉辦佛教禪修工作坊,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從禪修文獻、宗教經驗等面向,展開對話與交流 。(王育發 攝)

【釋演曉/臺北報導】由法鼓文理學院主辦,中華佛學研究所、聖嚴教育基金會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協辦的「對話與交流:佛教禪修研究工作坊」,十月十六至十七日在法鼓德貴學苑舉行。二十八位學者及研究生從禪修文獻與佛教傳統、禪修與現代社會、禪修與宗教經驗三個面向發表十六篇論文,探討佛教禪修在當代面臨的挑戰。

在禪修文獻場次,文理學院副教授莊國彬探討公元二至四世紀印度哲人帕坦伽利(Patañjali)編纂的《瑜伽經》(Yoga Sūtra)註釋書與佛教思想的比較,指出《瑜伽經》偈頌中的專業術語「心」(citta)、「戒」(śīla)、「三昧」(samādhi)和「智」(jñāna),明顯受佛教思想影響;見弘法師談中觀與八世紀蓮花戒(Kamalaśīla)著作《修習次第》的禪修,闡釋修行從初地到圓滿佛地的十二個階梯,說明修行止觀體系,也採用《解深密經》四種所緣概念「無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事邊際」、「所作成辦」與止觀結合;政治大學宗教所助理教授林佩瑩解析《禪祕要法經》、《治禪病祕要法》中,對禪病的討論與對治方法的異同,兩部經不約而同強調「懺悔」為對治禪病的基礎。

「佛教禪修與現代社會」場次,美國布魯克林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學系教授張嘉如分享北美黃檗宗三代法脈迄今的傳承與禪修方法;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溫宗堃介紹緬甸馬哈希禪師重要著作《修觀手冊》,其特色以觀察腹部的升降為基礎,依據《念住經》,以正念正知覺知身心現象,終必達成苦的止息;透過腦波偵測來理解心靈狀態,在佛教傳統中可以被接受嗎?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林建德以華勒士(B. Alan Wallace)「冥想科學」的意識研究,提出禪修與心意識整合所面臨的局限與貢獻。

輔大宗教系教授蔡怡佳於「佛教禪修與宗教經驗」場次,從修行心理學解析佛教徒與基督徒「祈願」或「祈禱」,是在修行生活中開啟的自我轉化,從個體存有深處湧現內在生命的開展;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劉怡寧,從社會學視角探索全球化的佛教禪修現象,並以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經歷實際禪修體驗後,對其終極關懷的啟發,以及晚期思想倫理跟真理的探討。

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越建東於議題討論時提出,當代諸多世俗化、現代化等議題,是立基於西方架構的思惟模式,佛學研究應省思如何從佛教角度設定新的理論議題,以回應現代社會,如太虛大師改革佛教、聖嚴師父提出心六倫等;文理學院碩士生馬浪.吉拉雅山則以參與「國際入世佛教協會」的經驗回應,西方的心智與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強調社會實踐,尤其是萃取佛教傳統的智慧,提供現代人的需要,並融合在主流社會中。

惠敏法師輔大分享

佛教在歐亞之傳譯


▲惠敏法師(中)受邀至輔大演講,由聶安達神父(左)擔任主持人,右為計畫主持人劉雅芬老師。(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本刊訊】輔仁大學文學院主辦之「歐亞連結——歐亞文化交流」(Eurasian Connection-Eurasian Cultural Exchange)大師講座,十月十四日下午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主講「歐亞文化交流:佛教在歐亞大陸的傳譯」,由輔大使命副校長聶達安神父擔任主持人。講座有一百二十人選修,為安全防疫,以半數分流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

法師從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至五百年之間,古代印歐民族宗教文化之婆羅門教、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談起,首先以大衛.安東尼(Anthony, D. W.)的著作《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介紹處於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草原騎馬者文明」,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法師接著介紹佛教綿延數百年不斷流傳的佛陀本生故事——「捨身飼虎」傳譯亞洲各地的意義。故事講述佛陀前生曾是薩埵太子,與兄長出遊,見到餓虎,發起慈悲心,以自己肉體餵食餓母虎與七隻虎子之事蹟,出現於《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金光明經.捨身品》等諸多佛典以及壁畫中。

其中,以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南壁前部西側之北魏時期的壁畫最精彩生動,充分表達出〈捨身品〉中捨身的精神:「當使此身修廣大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迴,令得出離……以定慧力圓滿熏修,百福莊嚴成一切智,諸佛所讚微妙法身,既證得已,施諸眾生無量法樂。」

惠敏法師以此本生故事勉勵同學培養具利他精神的敘事力,將專業知能實踐於社會,達到知識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法鼓山 做全民防疫的後盾

十月二十日下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右二)與內政部、衛福部代表一行,來到北投農禪寺會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致贈法鼓山佛基會協助疫苗接種作業感謝狀,感恩法鼓山於今年八月捐贈衛福部六百萬支一毫升細針具,供衛福部配發給各地疫苗接種單位使用,提高疫苗接種普及率。當時居間協助捐贈事宜的資深悅眾何美頤(左二)、連智富(左三)也到場陪同。

「感謝法鼓山秉持聖嚴法師的精神,默默地付出。」陳宗彥表示,注射疫苗小劑量一毫升細針具最方便,也最難取得。儘管沒有鎂光燈,也沒有頭條報導,法鼓山僧團秉持慈心與善念,為了國人的防疫,在全世界搜尋、採購,捐贈足量的注射針筒,才完成超前部署的最後一哩路。

「疫苗彌足珍貴,希望藉由此次捐贈,提昇疫苗覆蓋率。」方丈和尚強調,法鼓山未來也會持續配合政府,守護國人健康與生命安全,並回贈聖嚴師父「平安自在」墨寶、禪修指引系列書籍,祝福防疫團隊持續以自在安定的身心,守護全民的平安健康。

(文/編輯室・圖/林雅櫻)

大悲心祈福法會

下載>>法鼓雜誌第383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法鼓山關懷高雄城中城火災

文理學院主辦佛教禪修工作坊

【惠敏法師輔大分享】
佛教在歐亞之傳譯

法鼓山 做全民防疫的後盾
大悲心祈福法會
下載法鼓雜誌第383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