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禪學班 學習心得


(劉建志 繪)
解行學禪 讓生命質變

聖嚴書院禪學班開辦邁入第四屆,
一一○學年除了農禪班,
還有首度開辦的齋明別苑班,
許多想在禪修與禪學上解行並進的學員,
不辭舟車勞頓跨縣市去上課。
本期邀請學員分享在禪學班的學習與啟發。

走進禪宗祖師內心世界

◎陳賢貞(齋明別苑班)

很感恩在聖嚴書院的學程中進階到禪學班,且是在自己居住城市的道場——齋明別苑上課。開班後才知道有很多外縣市的同學,每次上課都要舟車勞頓,最遠的從高雄當日往返。

自從進入法鼓山,有上不完的課程、參加不完的活動、學不完的知識與不夠用的時間,真正體會到聖嚴師父所說,入寶山不空手而回。進了禪學班,每堂課在授課法師的引導之下,幾乎能全程專注地上課,因為禪的世界既豐富又有趣,尤其做作業的同時,讓我領略禪宗祖師大德,對佛法與禪法的大願心,對傳法所展現的慈悲與智慧,文章內容每每讓我既感動又感恩。

上學期課程有「禪的概說」、「禪修的基本正見」、「禪宗與佛教的空觀」、「信仰戒律與禪修」、「印度禪的方法」、「四念處觀及其生活運用」等,雖然是網路上課,因有授課法師用心講述,使我彷若走進禪師們弘傳教法的時空中。

下學期是「中國禪宗史」,常林法師搭配許多輔助教材,如動畫影片、不同傳承的梵唄唱誦,還有文字圖表整理,使我們更貼近當時的歷史背景,對學習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

齋明別苑是第一次開禪學班,從法師到悅眾團隊皆用心規畫與執行。常林法師說,這是非常不容易爭取到的,讓本地同學得以就近在齋明別苑,隨法師的引領走進禪宗祖師大德及師父的內心世界,聽聞從佛陀證悟後,佛法經由高僧們,代代相傳的歷程。讓自己從不知到知道、從不懂到略懂、從模糊到清楚,進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練習與體驗。


▲農禪班學員分組交流時,分享在生活中落實禪修方法的體驗與心得。(信眾教育院 提供)。


向祖師學鍊心工夫

◎簡逸騏(農禪班)

眼看佛學班課程即將結業,我問自己「如何能出離生死輪迴?」溫天河老師轉身在黑板上畫著十二因緣,說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要得智慧才能去無明。一直未在禪修上下工夫的我,於是報名禪七,並取得禪學班報名資格,開啟自己禪修學習通道。

這學期「中國禪宗史」的課程,每堂課都會收到果毅法師提供的講義,內容是以基礎史地常識,集結並旁徵博引各經典書籍論述的精華,並從歷史脈絡和地理位置,介紹各宗派傳承或衰敗等演變,如同「武功祕笈」般的講義,幫助初次涉獵中國禪宗史的我,有架構、有系統地認識禪宗祖師。法師信手拈來,依著史時背景中的人、時、事、地、物交織出精彩豐富的中國禪宗故事,讓我們能夠有畫面地理解和學習,也啟發我想多閱讀高僧相關著作和故事的動力。

因緣不可思議,總在不同時機下,推動著我往前學習。因為參加禪七,在法師循循善誘及不厭其煩叮嚀下,解七之後,將禪坐排進日常生活之中。持續打坐,才真正學習著和自己相處,體悟到「鍊心」的工夫非一蹴可幾。上了禪學班,也要學習禪宗祖師的精神,恆常以禪修鍊心,未來才有明心見性的一日,儘管是三大阿僧衹劫,也永不退心。


善知識帶路 不再原地踏步

◎吳依潔(農禪班)

記得這學期第一堂課,法師分享:「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宏觀,可以為禪宗注入生機。」讓原先對於學習中國禪宗史有點擔心的我,有如吃了定心丹,因為有機會學習新的觀點,使自己以不同角度認識歷史,更有信心學習禪宗史,從史學觀點培養反思能力。

禪宗一千多年的演變,法師以大河延伸分支出的支流解釋,禪宗法脈傳承,雖是一脈相承,過程卻如同支流,細分出許多派別,代代相傳至今。這樣的分析讓我具體了解:「歷史不只有單面向發展。」例如法師曾分享,北齊著名禪師僧稠,有「嶺東第一禪」的美稱,最後禪法仍失傳了。可見師父的功力好,也需要弟子的精進努力和積極傳承,才能讓禪法的好,讓更多人知道。

就像自己在法鼓山學習到佛法的好,不能只有自己知道,能夠與更多人分享,才是學佛的目的與意義,也讓我對於法布施的練習更積極。

由於自己容易緊張,希望透過學習禪修,放鬆緊繃的身心,但往往因工作忙碌,將禪修練習擱在一旁,總是優先處理手邊的事情,長期下來,對於「禪修方法」完全疏於練習。最近禪學班上課時,法師再次叮嚀:「禪修是要練的!」對啊,禪修是要練的!我卻總是給自己藉口,結果就是原地踏步。

感謝有禪學班,在善知識的引領下前進,使自己持續練習禪修,也期許自己時時記住此刻的感動與收穫,並將在禪修中的受益,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更多人分享。


▲農禪班學員分組交流時,分享在生活中落實禪修方法的體驗與心得。(信眾教育院 提供)

馬來西亞道場疫過境遷系列課程

心距離 決定新距離

◎王靜涵

馬來西亞道場「疫過境遷」系列工作坊「心的距離,決定新的距離」,於四月十日登場。四堂課程主題分別是「從我到我們」、「超越天秤的平衡」、「有同有異之進退」、「心與心的零距離」,帶領學員循序漸進地從覺察自己,照顧自己,尊重他人,和平共處,進而關懷他人,共有一百二十八人上線參與。

主講課程的監院常藻法師,引導大家去思考自己如何看待人際關係,從中覺察自己的慣性與期待。衝突、不滿和痛苦,究竟是對方給的,還是自己內心上演的「獨腳戲」。法師提到,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慈悲和智慧,要相信自己有能力給予。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將期待得到外境的滿足,轉化為聖嚴師父常說的:「我到任何地方或見任何人,我所想的是:對方需要什麼?我能給他什麼利益或希望?」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透過ZOOM會議室的小組分享,踴躍分享和交流。不少學員表示對活動很有感觸,有人覺察原來起煩惱就是自我中心所致,有人因而感到慚愧,有人則因此釋懷和覺得被理解,也有學員表示,從他人的分享中獲益良多。學員陸皓斌覺察到,自己和家人因關心而對年邁的父親「給」得過於用力。

有學員問:「法師說要『施多於受』,但如何面對因周圍的人要求過多所導致的身心疲累?」法師回應,若能經常練習安定的工夫,平日照顧好身心的平衡,對於別人的期待,是否成為自己的壓力,則能更自主。也因為自己心的安定,不被外境影響內心的波動,才能看到他人真正的需求。

法師勉勵大眾,唯有完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從人際關係中看見自己。我們的相遇只是不斷地開發每個人內在的真善美及生命的潛能。

傳燈院「遇見心自己」心得

翻轉價值觀

◎林季瑩

「面對這個情境,我的情緒是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著我的情緒以及對這個情境的認知?」「我能不能放鬆之後,再來重新面對這個情境?」以前雖然知道轉念的重要,卻不知方法和著力點,報名傳燈院「遇見心自己」課程,總算找到了翻轉認知的方法。

課程中,我們觀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她們》(Little Women),觀後探討中,藉由四個姊妹各自的價值觀、選擇和後來的人生際遇,巧妙引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價值觀是如何深深地影響每個人。同時也在觀看角色們各自的價值觀與抉擇的過程中,理解到每個行為的背後成因,回到現實生活中,更能同理自己與他人所做出的選擇。

徐曉萍老師的「藝術創作探索」,讓我們拿起畫筆,憑直覺下筆,每次都期待自己的創作,那是從未了解的自己,越過理性思考終得以窺見。不同的線條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每個專注的當下,只有當下的我與畫筆。

進階課程中,法師說明「認知模組(念頭的模組)」的互動以及對「心中的媽媽」的練習,幫助我化解了與母親之間某部分的情感糾葛。影像比較遠的母親只是影像;而影像近的母親,即使知道是想像,身體仍感到緊繃。有了這樣的認知改變,下一次再面對同樣的情境,我將不再不自覺地陷入慣性的應對及互動裡。

「遇見心自己」這堂課,既紓解身心且能漸次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成長自己。傷痛沒有特效藥,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也被情緒困擾、想為人生找出口,快來這裡「遇見心自己」。

課外心一章

打開心門 善解對方

◎劉演伃

「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選擇、行為、習慣會傷害別人 ?」這是佛學班課後作業,看了題目本來覺得有點困難,跟同修討論,沒想到他樂於幫助我反省,過程中他用心措辭,畢竟要誠實指出哪裡可以改進,又要讓我能夠接受。

他先舉自己的例子,過去曾經對以前同事有偏見,由於同事經常因為工作的一點狀況就驚慌失措,而認為他能力不足。後來漸漸發現對方心地善良,且值得信賴。

「你學識淵博又有愛心,不過一旦對人產生偏見,會立刻切斷關係,讓對方無法接近你。這雖是對方損失,不過你卻因此無法幫助對方,對你也是損失。」

這讓我想起《傲慢與偏見》裡的一句話「我對某個人一旦沒有了好感,就永遠沒有好感。」平常以為的直覺判斷,仔細觀察是跟著情緒感覺走,內心害怕受傷害,所以感覺不對先切斷關係,表面上維持禮貌,內心已經保持距離。將心門關起來的同時,也將自己關在其中,無法從事件中成長。因此,同修建議我不要那麼快下結論,要「給對方第二次機會」。

日常生活上,我們透過感官隨時對外境做出判斷,其中有多少是偏見?隨著偏見做出選擇、反映在行為上,而且透過不斷的重複養成習慣,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或許還不到「傷害」這兩個字,用「萎縮」可能更貼近日常的狀況,作業中有句話說:「我們的每個選擇,都在創造自己和世界的未來。」用偏見做出的選擇讓一切都萎縮。

如何改變?「給對方第二次機會」,慢一點做結論,慢一點,再慢一點,事情不見得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如果善解一切,選擇自然不同,行為、習慣也跟著改善。

我願隨時提醒自己「給人第二次機會,再一次機會,又一次機會……」。打開心量,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以正念、正思惟引導善行,創造自己和世界的未來。

解行學禪 讓生命質變

走進禪宗祖師內心世界

向祖師學鍊心工夫

善知識帶路 不再原地踏步

心距離 決定新距離

從心翻轉價值觀

【課外心一章】
打開心門 善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