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報恩法會廣發無量菩提心

海內外信眾共修拜懺、地藏、念佛等法門
迴向祝福先亡眷屬及法界眾生


▲農禪寺啟建梁皇寶懺法會,法師們引領全球信眾線上拜懺。(王育發 攝)

【本刊訊】農曆七月教孝月,法鼓山海內外各道場從七月下旬起至八月下旬舉辦實體、線上中元報恩法會,以佛法法食供養法界一切眾生,將共修功德迴向歷代先亡,讓他們得到慈悲的溫暖、智慧的清涼,自己也親聞佛法,可謂冥陽兩利。

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至今已邁入二十六年,受疫情影響,今年第三度全面採線上共修,七月三十一日啟建當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至壇場開示,以「虔誠心、感恩心、慚愧心、懺悔心、現在心」等五心,勉勵大眾相信因緣果報、懂得知恩報恩、承認自我不足與錯誤、勇於改過向善,好好活在當下。法會至八月六日瑜伽焰口法會圓滿,網路共修累計二十萬次點閱,最多同時有五千多處地點同步連線。

「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實體與線上同步已有十幾年經驗,這三年因疫情全面改為線上共修,一方面避免群聚,也免去信眾舟車勞頓,另一方面可讓更多地區信眾參與,從點閱次數就可明顯感受,可預見實體與線上同步的模式將會持續。」監院果毅法師認為疫情改變了弘法方式,大眾也從不熟悉到接受。

此次北區護法體系如淡水、重陽、松山、圓山、城中、內湖、新店、文山、新莊、林口等分會全程同步連線共修。文山分會宋慧珠參加梁皇寶懺法會已二十多年,今年接引朋友在文山分會連線拜懺,藉由法會的莊嚴與殊勝,讓他們認識法鼓山。林口分會的李英慧為了剛往生的父親首度參與,拜懺讓她對因果觀有更深切的體悟。

《地藏經》有佛門孝經之稱,中華佛教文化館於七月二十二日起舉辦三天地藏法會;八月一日起,臺南分院、德華寺、蘭陽分院、花蓮精舍、寶雲寺、齋明別苑、紫雲寺、雲集寺,分別舉辦一天至一週的實體與線上《地藏經》共修暨地藏懺法會。安和分院從八月十一日至二十六日以共修地藏法門二週來孝親報恩。加拿大溫哥華道場由監院常悟法師主法,八月十三日舉辦地藏法會、十四日禮拜慈悲三昧水懺,是道場全面開放之後較大型的法會,參加超過百人,是疫情以來參與者最多的一次。

臺東信行寺因疫情已兩年未舉辦中元法會,今年從八月十一至十四日舉辦慈悲三昧水懺暨三時繫念法會,首日有一百多位信眾到場參加,大眾真心拜懺消業障、專注念佛超薦先祖,願世人解脫煩惱。海外則有新州分會、泰國護法會、馬來西亞道場,洛杉磯暨舊金山道場第二度聯合舉辦水懺法會。東初禪寺則於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象岡道場舉辦六天「中元佛五暨三時繫念法會」,結合禪修專注念佛來孝親報恩。

(更多內容請見八版)

法鼓山首辦 園區認證義工培訓

與志願服務網絡接軌 方丈和尚勉勵行菩薩道 開發慈悲與智慧

【邱惠敏/金山報導】在法鼓山當義工將能獲得志工認證!配合政府推動《志願服務法》,法鼓山園區義工室於七月三十到三十一日舉辦「第一屆園區認證義工培訓課程」,共有一百七十名資深義工參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關懷時,讚歎義工是關懷他人、奉獻社會的萬行菩薩,「認證」即是認識、證明與修證,也就是在認識、肯定、成長、消融自我的過程中,開發智慧與慈悲。

首場認證課程包括三堂基礎訓練、五堂特殊訓練。基礎訓練邀請臺中市府社會局社工督導謝云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資深主任宋家慧、李宏文等專業人士,解說社會福利及社會資源、學習志願服務的內涵及倫理,並帶領義工認識志願服務相關法規,包括志工服務滿三年、達三百小時以上,可獲志願服務榮譽卡。課程中,謝云洋督導分享至四川安心站服務的經驗,是一趟難忘的海外志願服務。

法鼓山特有的特殊訓練,由退居方丈果東法師講解「法鼓家風──義工心態」,說明「法鼓家風」是以聖嚴師父所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為準則,期勉義工以「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的精神,成就「自我超越體認行」。園區中心副都監果高法師與義工分享「心靈環保,藉事鍊心」;禪堂監院常乘法師講說禪修觀念,並帶領戶外經行、聽溪。學員顏振玲表示,禪修的經行體驗,對穩定身心很有幫助。

「希望帶動青年學子加入義工,同時協助大眾將心靈環保運用於生活中。」百丈院義工室室主常齊法師表示,舉辦認證義工培訓的目的,一是結合社會趨勢,與政府制度接軌;再者為有意加入志工認證的義工,補足認證所需的基礎和特殊訓練,協助上傳服務時數;對青年學子來說,於升學或求職都有完整的幫助。圓滿課程的義工,均獲頒數位版結業證書及志願服務紀錄卡。


▲常乘法師帶領義工至溪邊經行,體驗法鼓山特有的禪修體驗。(王育發 攝)

東初禪寺 普賢講堂

果醒法師談生死 帶領念佛與禪修


▲果醒法師為大眾解答生死疑問。(東初禪寺 提供)

【美國訊】七月初飛抵北美弘法的禪堂堂主果醒法師,七月三十日接續於東初禪寺主講「悼念生死.話禪心」;八月九至十四日則於麻州普賢講堂進行禪學講座,帶領念佛禪一及都會禪三,持續與北美信眾分享漢傳禪法。

在東初禪寺舉辦的「悼念生死.話禪心」工作坊中,法師從「歡喜看生死」、「把悲傷還給悲傷」、「好好說再見」三個面向,為四十七位學員解答生死疑問。由於疫情期間多位資深義工捨報,眾人透過一張張照片感念往生的義工們,親友分享與他們生前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面對無常來臨的應對處理,啟迪眾人思考:如何從容面對生死?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從佛法來看,生命是相續的,沒有真正意義的出生和死亡。」法師表示,我們之所以害怕死亡,源於對身體的執著。看到自己的執著,便須逐步修正心態與知見,建立三世因果觀念,正確認知生死,善用身體修行,開發本具的佛性。

「即使身在痛苦中,也要練習心自在。」法師說明,練習過程不離禪修的基礎。祖師大德曾有「靜、動、夢、病、死 」的比喻,即「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法師以此勉勵大眾,練習自己作主的工夫,不論禪或淨土,建立對修行方法的信心後,就全力以赴。

八月九、十一日,法師至麻州普賢講堂舉行禪學講座,與一百一十位信眾分享禪修的正確知見、觀念與方法。一開始,法師問大眾:「本尊和照片有什麼不同?」許多人都無法切中要點,法師言簡意賅地表示:「最大的不同是『有心』和『無心』。」

法師提到,我們常執著於五蘊色相,但究竟的快樂非五蘊之樂,而是盡未來際、遍一切處的解脫樂,「解脫樂本來具足,但一般眾生不知,禪修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了解一切。」法師勉勵眾人透過禪修,逐步轉識成智,從超越生死朝向沒有生死的境界。


▲果醒法師與信眾分享禪修的正確知見、觀念與方法。(普賢講堂 提供)

象岡道場

北美親子營 跨世代回家再聚首

【美國訊】由北美護法會、東初禪寺主辦的親子營,八月三至七日再次於象岡道場舉辦。今年主題為「回家了── 法鼓山親子營 ·二○二二再聚首」,來自北美各地七十多位父母帶著小朋友回道場相聚,在法師、老師和小隊輔共同設計的課程中,一起學習交流,分享這幾年的生命體驗。

營隊分為成人組、青少年和兒童組,成人組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帶領,因應中西方學員需求,首度以中英文雙語進行。法師以生動例子說明「生活禪」的觀念與日常覺察,藉由學員敘述疫情期間的生活改變,幫助眾人覺察身體的緊與鬆、樂受與苦受,練習將注意力放在身體放鬆的技巧上,體驗見聞覺知的改變。有西方學員分享修行遇上瓶頸,法師提醒回到心的本質去觀照,讓自己豁然開朗。

青少年和兒童組由常齋法師、演無法師、演禧法師和老師們帶領,從托水缽中體驗放鬆、清楚專注,乃至最後放下缽中水,回歸大自然。禪修體驗中,學員練習把心打開,由感官的感受,往內體驗組成身體的微量無限,乃至向外無量無邊的虛空無限,藉以認知自身和所有人、種種生命和現象的緊密連結,學習以感恩、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

由象岡道場住持果元法師帶領的「鬆缽禪」(Sound Meditation),引導學員放鬆身心,閉上眼單純聽聲音。在安靜的禪堂裡,磬聲一聲一聲揚起,眾人透過耳根聆聽,收攝身心。此外,大小學員還透過畫畫禪,為觀音菩薩白描圖上色,繪出心中的觀音,鼓勵自己學做他人的觀音,以觀音的慈悲對待周遭所有人。

五天四夜的相聚分享,學員們都感覺「回家了」,回到心中最踏實、最圓滿的家。帶著滿滿的收穫,預約明年「法鼓山親子營」再見。


▲親子營學員一起學習交流,分享這幾年的生命體驗。(Yin Ting 攝)

紫雲寺

果慨法師講牌位NEW時代

【蔡素真/高雄報導】現代人用雲端過生活已是趨勢,那麼透過雲端也能祈福嗎?八月十三日上午,紫雲寺舉辦「牌位NEW時代」講座,由果慨法師與八十五位現場與線上信眾,分享雲端牌位的義涵與功效。

法師表示,自古至今慎終追遠是漢民族的美德,一般人以祭祖為宗教信仰,並透過「牌位崇拜」形式呈現,而祭祖文化也代表孝道的表現。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為減少紙張牌位的時空限制,避免焚燒牌位產生二氧化碳,積極推動雲端牌位。

法師說明雲端牌位主要功能,包括:普及運用,從紙製到數位;推己及人,從孝道到慈悲;平等行慈,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關懷。法師還展示新版雲端祈福網站,解說雲端祈福的設計理念與操作,同時透過文字貼近生活用語,像以「平安祝福」代替「消災」,以「追思祝禱」取代「超薦」。

有人提問雲端祈福是否有功效?「真正的功效來自於我們的心念。」法師表示,透過心念傳達至法界眾生,不受語言的隔閡,也非著重外在所表現的形式。如何藉由寫牌位來修持佛法,培養慈悲?「慈悲觀的修持來自於菩提心。」法師說明慈悲觀的修持次第是從自己開始,接著慈及親愛,其次慈及中人、怨憎,最後慈及一切法界眾生。真正的慈悲來自於布施。來道場當義工,既是培福,也是在修行布施。

有信眾分享自己以往都是手寫牌位,聽完演講後,認識雲端祈福只是運用現代科技,將紙製牌位轉成數位呈現,對祖先的恭敬心意不變,但對社會、對地球卻有重要的功用,「現在全球暖化這麼嚴重,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力量,創造更美善的環境。」

馬來西亞道場+拉曼大學佛學會

常藻法師分享承擔與成長


▲常藻法師在「心燈」課程中,引導拉曼大學佛學會悅眾分享所學,發願承擔。(賴慧璇 攝)

【郭紫薇/馬來西亞報導】七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佛學會於馬來西亞道場舉行「第十八屆理事傳承與培訓營」,邀請監院常藻法師為十九位理事主講兩個課程並帶領工作坊,讓新任理事對佛法有更深的體驗,從而實踐佛法、弘揚佛法。

首堂課程「學佛與理事承擔心態」,常藻法師分享自己最初學佛的因緣,大學時期受學姊邀請擔任佛學會主席,從開始的抗拒到學習承擔。法師感恩佛菩薩引導他在過程中看見因緣和因果法,表示現在可以承擔職務「是過去眾緣成就我們」,強調「不是因為有能力而承擔,而是因為承擔而成長」。

擔任課程助教的法青會悅眾梁羽康,透過「哇!悟卡」引導眾人思考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之路的重要性?法師提醒眾人,學佛是學習用佛的態度面對生活,把佛法視為日常用品,「能把佛法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佛法的輸血管,才能將佛法傳承下去。」

在「心與心的交流」工作坊中,法師帶領眾人體驗呼吸和引導放鬆,收攝身心跟自己在一起。透過桌遊,眾人認識自己和團隊成員的價值觀,進一步尋找團體的大方向。過程中,眾人發現自己常認為事情「應該」怎樣處理,討論後發現,很多事沒有一定要怎樣,而是隨順當下因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第二堂課程「心燈」,法師讓眾人就整天的課程寫下三個學習、兩個感受和一個行動,並帶領眾人在祈願觀音像前發願,願將所學帶回佛學會,運用在日後的承擔路上。

中元報恩法會廣發無量菩提心

法鼓山首辦 園區認證義工培訓

【東初禪寺 普賢講堂】
果醒法師談生死 帶領念佛與禪修

【象岡道場】
北美親子營 跨世代回家再聚首

【紫雲寺】
果慨法師講牌位NEW時代

常藻法師分享承擔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