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生命自覺營」隨筆

航向踏實清淨的自覺之旅

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加拿大、大陸及臺灣等地八十六位青年,
二月五至十二日集聚法鼓山上,一起長養「僧」命,體驗出家生活。
透過僧大教務長常啟法師隨筆所記,與您分享生命自覺營的「心」領會。

◎文/釋常啟.圖/法鼓山僧大 提供


(李東陽 攝)

2/6【說戒】

通向大海的江河兩岸

第二天的第一堂課,請到僧大戒律學老師法源法師授課。如果說大海象徵著無拘的自由與解脫,那麼百川之所以能匯海,則因有江河兩岸的規範與引導,兩岸的邊堤,看似束縛著奔淌的流水,卻是順利通向大海的必要條件,這便是戒律。

戒律讓人覺得佛教可行,就像我們爬山,處處是路又處處無路時,忽然見到一道石徑,階多勢陡,極難攀登,卻以一級一級的具體步道,告示著通向山頂的切實可能。

我們持戒,不能太過取巧,想著怎麼省力;也不能太過心急,想著一步登頂;更不能只會寫意山水,流於空泛。而是應步步踏實,這份踏實讓佛教有主張也有邊界、有感招也有篩選、有觀念也有方法、有目標也有路階。由持戒而習定,由定止伏煩惱,乃至一空心中雜染,逐漸萌發智慧。到這時,彼岸大海,就有可能隱約在眼前。

就算多數的人還未抵達,但也已經行進在這個戒定慧的修練中了,而且前後左右也都有同門師友的身影,一起走,可以走得更久、更遠。


2/7【正授前拜懺】

懺悔 長養僧格的沃土

農夫播種前,會先清除田裡的石塊和垃圾,還要撥鬆田地裡的泥土,土鬆了,灌溉下來的水才能吸收。硬梆梆的土,就算大雨滂沱也留不住。土鬆了,水也進來了,播下的種子才能順利萌發。

正授前的拜懺,就像農夫播種前的鬆土與除穢,也像廚師炒菜前,洗淨鍋子一樣。以清淨勘能的身心,準備納受戒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懺悔是願意承擔因果,懺悔是放下過去糾結;願意承擔,便可放鬆;願意放下,雜質少了,心更清淨,便能更無畏地前進。先把自己清淨歸零,納受的戒體,就能如種子入沃土,遇水則發,萌芽與結果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已!懺悔,成就了長養僧格的沃土。


2/7【正授】

成為八戒出家行者

悉達多太子,越過迦毘羅衛王宮的迷惑和束縛而逾城出家;因為他發現宮殿的錦衣華服,沒辦法接觸到世間的苦難,停留在舒適的地方,更將遠離真理與智慧。唯有離開舒適圈,才能衝擊與淬鍊出世間的真理與離苦的智慧。最重要的是這座城池的一切,並非自己的本性,所以出家了。

如果沒有重逢,分離也就沒了意義。所以出家不是空手而歸的道路,而是捨得多少,就得多少,大捨而大得,當擁有一切時,相對的束縛緊接而至,當一無所有時,反而可以得到整個世界;捨下貪欲,得到知足;捨下瞋恚,得到平靜;捨下愚癡,得到智慧……

出家為僧,豈是小事!離開安逸、離開溫飽、離開名利、離開我執……為與自己的本性重逢,為解脫生死的苦痛,為掙脫煩惱的束縛,為承續佛陀的智慧,為解救無盡的眾生,這就是出家的精神。是離開,也是重逢!


▲正授儀式中,學員領受行者八戒,學習成為捨離貪瞋癡的出家行者。


2/10【創辦人的悲願】

眾生無邊 我願無窮

欲望和願望有何不同?一般的許願和悲願又有何不同?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一個一個問題探問,抽絲剝繭,只為釐清何謂悲願?

欲望因匱乏和缺陷而來,對自己的處境不滿而努力,在未獲得滿足之前,一切都是痛苦的。然而,所有的滿足只不過是另一個欲望的新起點。而我們一般許的願,因可以被滿足而有限,又只因圍繞著自己,很快又會匱乏。

聖嚴師父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悲願為何能無限?從師父所說的開山的意義可得知:「開山,是要開每個人心中的山,……因此這個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只要每天有新的生命出生,這個人心中的山還是需要開。因此我們這座山是無盡藏……」難怪師父的願力無窮,原來是眾生無邊、煩惱無盡啊。

有人問聖嚴師父:人間淨土會實現嗎?師父說:「不會!」那麼乾脆,那麼直截,那為何要建設人間淨土呢?

重點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不一定能成真,但過程要有實踐的著力點,「行願」無盡才是重點啊。既然無盡,那如何完成呢?「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原來盡未來際都要做,原來不是一個人好就好,大家一起好,才是好,大家一起都來做,人間淨土就可以實踐了。


▲自覺營報到當天下雨,僧大師生合力搭起雨傘橋,也是引度學員的菩薩橋。


▲穿海青與搭縵衣是出家人調整身、口、意習慣,養成威儀的第一步。


▲出坡是僧眾的日常作務,學員在除塵掃垢的過程中,體驗勤勞健康最好。


2/11【與法師有約】

你聚焦的 就是你的人生


▲代表「果、常、演、寬」四個世代的法師,分享不同因緣的出家歷程。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的作者艾妮塔曾在演講中,要聽眾努力記下會場中「紅色」的東西,然後要他們閉上眼睛,請他們說出會場中「藍色」的東西。大部分的人,一個也說不出。然後她說:「你所聚焦的,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為自己述說的故事。」

這堂課,老果、中常、小演與大寬,四代同堂,述說著各自的出家路。老果單純莫名的堅定,從草創的篳路藍縷,到如今的人間淨土,依然持穩的出家路;中常有推力、有拉力,因禍得福的出家路;小演遇見生死,叩問生命,探索自我的出家路。

時代在改變,因緣自不同,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路上,看見一樣的雲,路上各自精采,但不變的是,出家路上的出離心與菩提心。

只是行走、呼吸,並不代表活著,活著應該有更深層的意義,如何運用這副身軀,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中活出自己,是每個人該付出最多心力之處,卻也是最容易忘記之處。

人的潛能無限,如果我們「只能這樣」,那就太可惜了。在我們百分百確認「只能這樣」之前,要不要奮力去活一回呢?

再說一次:「你所聚焦的,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為自己述說的故事。」


▲濃霧細雨中,學員三步一拜,禮敬佛陀、禮敬大地,一起朝向解脫之路。

校長的辦學藍圖

新設學制 推展心靈環保的社會實踐

◎陳定銘(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一一二學年度,法鼓文理學院獲得教育部通過新設「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招生二十五名,屬於碩士在職專班學制;以及「生命教育進修學士班」,招生二十名,屬於進修學士班學制。進修學制利用週五晚上、週六、日全天在文理學院上課。

碩士在職學位學程、進修學士班兩個學制,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落實聖嚴師父期許「以心靈環保回應時代需要,以禪法體悟與運用生活智慧,促進身心靈健康」,透過兼備佛法與世學的跨領域對話,培養利他思維的社會實踐。

「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在職學位學程」邀請副教授辜琮瑜擔任主任,課程精神與模組可分為:

一、理念的內修與外化:包含由外而內的反思,如自我覺察與成長、禪修與生命反思、行動研究與系統;以及由內而外的開展,如心靈環保經濟學、團體動力與影響力、禪式經營與管理、系統思考與領導。

二、理論與行動:必修課程的核心精神與研究能力,如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專題、研究方法專題,以及社會企業研究專題。

三、個案與網絡連結:從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開展的個案研究與應用,如人文與自然生態的「千里步道天地之學」,社會創新的「孔雀魚行動」、「惜食臺灣行動」等。

「生命教育進修學士班」則請特聘副教授楊蓓擔任主任,課程特色分為:

一、佛法與禪修:包括佛法概論、宗教與現代社會、禪修理論與實踐、漢傳佛教思想概論、《法鼓全集》解析與選讀。

二、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涵蓋人與宗教、臨終關懷與生命照顧、生命教育概論、佛法生命觀與自我覺醒等。
三、心理健康與生活美學:電影、人生與心理、人生哲學、心理學概論、文學中的生命美學等。

整體而言,文理學院的特色始終以心靈環保回應時代需要,以禪法體悟與運用生活智慧,促進心靈健康,提供當前高等教育對於整合內在身心靈健康的需求。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5期3月號

敬悼星雲長老

2023年2月5日,一生致力實踐、推廣「人間佛教」的星雲長老捨報,享壽九十七歲。星雲長老為臺灣漢傳佛教復興開創新局:組織青年歌詠隊下鄉布教、發行佛教唱片;成立佛教第一間幼兒園、佛學院、佛教大學;最早運用電台弘法、創辦電視台……星雲長老的弘化事業,隨緣匯聚了大小不一的行星,自成一絢麗「星雲」。

本期邀請林其賢、侯坤宏教授介紹星雲長老一生事略,從不同面向認識長老。因《人生》雜誌,星雲長老與東初老人、聖嚴師父有了交會,星雲長老受老人影響,成為佛門文字健將,對佛教文化推動、教育起了莫大的作用。佛教學者李志夫、陳劍鍠、蕭麗華娓娓道來長老興學願景。繼程法師、郭惠芯、許悔之、潘煊則回憶與長老相處的點滴,沐浴於長者的風範中。

「書香人生」《牛的印跡》中文修訂版問世,參與編修校對的常悟法師感懷,藉此因緣,再讀一次師父的著作,如獲至寶,讚歎此書為漢傳禪法的瑰寶。「佛法ABC」介紹不丹迎度母,熱鬧程度直逼臺灣的「瘋媽祖」。櫻花正盛開,「禪觀花木」李賜民速寫櫻花,帶您走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世界。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第20屆「生命自覺營」隨筆】
航向踏實清淨的自覺之旅

2/6【說戒】通向大海的江河兩岸

2/7【正授前拜懺】懺悔 長養僧格的沃土

2/7【正授】成為八戒出家行者

2/10【創辦人的悲願】眾生無邊 我願無窮

2/11【與法師有約】你聚焦的 就是你的人生

【校長的辦學藍圖】
新設學制 推展心靈環保的社會實踐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5期3月號
敬悼星雲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