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身體其實只是一輛腳踏車:探討佛法在生活、生命、生死的應用 課程報導4

透過前三堂課的分享,我們了解生活要快樂,一定要先清楚「所有的現象,包括自己,都是因緣所生,無法作主」。許仁壽菩薩明確地告訴我們,此生的目標便是要往慈悲、智慧圓滿的成佛之道走,下手之處就在斷除煩惱。第四堂課則進一步拆解《三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妙喻我們最在乎的這個身體,其實是用來騎往成佛之道的腳踏車,「讓它吃得很好、打扮很好,有意義嗎?」許仁壽菩薩用更寬廣的角度告訴我們,六度波羅蜜的布施其實是幫助自己戒貪;忍辱則能止息嗔心,讓自己更有智慧。所有的方法,都需要透過發四弘誓願的力量,讓它往前推進,人生的意義才能顯發。

避免人生淪於窮忙

既然人身難得,為什麼在「四念住」裡首先要我們觀身不淨?
「佛陀的教法很簡單,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煩惱製造者,把它做為修行工具就好,不用對它太好。」許仁壽菩薩舉例,我們去上班、宴會背不同的包包、穿不同的衣服,不斷地裝飾他;每天為了讓他吃好的,忙來忙去,但今天吃完,明天還是要吃。人的欲望無窮無盡,我們每天都為了滿足這個身體吃好、穿好、睡好在忙碌。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台腳踏車,它只是為了方便達到目的地(成佛)的工具,但我們往往把車子擦得很漂亮,人生這樣有用嗎?最後他提醒我們:「要常觀身心接觸外境的反應,從中體會在因緣流轉中,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們的身體會需索無度,心則善變無常,千萬不要貪圖短暫覺受的快樂,否則此生都耗費在把工具打扮得很漂亮,最後淪為窮忙一場。」

八正道是什麼?

人生要滅苦,便要依循《三十七道品》修學,首要的「八正道」許仁壽菩薩解釋道:「當我們可以體會四念住,開始學習滅苦之道,有了這些認知,便是『正見』。聽到知見,常想真的是如此嗎?透過聞思修產生智慧即『正思惟』。『正業』提醒我們守住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因為口業特別重要,『正語』再度提醒我們。『正命』是指從事正當的行業,即不要傷害眾生,如屠宰、槍枝、毒品。修行的過程懈怠一定難免,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隨著習性、惰性而為叫做『正精進』。在生活中運用『四念住』生活便是『正念』。『正定』我們可以先引用《六祖壇經》所講,外離相,內不亂,面對外境不被誘惑,心有定力。」

布施與忍辱在戒貪與斷嗔

學佛的人,大多了解要修行「六度」是菩薩道的總綱,許仁壽菩薩進一步說「六度」的「度」,意指從有煩惱變沒煩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耳熟能詳的修學次第,許仁壽菩薩用宏寬的角度切入,讓「六度」剝除表面度人的相,實則是自度的理。「我們常常講財施時,不管予人金錢、食物或貢獻我們的才華,都覺得是幫忙別人。其實當你懂布施,明顯可以體會到,布施是能和貪制衡的力量。」過去在職場時,許仁壽菩薩和家人達成共識,每年會把20%所得捐出。多年練習斷捨,前陣子許仁壽菩薩與一行人到深圳開會,返台前每人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禮物,他看著同行友人辛苦的把一堆禮物搬上飛機,再帶回台灣,他搖搖頭:「到了我這年齡,明白很多東西都帶不走,收到的東西,我馬上在當地結緣送人了。」因為看清實相,許仁壽菩薩不管去那裡行李都很輕便,來去自在。他引用淨界法師所說:「偶一為之,叫做善心,會帶來一點福報。我們要讓善長根,就是要把布施當習慣,當貪念起來時,才有辦法外離相。」還記得《阿彌陀經》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布施其實都在度自己,讓自己從煩惱中出離。」

許仁壽菩薩認為「六度」中,「忍辱」有一定難度,「考題雖然比較難,但作答的還是我們」。因為人生面對很多事情,會覺得不公平、不公義。他提到有一回坐計程車,司機知道他學佛,便請教他,如何解與母親的怨仇。「因為司機的父親在他十歲時往生,他媽媽一直覺得是他剋死父親,他自殺很多次,現在還是很怨恨媽媽,也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好,後來結婚有了孩子,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我跟他說,從佛教可以有兩個觀點,第一:過去種什麼因,今生就結這個果。第二:來生若不想和媽媽再有關係,主動權在你。如果願意接受,叫做修忍辱,至少今生不要那麼有恨意,況且因為母親沒有善待你的因,讓你學習對自己的小孩很好。」許仁壽菩薩更進一步引導司機先生能從怨懟轉一絲善念,遠離煩惱火宅。

「不要忘了此生的目標──往智慧、慈悲、福德圓滿的成佛之道走,不要把它想得那麼難,只要往這條路走,此生就沒有白來。」學習「忍辱」,表面上看來吃虧,事實上是練習自己斷嗔心,才不會一個不小心,因為怨恨,墮入惡道,何世要再為人,渺茫無期。許仁壽菩薩鼓勵大家,透過忍辱的考題,才能成就無生法忍的境界,走在菩薩道上,面對眾生給的難題,才能不被境轉,不忘初衷,救拔眾生。

「四弘誓願」其實很簡單

當我們學會解脫自己煩惱的方法後,一定要發願,才能激勵自己把方法用上。「若無法發願斷除煩惱,我們學佛這條路,很容易走走停停,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我們煩惱很多,才需要學習很多法門來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當你學了方法,要不要幫別人也離苦?便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一路往這個方向走,自然智慧、慈悲、福德圓滿,最後達到『佛道無上誓願成』。」短短幾句話,許仁壽菩薩將「四弘誓願」解說通透,台下的學員都覺得學佛的地圖頓時鮮明立體,有了更清楚的GPS,不再抓不到方向,也不會只是佛學的紙上談兵,而是踏實的一步步往學佛道路前進。


攝影:韓菊妹/報導:施心媛

相關圖片

TOP